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双创”背景下研究生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2021-10-09 20:56保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创研究生人才培养

保琳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革新和优化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笔者结合多元协同人才培养的理念,提出了以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多元协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利用各方主体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通力合作,最终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互联网+”; 双创; 研究生; 多元协同;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117-003

在“双创”教育的号召下,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加持,培育出高素质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多年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信息技术优势,同时结合“双创”育人的理念,将当代研究生培养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相关理论基础及内涵概述

(一)“互联网+双创”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式[1]。“双创”即创新以及创业,顾名思义是指对于创新以及创业人才的综合培养[2]。“互联网+”与“双创”教育的结合,是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换言之,互联网不仅是“双创”教育的媒介和手段,也是“双创”教育最终力求达到的目标以及任务。

(二)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机制”是指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促进、维持和限制系统运行的内部工作模式[3]。人才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常规运作模式,也是相关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协同”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在组织内部进行的各种要素的协调,也是指为实现更大目标而在组织之间进行的参与者的协调[4]。因此,“双创”即创新创业人才的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是指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下,人才培养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它包括高校与外部环境以及高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整合。“双创”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培养需要多方主体协同推进[5]。“双创”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的自我努力,也需要政府政策的加持,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二、“互联网+双创”背景下研究生多元协同培养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角色

在倡导多元协同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下,政府并非直接参与主体,但其在调动其他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政府的管理职能,在进行利益协调时发挥一定的能动性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在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涉及到资源的供给以及程序的监督,当然还可能涉及到后续的评价作用。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其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发布积极引导校企开展协同人才培养。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才能为多元协同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同时,一些协同培养活动的开展有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和财政资金支持,而这些都是由政府提供的,因此无论是在制度条件,还是物质条件上,政府都会对多元协同人才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企业角色

企业在多元协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出发点更多的是为自身的利益考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只有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为企业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劲。对于当代高校研究生来说,由学校为其提供的课程教学以及师资力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和素质提升要求的,要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生群体就不能固守课堂和书本,必须依靠实践和经验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企业与高校相比,拥有更多的资金、技术以及设施,能够为研究生开展实训、积累经验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在多元协同培养研究生人才的过程中,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企业的助力可以帮助研究生群体进一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多元协同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将更能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高校实现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建设实训基地,与高校共同研发适合研究生发展的创新课程,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到研究生的教学当中。同时还可以在产品研发以及员工教育培训等方面与高校深度融合,有效引导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促进高校研究生工作的健康发展[6]。

(三)高校角色

高校在多元协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其角色处于最重要的地位。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其要始终秉持育人的原则,贯彻并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样才能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研究生人才。但是仅有高校的课程教学对于当前研究生的培育是不够的,高校必须与他方主体通力协作,才能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尤其是针对校企的合作,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将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当中,使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无缝衔接。同时还应根据产业发展的现状适时地调整人才需求和供给,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互联网+双创”背景下研究生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策略

资源匮乏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问题一直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7]。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之间开展多元协同人才培养合作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联合开发以及共享。

(一)政府层面

对于政府而言,要想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推进研究生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全和优化,就更应发挥其在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拥有着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其通过政策的出台和发布,可以对各领域实现宏观调控。多元协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有赖于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加持。对于高校和企业而言,只有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之下,其合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应鼓励政策,积极引导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财政资金的支持,推动多元协同人才的培养。政府也可以通过定期发布人才需求计划,为高校专业调整提供社会需求依据,同时利用政策和财力支持,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协同培养模式。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有利于实现多方的互利共赢。政府除了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以外,还应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有效监管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的开展,切实保障高校和企业的利益,更要注重保障培养对象即研究生群体的利益。

(二)企業层面

不同的社会主体所追求的利益诉求不同,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短期的效益来看,其参与研究生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都离不开对利益的追求。研究生多元协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才是人才多元协同培养的合作基础和动力源泉,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合作者的共同需求以及共同利益驱动。对于企业而言,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开展多元协同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注重加强对于学生的合作培养。而企业作为多元协同培养的一方主体,要将相关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能力需求反馈给高校,引导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另一方面要发挥桥梁作用,促进政府、高校以及企业之间沟通合作的开展。以校企深度合作为载体,推进高校与企业需求对接,让企业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对研究生群体开展技术与实践训练,有利于培育研究生群体的工匠精神。深入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度,不仅对于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有极大的助益,而且对于研究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定校企合作的发展规划。

