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各城市间的“抢人大战”风起云涌,主要表现为“送户口”、“送钱”等直接的激励。
其实,还有一场更隐蔽也更高阶的“抢人大战”在同时上演,就是各地对于高校的激烈争夺。
今年7月,重庆市政府在一天内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重庆疯狂“抢大学”的举动,其实只是近几年国内城市在“高校争夺战”中的一个缩影。公开报道显示,过去两年间,在高等教育资源与经济实力不慎匹配的广东,仅大湾区就有接近30个大学、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建设推进。而向来以“最缺”大学著称的深圳,更是表现踊跃。
毫无疑问,以重庆、深圳、青岛等为代表参与的“高校争夺战”,预示着继放松落户后,城市的人才竞争正在向一个更激烈、更高维度的阶段升级。
城市对人才的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乡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近些年来,随着产业转移和内陆地区的崛起,人口由沿海向内地回流的现象也同时出现。
而这几年,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成为影响人口流向的一个重要变量因素。其主要手段便是降低落户门槛。这个手段,几乎所有城市都在用,也可以说是最“偷懒”的方式。
但是,当落户门槛对人口进入城市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城市对人口的争夺,必然需要借助更高级的手段。
这其中,高等教育资源或是最能够反映一座城市抢人、留人实力的指标之一。
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多个省份和城市都高调开启了“建大学潮”——通过新建大学、合作办学、引进分校与科研机构等多种方式,增加所在地方的高等教育资源。
以广东为例,近两年间就有接近30个大学、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建设推进,可以说把经济第一大省在高等教育补课上的雄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高等教育实力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的深圳,尤其着急。经过持续发力,目前深圳引进的顶级高校资源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仅985大学在深圳组建的分校和研究院就超过30个。
此外,与“南深圳”遥相呼应的是“北青岛”。此前,青岛曾提出目标,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含军事院校)总数由25所增加至50所以上。
另一个在高等教育上悄悄发力的城市是重庆。2017年,重庆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
輸了人才这一步,一个 地方就很可能“步步输”。
2021年初,重庆教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将力争2021年重庆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和学科数量翻一番,第五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数量翻一番。
不少城市之所以对“抢大学”如此着急,主要还是由于一些城市的高等教育实力与自身经济发展基础和水平不相匹配。
以重庆为例,截至2020年底,重庆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学校68所,本专科在校学生91.56万人,研究生8.31万人,而“双一流”大学只有两所。
放眼全国,这份高等教育“大数据”与重庆作为城市经济第五城的地位存在明显反差。要知道,广州、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都已经超过百万,而在“双一流”大学数量上,即便不与北京、上海相比,重庆也被成都、西安、武汉等二线城市轻松甩在身后。
所以,不管是为了“抢人才”,还是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包括重庆在内的一些城市都必须把“抢大学”提上发展日程。
除了重庆、深圳、青岛等地,在“抢大学”这条赛道上涌现出的积极选手,至少还有杭州、宁波、苏州、郑州等多座城市。
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主要依赖于城市的行政等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作为地方行政、文化中心的省会城市。
截至2020年底,高校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93)、武汉(83)、广州(81)、重庆(65)、上海(64)、西安(63)、郑州(62)、天津(56)、成都(56)和合肥(55)。
“双一流”大学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34)、上海(14)、南京(12)、西安(8)、成都(7)、武汉(7)、天津(6)、广州(5)、长沙(4)、合肥(3)。
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一批新兴城市在经济上脱颖而出,自然有动力和实力去谋求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更匹配的高等教育资源。典型如深圳。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现实背景值得注意。
一是,人才、人口的竞争进入存量时代,一个有丰富高等教育资源的城市,人才竞争首先就赢在了起跑线。
或许有人会说,有了好的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定能留住人才。典型如近些年明显遭遇人才流失危机的兰州。但问题在于,没有好的大学,兰州可能连谈论这个话题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丰富而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永远是城市在人才竞争上的一个重型武器。并且,随着人口跨省流动的“降温”,未来这一点会体现得更明显。
这方面,经济第一省的广东就是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按说,论对人口的综合吸引力,广东在全国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了。但是,这并没有削弱广东在建大学上的积极性。
原因何在?除了广东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以及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高等教育的扩张,更重要的原因是,广东要继续维持自身在人才、人口上的活力和吸引力,就必须建立更牢固的“护城河”。
一个数据可以说明。根据2021年3月公布的《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初步成果,未来15年,广东将继续增加约2000万人。如此大的人口增量靠什么来支撑?除了既有的优势,当然还离不开更多高校的引人、留人。
相较其他方式,高等教育留人,尤其对于吸引年轻人口有着直接帮助。而这部分人口又将是“人口再生产”的关键资源。所以,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二是,高等教育资源决定了一个地方的未来发展上限,而经济发展水平又反过来影响一个地方的人口吸引力。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7%……要实现上述目标,没有足够的科教平台和资源的支撑,没有人才的支持,注定是奢望。
可以说,输了人才这一步,一个地方就很可能“步步输”。
当然,对于一些地方和城市来说,要增强高等教育资源在人才竞争上的优势,更多则要在提高留人能力上发力。
前面说到的兰州如此;过去几年启动“大学生留汉工程”,争取每年新增留汉大学生10万人的武汉也是如此。
这些城市本身有着较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但相较于高等教育资源本身的厚度,在人才留存上的表现,明显有待改善。
以南京为例。尽管近一两年南京的经济排名已跻身全国前十,但是在过去几年“抢人大战”中,南京存在感并不高。如2019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量仅有6万左右,被一批二线城市拉开明显差距。
所以,今年5月,南京就为全市26.3万2021届大学毕业生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毕业典礼。南京市委主要领导在典礼上寄语毕业生——你们是南京“最想留住的幸运”,并发出来自大南京的邀请——与宁同行,追逐梦想。
同时,南京还提出整合优化各类政策,推出“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为留宁大学生在落户、租房、购房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
虽然说,这些政策此前一些城市也推出过,但对于一向“低调”的南京来说,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出马留人,突破性不言而喻,也可以說是把城市抢人、留人的门槛,拉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疯狂建大学、抢大学也好,不遗余力留人也罢,都在顺应一个愈发清晰的城市竞争常识。那就是对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城市竞争最基础的一环,能够保持淡定的城市已经越来越少。风起云涌的“抢大学”浪潮,是否会带来城市格局重新洗配,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