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琤
沙孟海先生在陆维钊先生九十周年诞辰座谈会上,评价陆先生书法时,说他于书坛的重要贡献有两个:“一、与潘天寿先生一起开创了浙江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一切计划均出其草创手订;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书体蜾扁书。”1章祖安,〈陆维钊的蜾扁书:兼及蜾扁书的名称考辨〉,载《新美术》2009年第2 期,第54页。中国书法的高等教育由陆先生与潘天寿先生共同开创,在1990年浙江美术学院庆祝沙先生九十华诞时,沙先生重申此观点,并谦逊地补充,在专业建设上自己是“在旁边敲敲边鼓的”。关于蜾扁书,现今也积累了一些研究文章,帮助我们认识陆先生书法“创新”的面貌,如章祖安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后发表〈陆维钊书法论〉2章祖安,〈陆维钊书法论〉,《书法报》1996年12月连载。〈陆维钊的蜾扁书—兼及蜾扁书的名称考辨〉3同注1,第54—63页。等专题论文,给予了书体的发展经过详尽而精当的评价,并就蜾扁书之名称予以考辨,为我们进一步解读蜾扁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照。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我们对于陆先生蜾扁书的探索也有了新的视角,这是本文写作的缘起。
约21世纪初,陆先生家属在整理物品时发现了一本非常不起眼的簿子,粗略翻看,却发现了意外之喜。这是一本练习本,陆先生将梁朝周兴嗣的《千字文》,用自己独创的蜾扁篆书小字,完整地写了一过。我们今天看到的多是陆先生晚年用蜾扁书书就的创作作品,字形开张,笔势雄强飞扬,如《陈毅赠人七绝》(图1);而这类小字与独立书作不同,多见于陆先生晚年为友人书籍的题签,如《潘天寿常用印集题签》(图2),从稿本字体样式可见,此时陆先生蜾扁篆书尚未完全成熟,其中的圈划更表明了这是难得一见的“练字的草稿本”,完全出于依据篆文、熟识篆字、构架字形、揣摩空间的需要。
图1 陆维钊,《陈毅赠人七绝》,纵135厘米,横37厘米,1978年
图2 陆维钊,《潘天寿常用印集题签》纵29 厘米,横17 厘米,1977年(左)
而文本后面的一段行书跋文,吸引了笔者的关注。陆先生将清代王澍《篆书千文》后的跋文完整地抄录于后(图3),甚至王澍的两方名章,也一丝不苟地勾画出来(图4)。可以明确的是,陆先生是对着王澍《篆书千文》这个文本,完成整本蜾扁《千字文》的书写,篆文遵循王本,形体自撰,而跋文完全引王澍文,兹录于后:
图3 王澍跋《篆书千文》(中)
图4 陆维钊录《王澍跋篆书千文》(右)
篆学绝于有明,李怀麓伤肥,文徴仲伤弱,其余诸家纯以绵力搘柱,皆未有能届精华者。至赵寒山父子,则俗韵逼人,不可向迩,篆法之陵迟至斯,极矣!余尝说篆法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尔。石鼓操纵在手,从心不逾,篆书之圣,不可攀仰。斯喜妙迹,亦复沦绝,惟李少温上追史籀,下挹斯喜,足为篆法中权。余学之三十年,略得端绪,每作一字,不敢以轻心掉之,必正襟危坐,用志不分,乃敢落笔。竟此一本,凡经半月,心力殚瘁,乃仅成之。阳明言:良知非白非黒,乃正是赤,余之此书亦当作如是观耳。虚舟澍书。
这段跋文,论述篆书发展历史,推崇石鼓、二李小篆为篆学精华,在批评明代篆书几家流弊中,拈出圆(劲)、瘦(腴)、参差(整齐)三要,堪称王澍三十年习篆经验之谈。看来陆先生十分欣赏此文,故而心领神会中顺手抄录。
