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瑞铭 连 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一颗爱美之心,并且期待他人对自身长相的赞赏。在社交场合中,有些人会过分担忧自己的外貌不符合审美标准,或害怕他人对自身外表的负面评价,因而产生过分紧张、不安、烦恼等不良情绪,这种指向外表的社会性评价的焦虑就被称作为社交外表焦虑。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阶段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使个体对自己的体型和外貌更加关注;另外,该阶段学生在心理上出现动荡性、敏感性等特征,对他人或者外界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敏感性,[1]因此青少年可能是社交外表焦虑高发的群体。社交外表焦虑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包括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有研究证实社交外表焦虑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负相关,学生社交外表焦虑越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就越低,从而挫伤学生学习自信心。Dion 和Keelan 在研究中发现外表焦虑与社交焦虑有关,高社交外表焦虑的个体往往会更容易产生社会逃避和演讲焦虑等行为,因此可能阻碍学生社交能力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另外,社交外表焦虑对个体身心发展也造成负面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可能会引起暴食症、厌食症等神经症状,从而损害身体健康;也有研究指出个体对自身外表形象的不满会提高抑郁水平,甚至会导致自杀意念的萌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外表焦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社交外表焦虑与个体内部因素紧密相关。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对社交外表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低自尊的个体可能表现出更高的社交外表焦虑。另外,有研究表明社交外表焦虑水平还受到个体的焦虑特质、成熟水平、羞怯感等因素的影响。[2]社交外表焦虑不仅受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部条件的调节。例如,物理环境、社会比较、同伴压力以及父母评价等外在条件也是影响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然而,通过回顾已有的文献,我们发现很少有研究从整体家庭环境的角度来探究社交外表焦虑。根据生态系统理论,[3]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微观环境,家庭在塑造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家庭功能角度来探讨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对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的指导。
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ing)是指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主要分为亲密性和适应性两个维度。[4]家庭功能作为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家庭个体心理健康发展深层变量。[5]国内外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家庭功能是否健全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个体在家庭中体会到更多的亲密感和适应感,则其所感受到的社交焦虑就越少。[6]Moscovitch 和Huyder 根据焦虑的指向将社交焦虑分为迹象焦虑、社会竞争力焦虑和外表焦虑等三种类型。因此社交外表焦虑作为社交焦虑的一种类型,它也可能受到家庭功能的影响。另外,目前也有研究直接探讨了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形体不满之间的关系。Archibald 等人在一项针对青春期早期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与父母关系更加积极(更温暖、更少冲突)预示着一年后的身体形象更积极。后来也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对青少年的形体认知具有预测作用。基于此,可以推断家庭功能可能对青少年的社交外表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尽管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推测家庭功能与社交外表焦虑存在着相关关系,但是有关两者之间的内部作用机制还不够明确。实质上,社交外表焦虑是一种对外部评价的消极情绪情感反应。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需要、胜任需求以及归属需求。已有的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对积极情绪具有预测作用,这三种基本需求的满足能够促进个体积极发展,使个体体验到积极情绪,提高对自身评价和生活满意度。[7]根据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推测基本需求的满足可能会对社交外表焦虑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另外,已有的研究还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家庭的关系越亲密,家庭系统越完善,则个体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程度就越高。而家庭功能越健全越利于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性,从而促进个体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由此可以推测基本心理需求可能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中起中介作用。
综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和分析,我们构建中介模型,即基本心理需求的中介作用(如图1),旨在探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社会外表焦虑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图1 家庭功能、基本心理需要和社交外表焦虑的关系假设模型
以福建省某所中学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480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问卷的有效性,最终获取有效问卷444 份(占92.5%),其中男生252 名(占57.2%),女生192 名(占42.7%),学生年龄范围在12-16 岁,平均年龄为13.45±0.74 岁。
家庭功能量表。[8]该量表是徐洁等在Olson 1983 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家庭功能问卷,该量表在中学生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此量表为自评量表,总共包含20 道题,主要分为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10 道题,采用五点计分,从1“不是”到5“总是”。以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做为指标,代表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健全程度,得分越高,青少年家庭功能就越健全。在本研究中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适应性和亲密性两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 和0.79。
