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叶丽
摘 要:学校体育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海派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上海市推行的“三化”体育课程改革是海派体育文化的渗透与体现。本文立足新课程标准,从海派体育文化视角,以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为载体,探索初中体育多样选择、多种方法、多元评价的“三多”教学策略,推进体育教学的结构化发展,提升体育教学品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海派体育文化;三多教学;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9-0054-03
海派学校体育文化是上海体育教育发展的浓缩,与海派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体现“开放、多元、包容、创新、领先和务实”的核心特征。上海学校体育文化是传授海派体育文化的主阵地,也是创新海派体育文化的主要场所。[1]上海市教委继2012年推行“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效果后,于2015年5月推行“初中体育多样化”“小学体育兴趣化”(以下简称“三化”)课程改革。上海特色的“三化”教育教学改革,正是海派体育文化在学校体育的具体实践。“初中体育多样化”是“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导引,也是“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前提,更是海派体育文化的渗透与体现,它旨在开展多种运动项目、多样练习方法、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的课改与教学实践,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体育“三化”课程改革深度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与课程标准脱节,注重单一技术教学,忽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培育;以教教材为主而非用教材,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性;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等。
笔者以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攻坚课题“海派体育文化视域下中小学体育学科‘三化教学实践研究”为突破口,以初中体育多样化“三多”教学研究为重点,针对课改中的教学问题,基于“海派体育文化”和“初中体育多样化”内涵理解,探索新时代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策略,为深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传承海派体育文化提供经验和参考。
一、概念界定
(一)海派体育文化
海派学校体育文化是上海在多年体育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体育教育文化。它是近现代上海体育教育发展的浓缩,与海派文化精髓一脉相承,体现开放、多元、包容、创新、领先和务实的核心特征[1]。
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主持人俞定智老师对海派体育文化特征的解读:“开放”是发展的必要,需要“博时同行”,即与时间同行,做到与时俱进;“多元”是博采的芬芳,既像蜜蜂采蜜,又像海纳百川,进而“博采众长”;“包容”需要“博大善爱”,更是现实发展的需要;“创新”需要“搏发异彩”,形成海派的追求;“领先”需要“博越冠绝”,遥遥领先,是时代的呼唤;“务实”需要“搏崇实干”,更是体育的本色。
(二)初中体育多样化
“初中体育多样化”指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在整个过程中体现内容、方法、组织、评价多样化,在形成体育兴趣、经历多个运动项目和多种体验基础上,挖掘符合学生个体需要的运动项目,达到掌握1~2项运动技能,发展体能,促进自主锻炼,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体育课程[2]。
二、初中体育多样化“三多”教学策略的探索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承前启后的中间阶段,也是学生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程学习形成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初中体育“多样化”承小学体育“兴趣化”,启高中體育“专项化”,为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奠定坚实基础。初中体育“多样化”彰显海派体育文化,而海派体育文化需根植于体育课堂文化。
基于课程标准,以单元教学为载体,开展素养导向的“多样选择、多种方法、多元评价”教学实践,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种情境,变革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交往互动、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体育课堂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3]。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反思-改进-推广-辐射”开展攻坚课题的行动研究,形成初中体育“三多”教学实践点。笔者以此开展实践研究。
(一)多样选择,满足需求,体现海派体育文化的开放和创新
初中体育多样化旨在让学生经历多样运动项目体验。因此,基于课程标准提供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和学情,以多样化项目体验为生长点,精选教学内容,体现体育多样化课程应有的整体性、综合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多个运动项目的基本运动能力,培养体育学习兴趣,享受体育锻炼的快乐(表1)。
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经历七个运动项目,发挥单元链接课程与课堂的桥梁作用,通过多维目标、多种技能、多样方法和多元评价的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完善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体系,让内容多样化落到实处。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是丰富体育多样化教学新内涵的重要途径,它将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效整合,按照一定的结构或程序开展教与学活动,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情境化,实现体育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因此,教师需树立整体性课程意识,研究教材科学体系和内容序列,把握教学内容内在发展性和关联性,探索重构和组合教学单元,形成纵向衔接的结构化教学内容。
在体育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中,强调完整动作体验,掌握和运用各种技能,强调创设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比赛情境,从中提高运动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如篮球运动技术性、集体性和对抗性强的特点,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将八年级行进间低手投篮进行统整,使教学内容与新旧知识、技能与学生学习经验、生活建立关联,构建《篮球:行进间高低手投篮》统整单元设计,以两项技术动作的高关联性,以“复习—学习—比较—提高—应用”为主要脉络,构建单元学习框架,形成行进间高低手投篮技术的整体认识,并将行进间高低手投篮技术与运、传球技术融合在一起,由单个技术逐步过渡到组合技术和技战术运用,注重教材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知识、技能的关联性和层次性,让学生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到哪里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迁移。