陆先生欲从篆书书体上寻求突破,十八岁临写金文已十分可观(图5),在他此后多年的实践中,更直指秦汉,他曾写《四古碑名》记“余书自以为得力于此四碑”(图6),这四碑分别为《三阙》《石门铭》《天发神谶》《石门颂》,其中《三阙》《天发神谶》为篆书。沙孟海先生在1981年写就的《陆维钊书法选》前言中也开门见山地写道“最出名的是篆隶书。篆书参法《大三公山》《三阙》《禅国山》,不规规用秦刻石旧体。隶书着重汉代早期各题刻,倾向高简浑朴路,笔力沉鸷,不名一体,但似乎不喜爱桓灵以后规范化的作品”4沙孟海,〈前言〉,载《陆维钊书法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业师章祖安先生指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陆维钊书法选》中,沙孟海先生所作前言中“规工”二字实为“规规”,第一版中工作人员根据沙先生手稿录入时,将代表重复字符号的二点误认为“工”字,是为遗憾,1987年第二版时又予以指出,却仍未纠正,以至讹传至今,特此说明。。在汉篆的取法中,又补充《祀三公山》与《禅国山》二碑。我们细细考察,这些碑版都以篆为体、间含隶势为审美共性,故而早在解放初,陆先生已经有意将篆隶书进行融合,晚年成为“当今的蜾扁专家”,从学脉上看是一以贯之的,且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究过程。
图5 陆维钊,《十八岁时初学钟鼎文》纵62 厘米,横31 厘米,1916年(左)
图6 陆维钊,《四古碑名》,纵29 厘米,横35 厘米,1978年 (右)
陆先生的这种取向,有如前辈杨沂孙与吴大澂用功金文、吴昌硕立足《石鼓文》、齐白石取法《祀三公山》《天发神谶》、黄宾虹法乳钟鼎彝器等,皆以浑穆高古为共同的追寻。然当我们面对陆先生以蜾扁篆抄录王澍《篆书千文》,内心深处不免有了这样一个疑问:王澍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吸引陆先生晚年对篆法工稳匀称的“玉箸”一派倾心研究?赵孟頫、文徵明也有篆书千文留存,陆先生又为何选择王澍的文本呢?陆先生写王澍篆书,为什么只用其篆字结构法,用笔与形体构造等却纯是自家方法?
前述篆法三要应该最为核心。在王澍眼里,明季篆学已成绝响,李东阳肥厚、文徵明柔弱、赵宦光俗韵,都有偏颇,当引以为戒。要避免篆书成“奴书”形态,唯有用笔圆劲、形瘦实腴,结构错落、整体和谐,石鼓、二李小篆实为篆学之正宗。王澍为清代以来因篆书名世的第一位书家。书法实践勤于学古,理论上亦持“厚古”观念,提出学书当从篆隶入手,以通篆、隶之道为“入门第一正步”。与王澍同具有理性与严谨的陆先生,正是假借王澍的“正宗”与“正步”,力求溯源篆学之正统,他在不断地寻求突破与创新的进程中,时时对照的是“宗”与“正”的根本。具体来看,王澍篆书千文取法李阳冰“玉箸篆”之法,用笔锋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字法醇正,笔笔严谨,正确无讹;构形中正,偏旁联系,有机统一;篇章端正,字字镶嵌,各安其处。
陆先生的蜾扁千字文,从排布上完全依照王澍文本,四字成句,每行八字,只是王本一页四行,陆本一页五行。此外,在构字法上,陆本严格遵循王本,行文中夹杂许多异体字写法,几乎未做变动(图7),开篇时有“律吕调阳”句,陆先生在临本“吕”字旁打了一个小小的问号,或许根据《说文解字》,篆书“吕”字无此结构,陆先生用问号表示存疑。虽文字排布、构字法大体相类,然文本从书法本体语言中有了根本性的转换,将“玉箸”的粗细均匀改变为表现轻重缓急与强调提按顿挫,外化“中实”。用笔遵循圆转平衡,在尽心守圆中展现出曲径通幽、曲尽其态的意蕴,在虬曲拗折中配合字形的扁势寻飞扬之姿;强化铺毫与粗细对比,在曲动中变单一的瘦硬为各具形态的丰腴。