基本心理需求量表。[9]该量表是由Gagne 编制的,国内学者刘俊升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修订,修订后该量表在国内具有较好的文化适应性。该量表主要由21 个项目组成,共有胜任需求、自主需求以及归属需求等3 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8 个项目构成,采用七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量表共有9 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题,经反向题分数转换后,以所有项目的平均分作为评价指标,代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得分越高,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就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自主需求、胜任需求以及归属需求等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为为0.61、0.63 和0.69。
社交外表焦虑量表。[10]本研究采用的是由Trevor、David 等人在2008 年编制的社会外表焦虑量表,该量表是对个体整体性外表焦虑的测量,在实际外表焦虑研究中被广泛应用。量表共有16 个项目,如“当在拍照时感到紧张”,“我担心人们会对我的外表做出负面评价”等,采用五点计分,从1“从不”到5“总是”,以总平均分作为外表焦虑量表得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交外表焦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
运用SPSS22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社交外表焦虑水平;采用Pearson 积差相关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的方法检验不同性别之间社交外表焦虑水平的差异,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之间的社交外表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女性学生的社交外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表1 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社交外表焦虑水平比较
采用Pearson 积差相关计算家庭功能、基本心理需求和社交外表焦虑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庭功能与社交外表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家庭功能越健全则社交外表焦虑就越低;家庭功能与基本心理需求呈显著的正相关,基本心理需求与社交外表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本研究参照温忠麟等人关于中介效应分析等操作方法,[11]先逐步检验方程系数c,系数a 和b 均显著,再检验系数c’是否显著,然后使用Bootstrap 法检验中介效应。
家庭功能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社交外表焦虑,β=-0.25,p<0.001;家庭功能对基本心理需求起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基本心理需求能够显著预测初中学生的社交外表焦虑。最后同时检验家庭功能和基本心理需求对社交外表焦虑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基本心理需求对因变量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β=-0.43,p<0.001,但自变量家庭功能对因变量社交外表焦虑的直接预测系数有所变化,β 从-0.25变化为-0.01(见图2)。
图2 家庭功能对社交外表焦虑影响的路径分析图
采用Bootstrap 法抽5000 个样本进行中介效应分析,95%的置信区间为[-0.31,-0.18],不包括0,所以基本心理需求在家庭功能和社交外表焦虑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98.04%,基本心理需求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表3 家庭功能、基本心理需求和社交外表焦虑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社交外表焦虑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青少年的社交外表焦虑程度较高。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2]但与Ahin 等人对土耳其青少年学生社交外表焦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3]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源于取样群体的不同,另外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结果差异。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对群体的价值观念、认知模式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社会文化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传播,一直以来广告媒体对不同性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和象征,例如,在大多数广告媒体中男性常常作为职业成就的代表,并成为智慧和力量的化身;然而对于女性群体,广告媒体更加关注的是其外表特征,女性往往被贴上美丽、性感的标签,因此造成大众对不同性别产生了偏离的印象。[14]基于此,在外表方面女性可能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讲,当面临压力事件时,女性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要明显高于男性,其去甲肾上腺系统激活程度更高,从而唤起更加强烈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因此,在面对外表的负面评价时,女性会比男性产生更高的社交外表焦虑。另外,青少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到青春期,女性也开始出现了生理期,其体内孕激素的增加也会使女性对焦虑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这可能会导致女生对自身的形象以及别人的评价更加敏感、消极。这也提示家庭、学校、社会要积极关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女性学生,及时采取合适的方式向孩子普及青春期的有关生理常识,让学生更加理性、冷静地看待身体外形的变化,树立起更为积极的形象观;学校和社会媒体要树立正面的性别形象宣传,尽量减少对性别赋予太多的社会压力。
