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丽,郭艳利,秦文宇
鹤壁市人民医院CT室(鹤壁,45803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激活胰腺内的胰酶,而后引起胰腺组织自体出现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等系列性炎症反应、急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高热与血胰酶水平上升等是AP的主要特征[1]。病变程序轻重有别,胰腺水肿是轻症者的主要表现,该类患者在临床较为多见,病情经常为自限性,预后偏好;部分重症者胰腺出血甚至坏死,时常出现继发性感染、休克等,病死率较高,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病理检查中,经常把AP分为水肿、出血坏死2种类型。既往临床研究指出[2],早期正确诊断AP,予以对症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优化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分析比较90例AP患者病理与CT影像结果,证实CT检查用于AP病诊断的可行性。
本次研究选择于2019年5月—2020年3月90例AP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最大76岁,最小22岁,平均为(44.52±10.11)岁;轻型者61例,重型者29例。
(1)入选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收治入院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腹痛表现,症状出现到入院时间<5 h;②临床资料完整,病患认知状态良好且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③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2)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②并发出血性、代谢性疾病者;③配合性偏差及中途退出者等。
所有患者均接受CT影像诊断,选用西门子双源CT机,检查前嘱患者持续禁食5~6 h,正式扫描检查前30 min让患者口服500 mL 泛影葡胺(15 mg/L),扫描时患者口服300 mL泛影葡胺(15 mg/L),其目的是保证空肠近侧端及胃十二指肠均能维持完全充盈状态,有益提升影像诊断的正确率。CT检查阶段,协助患者于检查台上仰卧位,对扫查参数作出如下调整:电压120 kV、电流300 mA、层距5 mm、层厚5 mm、扫描矩阵为512×512。对病患膈肌顶部到两肾上棘予以平扫,操作者认真观察患者的胰腺形态、大小、回音及腹腔积液等有关状况。而后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参数设定情况同平扫,增强扫描时把80~100 mL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输注于肘静脉,速度3 mL/s,于造影剂推注25 s、50 s、75 s后对患者进行分期增强扫描,加强胰腺区的扫查,设窗宽350 Hu、窗位40 Hu,此方式更清晰、充分地呈现出胰腺周围脂肪、筋膜组织以及韧带。将CT影像检查中获捕的信息整体导入后处理工作站内,并组织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分析AP病理类型与CT影像表现特征。同时,对90例AP患者进行临床病理检查。
结合试验研究中捕获的CT影像扫描结果分类,分类参照Balththager CT标准[3]及患者的胰腺及周围组织坏死程度,可以将其细化为5个级别,A级:胰腺实质与周围组织状态均正常;B级:胰腺存有弥漫性肿大表征,胰腺外部轮廓无规则,胰管出现不同程度扩张,胰腺密度欠匀称性;C级:胰腺肿大,腺体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D级:在B级基础,胰腺周围组织存有单个积液区;E级:胰腺周围组织存有数个积液区。
采用SPSS 20.0专用软件包统计、分析以上临床观察数据,以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病理检查AP患者90例,其中水肿型39例(43.33%)、出血坏死型AP51例(56.67%);CT影像检查准确检出89例,诊断准确率为98.89%(89/90),其中,水肿型AP39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0%(39/39),出血坏死型50例诊断准确率为98.04%(50/51)。CT影像检查AP的确诊率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影像检查结果统计[n(%)]Tab. 1 Statistics of CT image examination results [n(%)]
水肿型AP的CT典型表现有:平扫胰腺增大,密度均匀,周围渗出(图1),增强后胰腺实质强化均匀(图2);出血坏死型CT平扫胰腺密度不均(图3),CT增强扫描后,胰腺实质强化不均匀,多发低密度灶(图4)。
图1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平扫Fig.1 Plain scan of acute edematous pancreatitis
图2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增强扫描Fig.2 Enhanced scan of acute edematous pancreatitis
