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锦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必须坚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全力推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提高格局站位,铸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些重大论断,十分清晰地昭示出文化与国运国脉紧密相连的重大定位,传递出党中央从整个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是衡量现代化强国建设水平的一个显著标志,其所具有的战略性意义日益凸显。其中内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习俗风尚与时代风貌等,恰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在要素,是培根铸魂工作的关键所在,直接构成文化强国建设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撑的重要支柱。必须进一步提升格局和站位,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放到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和全局中来谋划安排,从牢固建构民族国家的“根”与“魂”的高度推动实施。
把握根本宗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胜利,完美演绎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刻意蕴,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独特魅力。从“密切联系群众”到“为人民服务”,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做到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归根到底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尤其是要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花更大气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高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特别指出,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煥然一新,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注重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和民族传统,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这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任务。
强化价值引领,实现道德感召和文艺浸润的融合互动。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悠久传统中,从孔子的“里仁为美”到朱熹的“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一直都流行着对“美善合一”的渴望和追求。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如果归纳提炼核心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价值风尚,前者可以视为个人道德品质要求,后者则是社会伦理生活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仅仅在于提升个体自我的道德能力,更要增强全社会和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实现思想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理想信念到道德观念、从家风家训到乡约文明、从榜样教育到志愿服务、从诚信社会到网络文明等等,都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必须在全社会营造强信仰、尊道德、讲风尚、重仁义的良善生活氛围,挖掘社会文明建设的根源性动力。在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促进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优秀的文艺作品有着独特的“美”之功效,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迪心智、震荡灵魂。当前,应该大力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让人们在以美育人、以情动人的文艺世界中温润心灵,形成讲道德、重伦理、知荣辱、讲正气、重奉献、促和谐的良善社会风尚。
完善制度体系,让思想升华和法律规范同向发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价值风尚,着力点是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育。价值观念教育和引导是一种“软约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民个体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仅仅依靠这种个体内在的良知觉悟,还不足以确立坚实的社会文明建设基础,需要进一步提升相应的“硬约束”,包括强化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制度、提升社会治理管理水平,明确是非善恶的规范界限,筑牢思想价值行为底线。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确立了牢固的指导思想。民法典的顺利实施,构筑起更加完善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风尚建设,又要积极完善相应的法治管理与监督惩罚机制,使道德、法律和社会舆论等融合互补。只有做到上下齐心、“德”“法”并用、“软”“硬”兼施,才能真正科学合理又切实有效地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提升治理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风险防范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归根结底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总抓手。随着时代飞速发展,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新兴技术的加速应用让普通民众在文化、教育、交通、医疗、卫生、民生服务等多方面,充分感受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的便捷和益处,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但是,也应看到当代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明显增加,必须保持高度的风险和危机意识,尤其对于网络空间、公共政策、文化服务、城乡文明、突发事件等,要加快建立健全风险预防与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治理与应急能力,稳步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艺基地和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特约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