(三)高校层面

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技术人才优势明显,在研究生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中,一方面要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合作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职工培训提供终身教育服务;而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技术和智慧资源的优势,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以及经济转型,为合作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管理改进服务[8]。但高校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在对于“双创”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方面,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引领研究生价值导向,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作为办校育人的场所,高校发展的核心在于其办学的理念,理念的存在对于学生的培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研究生这一群体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相比,学校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其科研能力以及学术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群体更加注重创新性,更加需要创新学习和自主学习。要想实现对研究生优化培育,于高校而言首先需要的就是引导其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双创”所代表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所需要的价值导向。“双创”文化作为创新创业理念的高度概括和综合归纳,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对任何群体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我国目前对于学生的“双创”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本科学生这一群体,而为研究生开设相关课程或开展相关活动所投入资源与精力较少。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以及研究生职业规划理念的不断更新,对于研究生开展创新和创业培育已是迫在眉睫。对于研究生这一群体而言,不仅要对其进行创新以及创业相关知识理论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主要的是将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对其进行灌输,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将”双创”精神融入其中,而且对于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开展,其初衷不能仅仅桎梏于提高就业率以及改善就业问题。当学生处于硕士研究生这一阶段,其思维、能力以及理念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升华和提升,在此时期对其展开双创教育,更易于激发其创新创业潜力。

2.融入“双创”文化,制定体现“双创”教育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日常生活,将自主创新、协同合作等价值观念融入到有关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让各个研究生在潜移默化的双创校园文化中受到相关价值理念的熏陶。通过专题教育的开设,不断丰富研究生有关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在整体校园环境中为广大研究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营造能够深入研究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文化氛围,使得师生能够不断加深对创新以及创业的理解和认知,也为其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校园环境中营造浓厚的“双创”文化氛围以外,还应将“双创”相关理念和精神贯穿于研究生的培养考核计划当中。“双创”文化和精神作为当前时期学校教育所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极为关键的指导作用。于高校而言,落实“双创”人才教育培养,不仅是相应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号召,更是对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国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更加倾向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来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高校会因人而异的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培养考核计划。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为研究生将来的职业规划考虑,有必要在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考核体系中体现“双创”育人的理念,才能将研究生创业和创新培育落实到位。

3.优化师资队伍,创新研究生培养课程

“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双创”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师队伍的结构,还是个别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应当顺应时势的发展不断革新。要实现研究生“双创”人才的培育,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包括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教师以及创业指导教师也应囊括其中。同时,专业教师应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创业实践技能,熟悉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合理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来看,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师的构成以及其知识、能力、素养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建设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各行业领域存在着许多专业的优秀人才,其拥有更丰富的有关特定行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可以聘请他们来充实师资队伍。为了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有必要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师队伍结构。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聘请其作为专职教师,也可以针对某一专业从社会领域引进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是企业家,来充任创新创业兼职教师,通过他们来为研究生群体更为直观的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这样一来不仅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而且有利于优化教师结构;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学校创新、创业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政、企、校合作开展的科研项目或是实践活动,以求不断提升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能力。

创新创业人才基于其自身的全面性,因此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批判性思维,充分利用多学科知识和创新要素,寻求创新突破,从传统观念中脱离出来,不断拓展新思路。所以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深度有机结合,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发散性的思维以及更全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互联网+”浪潮日益涌现的时代,研究时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始终秉持以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对其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学习的模式逐渐由被动接受改为主动获取。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尽可能的鼓励学习者独立构建知识结构和系统,使其能够更多的进行自主学习。另外,传统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主要以课程评价为基础,评价方法、内容和学科相对单一。为培育“双创”研究生人才,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应采取多种方式,既要注意研究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同时结合当前教育领域对于“双创”人才的重点关注,高校对于研究生群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亟待优化。对于“互联网+双创”背景下研究生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我们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等多方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应起到的作用,开展主体之间的通力合作。本文通过对政府、企业以及高校三方主体的角色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以三者视角为出发点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可行策略,即以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為导向,综合利用各自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打破彼此之间的壁垒和越是,实现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爱萍,董明,李华.“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结构分析——基于扎根理论和共词分析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0):44-52

[2]刘书霞,侯金柱,郭立宏,李志新.校企多元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1):5-6+26

[3]杨晓占,冯文林.“互联网+”背景下“光电类”研究生“双创”教育的新思维与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7,4(46):27-28

[4]叶海,陈荣明.“双创”文化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2):31-34

[5]李树涛,李建,刘韬.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教学实践——以湖南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9):22-26

[6]韩雅丽.“互联网+双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36-38.

[7]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4):30-37.

[8]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双创研究生人才培养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