图3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平扫Fig.3 Plain scan of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图4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增强扫描Fig.4 Enhanced scanning of 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腹症,经常累及全身数个器官,其并发症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分为急性重症、轻症胰腺炎,其中重症者占样本总数的20%左右,临床病理表现变化快且较为复杂,病死率为20%~30%[4]。AP的诱发因素较多,以酒精、梗阻、外伤、血管、感染、代谢性疾病、个别药物过敏等为主。大部分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黄疸、脱水、麻痹性肠梗阻等诸多表现。若AP患者未能及时医治或采用治疗方法不当,则将会增加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风险,病情严重者会出现严重全身性并发症,以心衰、真菌感染、败血症及高血糖等较为常见,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针对AP治疗高度关注,在实践中通常会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适宜的保守与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并实施个体化对症治疗方法,一般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对AP的诊断,病理检查是常规方法,该法实施阶段主要通过选取胰腺病理组织开展镜下检查。尽管术后病理检查取得的结果可靠性较高,能为疾病对症施治提供重要参照,但从本质上分析其隶属于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操作阶段会使病患群体承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若患者非AP,则会增加病情控制难度、医疗成本,对和谐医患关系建设过程形成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维持患者生命健康,并且还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临床工作量,降低有限医疗医院的利用效率[5]。B超检查可以作为AP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技术,但胃肠道内积气极容易影响B超检查结果,漏诊率、误诊率相应增加,很可能使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对疾病转归形成负面影响。
国内临床医疗技术水平有很大提升,随着CT设备及技术的提升,对AP患者的诊断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CT影像检查中,轻型AP患者主要影像学表现以胰腺体积明显扩增,未形成肉眼清晰可见的坏死区,密度分布相对较为匀称,但是与健康机体相比较密度稍有降低,于患者胰腺边界处可观察到毛糙和少许积液;而重型AP患者CT影像表现为胰腺体积显著扩增,形成片状的出血病灶与坏死区,和正常影像片相比较,能够发现患者的胰腺密度欠匀称,出血病灶表现出高密度,而坏死区呈现出低密度的液化状态,于胰腺边界能够观察到无规则、显著的渗出物聚集[6]。CT影像技术还可以用于AP的临床鉴别诊断领域,能够精确地检出水肿、出血坏死2种病理类型。在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上,针对不同类型的AP,CT均能清晰地呈现出胰腺周边组织改变的影像表现[7]。另外,采用CT影像检查诊断还能较真切地发现胰腺周围组织改变,AP患者胰腺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后,渗出液可能会导致周围组织轮廓边界、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化,胰腺周围有积液形成,CT检查提示液体内存有脂肪块,累及肾前筋膜且有厚度明显增加的表现,增厚部位以左肾较为常见。针对不同类型的AP患者的CT图像加以分析,发现水肿型AP患者CT检查中发现胰腺大小、外部形态均无显著改变。为更精确地鉴别水肿型AP,则应对左肾筋膜影像学表征作出进一步观察[8]。而对于出血坏死型AP患者,CT影像检查能更为清晰地呈现出胰腺周围组织状态,主要表现为数条增厚筋膜影、胃壁局部位置厚度增加,认真观察胰腺周围组织,能为AP鉴别诊断提供较大帮助。
本次纳入研究的90例AP患者中,临床病理检查确诊水肿型AP39例、出血坏死型AP51例;CT影像检查准确检出89例,诊断准确率为98.89%(89/90),其中,水肿型AP39例、出血坏死型AP50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98.04%。CT影像检查AP的确诊率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CT影像检查能较准确地检出AP,而且各类型患者的疾病状况分级确切,和病理诊断结果高度一致。
CT影像诊断技术有密度分辨力高、能直接呈现出患者器官与病变状况、检查流程简单方便、快速并且安全可靠、图像清晰、诊断准确率高、可以顺利地捕获各类正常、病变组织X线吸收或衰减系数等诸多优势。和传统X线检查技术比较,CT影像技术对病变的检出率、确诊率均有较大提升[9]。因此,将CT影像检查用于临床诊断AP患者中,能较有效地判断患者的实际病情及炎症扩散状况。并且该项影像技术还有检查速度较快、敏感性较高、抗干扰能力与预测能力强等优势,对AP患者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拟定过程均能起到较好的辅助性作用。
综上,临床针对AP患者,进行CT影响检查诊断,能够较准确判断患者疾病具体状况,为病患临床诊治活动提供较可靠依据,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