目前,关于家庭因素对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研究都是单独从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探讨,较少从整体家庭环境的角度来探讨对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即生活在良好家庭功能的孩子社交外表焦虑水平就越低,反之则越高。这一结果不仅支持了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因素模型,也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了良好家庭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Johnson 和Mc Neil 等两位学者指出家庭功能失调会阻碍个体心理以及社会行为的发展,进而会影响到其情绪管理及心理健康等。也有研究探讨了家庭环境与个体压力反应模式的关系,发现相比于家庭功能健全的环境,家庭功能失调的孩子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消极、焦虑的情绪。根据情绪安全假说,青少年个体安全感主要来自于家庭系统,情绪安全感较强的个体在面临威胁情境时,为避免消极和负面的后果会选择自我情绪调节,但情绪安全感低的个体在面临消极情境时,则会选择过分逃避或过分卷入的策略,无法有效规避消极后果,导致出现过分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因此,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也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支持。首先,父母应当积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减少家庭冲突和矛盾,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生长环境;其次,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成长而不断调整家庭的规则和教养方式,提高孩子对家庭的适应性。
最后,研究结果还发现基本心理需求在家庭功能与社交外表焦虑中起着中介作用,这表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外表焦虑的影响并不完全是直接的,还需要通过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才能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这一结论印证了Deci 和Ryan 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即当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时,就会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自信程度。也就是说,如果初中学生所成长的家庭功能越健全,其心理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就越高,则自身的幸福感以及自信心也会越高,因此对自己的外貌则更加自信,面对别人的负面评价时也更可能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也提示我们在家庭建设时应着重考虑能否满足孩子自主、胜任、关系的需要。例如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关系需求;通过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生活自主决定权,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重大决策中来,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主需求。
本研究依据家庭系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考察了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交外交外表焦虑的影响机制,验证和丰富了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因素模型。同时,本研究的发现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并未深入分析基本心理需求各维度的中介作用,今后可进一步比较自主、能力和关系需求在此路径中的特定效应值,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基本心理需求的部分中介作用发生的具体过程。此外,本研究仅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基本心理需求这一变量的中介作用,可能还存其他中介变量,今后可就此进一步展开研究。
第一,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水平存在性别差异,女学生的社交外表焦虑水平要明显高于男学生。
第二,家庭功能的健全程度能够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社交外表焦虑水平,青少年所成长的家庭功能越健全,其社交焦虑水平就越低,反之亦然。
第三,基本心理需求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家庭功能需要通过满足基本心理需求来降低社交外表焦虑水平。
注释: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
[2]于庆鼎:《女性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的关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6 年。
[3]Bronfenbrenner,Urie.Contexts of child rearing:Problems and prospects.Child &Youth Care Administrator,1979,5(10):844-850.
[4]Olson,David,H.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0.
[5]邓丽芳、徐田丽、郑日昌:《大学生家庭功能与情绪表达性、情感体验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第4 期。
[6]石媛:《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的中介作用》,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年。
[7]彭顺、牛更枫、汪夏等:《父母自主支持对青少年积极情绪适应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 年第2 期。
[8]徐洁、方晓义、张锦涛等:《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作用机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 年第2 期。
[9]刘俊升、林丽玲、吕媛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初步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 年第10 期。
[10]Hart T A,Flora D B,Palyo S A,et al.Development and Examination of the Social Appearance Anxiety Scale.Assessment,2008,15(1):48-59.
[11]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14 年第5 期。
[12]钟佑洁、林宏浩、邱嘉杰等:《大学生体重指数对社交外表焦虑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6 期。
[13]Ahin E,Barut Y,Ersanl E.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Relation to Social Appearance Anxiety in Adolescents.Online Submission,2013.
[14]钟建安、楼劼、叶耀荣:《电视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