作为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带教老师,结对带教黄浦学校何洁玲老师执教的体操单元《技巧:鱼跃前滚翻》,关注七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置多样的单元学习内容,“前滚翻-连续前滚翻-远撑前滚翻-由高向低鱼跃前滚翻-平地鱼跃前滚翻-过标志线鱼跃前滚翻-过一定高度鱼跃前滚翻-过远又高的鱼跃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套路组合等,贯彻“面向人人、适合人人”的理念,充分运用自制教具、呼啦圈、橡皮筋、标志线、弹力带等多种器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形成责任意识,树立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体现海派体育文化开放特质。
(二)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展现海派体育文化务实和创新
多样化教学的落脚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因此,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导向,把握单元内容的相互关联,设计结构化、序列化的单元教学活动,合理选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关键的、有内在联系的运动经历;加强情境设计,提出真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等,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主线的教学活动,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个到组合的教学结构,以“个体-双人-小组-全体”多种组织形式,实现从知识和技能学习走向素养培养。
如“鱼跃前滚翻”教学中,教师遵循动作技能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的教学原理,设计与问题链和目标紧密关联的多种学习情境。目标:学生掌握过一定高度和远度的鱼跃前滚翻,提高直臂远撑后屈臂与低头滚翻的衔接技术,学会保护与帮助方法,结合已学动作进行垫上运动组合运用,提高平衡及控制能力,养成保护与安全的责任意识,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合作探究、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问题:如何使鱼跃腾空过程达到一定高度和远度?如何做到直臂远撑后屈臂低头滚翻的衔接?活动:教师运用现场演示动作和保护与帮助、视频慢动作示范的情境,以鲤鱼跃龙门的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建立鱼跃前滚翻动作表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阶段,学生自主模仿,感悟动作;提高阶段,由高向低处——平地的鱼跃前滚翻,学生四人小组,运用iPad拍摄,相互观察,现场实时反馈对比,直观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动作,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在自主合作探究学练中,学生相互信任、交往沟通的课堂文化随之体现,课堂教学也更具活力;巩固阶段,设置了过标志线的鱼跃前滚翻和过一定高度色条橡皮筋的鱼跃前滚翻,自主选择学练,挑战自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运用阶段,教师运用教具设置了多种练习方法,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水平重新分组,以小组分层形式,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组合运用大比拼;通过“体验-提高-巩固-运用”的结构化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使得教学内容更有意义。
(三)多元评价,激励学练,展现海派体育文化的领先和创新
高品质的课程实施与教学需要高品质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创造了一种文化,也创造了一种环境。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发挥评价的调控、内省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从而真正实现“导教”与“导学”。
以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为指向的评价目标,需要通过多样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评价过程并学会评价,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如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收集信息的技术、自然情境中的参与性交流和观察等评价形式,将各种评价任务镶嵌于教学活动中。[3]如球类运动技能和技战术评价,采用iPad拍攝,适时播放学生动作演示和跑动路线等,第一时间直观观察学生自己或同伴的知识技术和运用情况,在自评、互评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让观察真正成为评价。又如鱼跃前滚翻教学中,教师从学习结果的主要评价者转变为学习过程评价的共同设计者和参与者,课中,学生利用标志线、橡皮筋和呼啦圈等合作探究、观察思考,轮换担任技术员、安全员和拍摄员,从动作技术观测点、保护帮助落实点、心理品质表现点,多维度进行多元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各组运用展板,对鱼跃前滚翻高度和远度进行即时评价,真正做到将评价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品质。
三、总结与反思
(一)海派体育文化的融入,凸显了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优势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探索过程中,体育教学有了新突破,从单元的视角系统化整体性设计实施课堂教学,丰富体育学习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注重评价多元,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性。“开放、多元、包容、创新、领先和务实”海派体育文化特质的融入,彰显了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优势。
(二)拓宽海派体育文化融合平台,促进多样化教学策略的多途径实施
真正落实体育“多样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是关键,除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外,还应拓宽海派体育文化融合平台,如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和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结合课程目标,以单元教学为载体,将“五育”进行融合,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利用体育节、社团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多种项目、在经历多样活动中,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标,真正让“多样化”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俞定智,王黎敏,等.行走在海派体育文化的道路上[J].体育教学,2021(03).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手册[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20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