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我绕到老宅的土灶背后,倚著一堆松针坐下,看灶里的火焰上下舞动。它们时而左右摇摆,时而稳若泰山,时而猛如激浪……看着看着,我突然想要将这一方土灶,这一簇火焰画下来。
这土灶有些年头了,原本洁白的灶墙被炊烟熏得斑斑驳驳。这些深一块、浅一块的烟灰随意挂在墙上,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引发我对童年的无尽怀想。感觉那是一片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下有潺潺流水经过。一叶小舟飘荡在水中,上面坐着一位渔翁,还有一只鸬鹚站在船头警惕地盯着水面。烟雾袅袅,不一会儿,已是烟波浩渺,朦胧一片。鸬鹚、渔翁、小舟、青山渐渐隐没,只留下无限的怅惘与遐思。
燃烧的噼啪声将我拉回现实。我赶忙抓起些松针添入火势渐弱的灶膛里。火光顿时又亮了,滚滚热浪袭来,舒服极了。
每当深秋来临,儿时的我便跟随爷爷到后山拾柴。山中松柏居多,满地松针铺成一条棕色的毯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吱吱的响声,不时有几颗成熟的松果掉落下来。如果运气好,还能发现行动敏捷的松鼠从头顶的树枝间一闪而过。可我不受它们的干扰,只顾埋头把散落一地的松针大把大把地捡进竹篮里。这些松针虽然失去了生命的颜色,却散发着一种油亮的光泽。这是生命的积淀,是灶膛里最好的燃料。
不一会儿,灶台四周便溢出饭菜的香气。无论何时,灶台都会安静地守候在老屋中。暮春,乌米的清香萦绕着少年的甜梦;初夏,粽叶的馨香牵绊着对故园的眷念;隆冬,羊肉的醇香喜迎归家的游子……
想到这里,乡情不觉流露笔尖,绘制出一幅充满温情的画,将这一方老灶永远定格心中。
教师点评
故土、老宅,永远是游子的珍藏,无论你是否擅长丹青,总有一幅画珍藏在记忆深处。
由老宅土灶起笔,因为心中饱含深情,仅仅“原本洁白的灶墙被炊烟熏得斑斑驳驳”的场景,就能想象成一幅写意山水画,那不正是故乡的一幕幕风景吗?而松针又引出了后山拾柴的回忆,“这些松针虽然失去了生命的颜色,却散发着一种油亮的光泽”,若非亲身经历绝写不出这样真实的细节,而“这是生命的积淀,是灶膛里最好的燃料”,又是从日常生活中悟出的哲思,似轻,实重。
此文开阖有度,以现实场景串连起故乡生活的一帧帧画面,乡情融入其中,自然醇厚。
(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