图7 王澍、陆维钊篆书千字文比较
王本笔锋内蕴、笔势含蓄,正襟危坐中无一笔懈怠,陆本则矫健敏捷,用锋灵敏爽落,盘曲行进中多呈画意与图形的动感。相比于王本的结体严谨工整、分布均匀对称,陆先生尽力将字形“压扁”,用强烈的收放对比联合偏旁部首间关系,产生字形间的对话并挽结起共同的精神。其中最具难度的是易长为扁,如何处理扁方形篆书的空间关系,塑造其中“空间通透”之意,于是轻重对比、虚实相间、笔画叠排、重心偏转……陆先生是在这一字一形的形体构造中,细细地探究着其中的“真味”,正是这种真味将端严肃正的篆书改写、表现与创造,产出活泼又富有美术性与生命力的新形态篆书书体(图8)。
图8 王澍、陆维钊篆书千字文比较
陆先生蜾扁《千字文》虽然不是一件独立的、真正意义的创作,却给我们提供了书体研究与实践的极大参考。解放初,陆先生的蜾扁书已具雏形,拿给沙孟海先生看时,沙老给了“会变就是好”的建议。而从这本书作中,我们更真实鲜活地看到了陆先生在“创新”道路上所贯注的心力,即坚持不懈地延展取法边界,不离“古”地穷源竞流,厚古又不薄今,不偏“正”地守中突围,更多地为写出自我与新意,不断破茧成蝶,这份血战古人尝试超越的非凡毅力,决定了他蜾扁书的创新是真正垒筑在传统经典上的一座峻峰。
陆先生身体力行地在篆书书体实践中作了示范,作为高等书法教育的创始人之一的沙孟海先生也有同样的思考。我们可从沙先生于1980年6月在京治病时《与刘江书》信中读到:
现在我对五位同学学习研究上想到几点小意见:
一、全国书展评选上注重篆体的正讹,这是对的。古文籀篆变化繁多,我们学习,主要应抓小篆。对小篆的形体结构,必须加一番切实功夫,及早打好基础。我上次建议做《篆诀》注释,或可着手进行……
二、听说全国书展正楷极少,我们对正楷功夫应加重视。是否各人就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典型作品中选取一二种经常临习,这也是基础。所谓典型作品,应将刻手不佳的碑版除外……5沙孟海著、祝遂之编,《中国美术学院名师典存:沙孟海学术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第176—177页。
沙先生在信中对研究生学习研究提到五点“小”意见,一、二点述篆书、楷书两种书体,后面三点分别为以学问作为基础,提升对文字学、古文阅读能力,以及抗志希古的志向。五点之中,沙先生将篆书放在第一位,“对小篆的形体结构,必须加一番切实功夫,及早打好基础”此句尤应细细咀嚼,在沙先生眼里,篆书是成就一名专业书家书体实践的基础,形体结构能力是书家的基本功夫。他谦逊地将五点意见冠名于“小”,实乃涉及书学研究的“大”方向,篆书在五体书实践中当更为首要。
因此,重视篆书学习,广泛而深入学习经典,致力此书体的创新必定从传统的源流中来,与篆书对应的是篆学、文字学等各方向纵深的学问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老一辈书法教育工作者早已指出并有非凡实践。温故而知新,于今更有启示意义。
篆中有真味。陆维钊蜾扁书体的探求,基于纯粹的古典品格,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性创格,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使人精神为之振作。关注与研究他的蜾扁《千字文》,寻觅书体创造的奥义,体悟蕴含其中的新审美理想,实予我辈以莫大启发,同时也是书学研究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