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遗珠、数字相传*
——虎丘泥人数字化保护的探讨

2021-10-11 04:26王静娟
大众文艺 2021年17期
关键词:虎丘泥人展馆

王静娟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000)

一、虎丘泥人的历史文化价值

虎丘泥人①,特别是“塑真”②“落膝骱”“戏文泥人”“绢衣泥人”等,开创了中国古代泥塑工艺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苏州地方特色,是世界工艺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有一段对虎丘泥人的精彩描述,写薛蟠从苏州办货回来:“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不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这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她哥哥,不禁笑起来了。”这薛蟠小像如此神似,是多么精巧的工艺啊。实际上,历史上的虎丘泥人工艺,早就以其造型生动、神态毕现、技艺精湛而扬名海内外。据记载,明末苏州府有王氏竹林,被誉为“亦工于塑作”。清初汪士锽留下一首《增塑真项天成》长诗赞之,这里摘录几句:“钟灵往往多技能,塑真王氏传名旧。竹林凋谢宿草新,师友渊源尚有人。”意思是说,王氏竹林的技艺已经老了,新一代艺人像新草一样生长起来,所谓“宿新草”指的就是项天成。[1]汪士锽接着说:“项子风流儒雅客,江东妙手更无伦。虎头阿堵光如电,添毫道子开生面。抟粉范泥夺化工,写真不用鹅溪(四川盐亭县)绢。”“虎头”指东晋画家顾恺之,“道子”指唐代画家吴道子。诗中将项天成的泥塑技艺与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相提并论,可见项天成泥塑的功力,虎丘泥人技艺的艺术高度。诗后有跋:“项子塑真,颇得像外之趣。且自述王氏师传谊笃渊源嘉赏,赋增并跋。”项天成据《苏州府志》载,为康熙时苏州人,家住虎丘,擅长捏像,项天成便是师从虎丘塑真名人王竹林。

康熙时刘廷玑在其《在园杂志》卷四称:“相传其法起于苏州虎丘老僧。又云虎丘市泥美人之家,夜梦吕真人(中国民间传说“八仙”之一的吕纯阳)教之者,讹不可考。姑苏,维扬皆有其人……此从前所未见者,见之方三十馀年耳。”康熙年初往前推30余年即明崇祯年初。他又说:“画像繇来久矣。笔墨之妙。所谓传神在阿堵中,未闻以泥可捏成者……近有高手,能以团泥极熟,对人手捏而成,与生人之面貌肥瘦、赤白苍黄、须发痣点、瘢痕光麻,无不酷肖,俨然如生。”

虎丘泥人常以师徒口授身传的方式,进入明清后,虎丘泥人到达了艺术巅峰,更有“相堂”之制名闻遐迩。可惜的是,虎丘泥人在清代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毁于一旦,到了1930年左右,售卖虎丘泥人的最后几家杂耍货店也关门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和新世纪初才先后有了两次抢救和保护。2008年,在传统工艺美术遗产中地位颇高的“苏州泥塑”(即虎丘泥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虎丘泥人实物受到材质的影响,很难长时间保存,因此存世实物较少,或散落民间,或封存在博物馆里,很少对大众开放。文化源源不断,虎丘泥人的数字化保护,能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传递与传承,更好地推广虎丘泥人这一东方传统美学风格。

二、虎丘泥人的数字化保护方案

新技术的介入,使得传统采用单一物理建造的更新方式转变为数字技术介入后的功能创新。数字化技术在文物遗产的应用日益深化,形成了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特征的数字化保护方案,各地掀起了对传统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但在虎丘泥人领域,一直没有开展起来,很多泥人都分散在各收藏单位,有些泥人深藏密室,甚至从未发表过,经过多年的协助调研与资料的整理,搜集到海内外有关虎丘泥人的600余幅图片。瑞光寺塔发现的北宋彩绘描金泥质观音立像、澄湖水底出土的宋代提线泥偶、苏州南宋平权坊泥模及陶人、镇江宋代五条街遗址出土的“摩睺罗”(上有“吴郡包仁祖”“平江孙荣”等戳记),应是苏州销往外地的泥人、明末清初顾亭林塑真像(即顾炎武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塑真像、戏文泥人、绢衣泥人、虎丘小摆设五路财神出巡仪仗等,值得注意的是虎丘泥人由于其制作材质是黏土,时间一长,容易开裂,表面色彩容易氧化,很多已经残破不堪,随着时间的推移,虎丘泥人受损速度会空前加快。

开展虎丘泥人的数字化保护,变得迫在眉睫。开展虎丘泥人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进行数据的处理,虚拟技术的引入、图像模拟与图形处理、影像学、多维展示、光电技术等,对当前搜集到的虎丘泥人,进行数字化真实再现、数字化修复、数字化展示等,提供高度真实的多维虚拟虎丘泥人,进行静态或动态展现,并使用3D打印技术,使受众身临其境,真实感受,人机互动、交互式情景体验,这将会给受众带来一场多维感观的视、听、触觉大餐。另外,无限量、多渠道的传播体验,且不会对虎丘泥人造成任何损伤,在保护的基础上,为虎丘泥人这一历史珍宝作了更好地推广与宣传。

