赵毅 王艳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共同引起和推动的,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涉及到各种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合理配置,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需要一套完善的、适合的转型动力机制,才能确保其转型过程健康稳定的进行。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转型动力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地方高校组织外部的外部动力因素通过引导、转换成组织的内在动力因素来实现推动转型工作的作用。外部动力因素与内部动力因素彼此关联又互相影响,内部动力必须需要外部动力的引导和激活;而外部动力也无法直接作用于地方高校,必须依靠内部动力作为动力作用的支撑点和媒来发挥相应的作用。外部动力因素与内部动力因素的合力,形成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
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由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科技创新型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多种产业深度融合。而现阶段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调整的最主要限制条件之一,就是各类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人力资源市场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重要动力。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动力主要体现在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引起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巨大变化。而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造成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去适应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迫使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如果地方高校仍然以学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为模板,势必无法真正满足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过程中,地方高校承担着重要的工作,同时在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地方高校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承担起所在区域的教育、科研、创新等多项责任。但是现阶段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薄弱,整体成效较差,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地方高校应该明确并改善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协调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寻求地方高校能力上的提高与发展。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必须要通过推进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对接,构建与行业、企业的新型合作关系,建立起地方高校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积极履行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
中国正面临着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处于高速转折变化的过程中。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也都在寻求着新的变化。地方高校必须摆脱旧有的意识形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调整原有的教育结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性人才。
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建设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寻求科学化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职业教育是最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办学类型,其现阶段的办学重点集中于加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建设,彻底打通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三层次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这就需要地方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来弥补起职业教育体系的现有缺陷,搭建起职业人才培养的向上通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高校应有的定位和作用,带动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地方高校经历了升级为本科院校十余年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宏观发展规划不合理,学科设置不科学,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差,人才培养能力差、服务社会作用弱等。一方面,多数地方高校定位不准确,盲目追求成为学术研究型高校,造成地方高校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办学基础、师资队伍、资金等方面的巨大劣势,又进一步加剧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困境。因此,地方高校迫切需要进行自身转型发展,以摆脱现有的困境。
实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能有效地促使地方高校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服务产业升级,从而科学的确立学校定位,更新办学理念,重新设置学科专业,升级教学内容,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地方高校摆脱困境,实现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根本推动力就来自地方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近乎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在六类高等教育结构中,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又是其中就业最困难的群体。由于学校发展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缺乏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等原因,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还存在着严重的“生源危机”,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了剧烈滑坡。而地方高校的经费又主要来源于学费,所以“生源危机”将直接枯萎学校的经费,进一步诱发其他问题。
在激烈的竞争中,地方高校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严抓学生就业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应用人才,提升学校竞争力。高校自身的招生、就业压力成为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主要推动力。
弗里曼(Edward Freeman)的在《Strategic Management-stakeholder approach》中第一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理论,指出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在管理活动中综合平衡组织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对任何组织的任何活动,利益的驱动是促使组织进行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地方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不仅仅是地方高校的一项孤立工作,而是牵涉若干个利益相关者。地方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学校教师、学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存在不同的诉求。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需要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去综合平衡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的诉求,却形成了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同一方向的动力。
各利益相关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接洽形成共同利益,共同催生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战略选择。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动,推动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利益驱动力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最主要内部动力,起着主导作用,并且贯彻整个转型过程。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已是势不可挡,而且益处多多,而其转型动力既有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外部动力,也有来源于地方高校自身的内部动力。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不同动力因素发挥着不同作用,文章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角度分析,以简单综合动力机制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简略的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模式(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需求等因素形成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外部动力,从而产生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内部动力;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地方高校自身转型发展的需求、高校自身的招和就业压力、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自发动力等方面;最终通过内、外动力的简单综合作用形成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综合动力。
地方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已是大势所趋,地方高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转型为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认识到转型工作是地方高校的正确发展方向和巨大的改革机遇,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做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相关工作,彻底的转变传统观念,加快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外界变化。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发展方向就是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其工作重点就是要找准转型发展方向,合理确立学校定位;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教育规模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必须以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办学依据,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深化校企之间参与和合作。地方高校应该让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工作之中;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提供专业型、应用型的人力资源,发挥高校在科研方面和学术方面的能力,贡献于地方经济。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应坚持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主要导向,构建与职业、就业、行业、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学科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配置与地方主导的行业、产业的匹配、对接与融合。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工作重点在于学校人才培养结构的转型,学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型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则在于引导理论型教师转变为应用型教师,构建应用型教师队伍。同时,地方高校要着重培养一批懂专业又懂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建立针对于应用型师资团队的教学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在职培训、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相关规定。同时大力吸引校外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来地方高校担任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