三、虎丘泥人的数字采集与交互体验

国内很长时间以来,博物馆的数字化保护与采集,采用激光扫描的方式,获取数据清晰度高、还原度、真实度佳,从某种程度上说,虎丘泥人的保护与数字采集,可以参考这种激光扫描、三维呈现的方式。如大英博物馆线上数字展厅的VR体验界面,高清、真实、一目了然,高度还原了文物,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

虎丘泥人的数字化采集是指对虎丘泥人进行数字化的保护、信息的采集,包括使用激光扫描三维成像技术、照片建模技术、三维建模动画技术等,来高度还原现存虎丘泥人实物。虎丘泥人数字化采集。将虎丘泥人置于数字化技术的大环境中,横向考察其生存发展所处的文化艺术环境、产业市场环境以及地方政府为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提供的政策环境等;纵向剖析交互体验技术在虎丘泥人数字化采集中的包容性、多样性与应激能力,使其在发展中能够积极响应适合时代的思想文化,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及技术以提升发展。

让中华优秀的非遗文物在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推广、展示给大众,成为传承非遗较好的方式。虎丘泥人的交互式体验是指通过界面设计、触控、肢体动作、声音、表情和视线来实现实感交互体验,搭建音视频、声光感应等,激发体验者情感共鸣,调动体验者对虎丘泥人认知的积极性。

基于交互体验技术的虎丘泥人数字设计研究。对交互式体验技术下的虎丘泥人数字展馆设计进行了深度剖析,虎丘泥人民间工艺的数字化发展对于其他文物、非遗文化的发展有着丰富意义。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参观感受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力军,如何让他们积极、主动去关注、延续地方历史文化,是保护好、传承好、推广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关键所在。虎丘泥人的交互体验数字展馆是对虎丘泥人资料形象的提取,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基于触控、视觉、语音、多模式融合、3D沉浸式交互的技术,给体验者带来自然、直观、身临其境的实感交互体验。虎丘泥人交互体验数字化展馆设计是建立良好感官和情感体验的开拓性设计。

触控技术在虎丘泥人交互体验展馆中的运用。采用命令式输入触控技术也是当前文博数字化保护中重要的办法,如敦煌莫高窟的界面设计,在涵盖壁画简介、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在每幅壁画下开设对话框,进行在线讨论,定期更新官方动态,开设壁画元素界面和原创视频选拔来和群众进行互动。当今的触控技术越来越智能化,虎丘泥人交互体验展馆除了采用传统的界面命令式输入触控技术,还将讨论声波触控、光学触控、侵入式触控技术等运用的方案。

视觉、语音交互技术在虎丘泥人交互体验展馆中的运用。将虎丘泥人中的戏文泥人、绢衣泥人这些类别的泥人赋予视觉、语音的交互技术,让虎丘泥人“活起来”,当进入数字展馆,通过视觉(如一个微笑、一个注视)、语音等方式让虚拟的虎丘泥人表演昆曲、京剧,如虎丘泥人京剧人物《定军山》展现的是黄忠被曹军所围,赵云救老将军出围。泥塑人物神态毕现、栩栩如生,黄忠老生行当,黄靠戏服;赵云武生行当,红靠戏服。在虚拟的交互空间中,可以实现国粹京剧表演与虎丘泥人造型艺术的契合,这将让体验者享受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上的文化饕餮大餐。或设计让体验者直接进入交互体验虚拟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或游戏娱乐。

多模式实感交互,这是一种综合式的多模式交互,是搭建触控技术、语音交互输入、处理、识别,视觉感知技术如手势、身体、面部、眼球追踪交互为一体,进入展馆,体验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体验、游戏、实验、讨论和研究。[2]3D沉浸式交互,以虎丘泥人为物质载体,借助动作捕捉、交互、成像等技术,在空间界面和身体感知上赋予虎丘泥人新的属性,让交互技术与虎丘泥人、物理空间形成一种综合作用,构成一种更丰富化、立体化的情景场所体验。

虎丘泥人数字化的保护,探讨虎丘泥人数字视觉对地方民族认知的构建、泥人造型艺术工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传递、虎丘泥人美学风格对东方传统美学的传承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地推广作用。虎丘泥人数字展馆的互联网传播将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内倾性、国民眼界开拓性、国民及海外民众认可性等。

注释:

①虎丘泥人:苏州泥塑中的一类,常供“案头欣赏”或“掌中把玩”,有塑真和耍货两种,因虎丘泥人艺术大多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形成独具特色、规模宏大、热闹繁华的民间工艺和市场,故统称为“虎丘泥人”。

②塑真:捏像。

猜你喜欢
虎丘泥人展馆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新馆落成
胆大镇的泥人
胆大镇的泥人
广州国际车展展馆参观指南
虎丘赶采“谷雨茶”
泥人刘
面馆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