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华
(蛟河市拉法街综合服务中心,吉林蛟河 132500)
水稻种植的增产增收,需要在其种植过程中精细的田间管理与科学准确的运用栽培技术,方可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以提高水稻的结实率与千粒重,进而实现提质增收的目的。基于目前人们对水稻产品绿色环保、食用口感上的要求,农业科研人员需积极研究优质高产的水稻栽培技术,以全面提高水稻栽培的技术水平。基于此,围绕水稻高产进行了精确定量栽培试验,通过实践证明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情况。
水稻是我国最悠久的食物之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稻谷,大约有7 000年的历史。使用水稻栽培技术进行种植条件的优化,可满足水稻生长对土壤养分、水肥的需求。水稻栽培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水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田间管理,以促进水稻的提质增产。
水稻的良好存活需要农民精心、科学的栽培与田间管理,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关联,是保证水稻健康存活的基础,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包括了晒种、选种、整秧板、播种、插秧、缓苗、插秧后田间管理等众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需使用相应的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的存活率,以及在水稻田间管理阶段,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以维持水稻良好的生长态势,进而实现水稻的高产。
栽培技术的准确运用,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水稻产品的品质。目前,人们对食物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使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生长全过程进行实时管控,像农业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稻田情况,以为水肥管理提供依据,增加水稻的结穗量。监测系统在病虫害的防治中也具有应用的优势,可及时监测到稻田病虫害情况,加快防治的反应速度,以提高水稻的种植质量。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运用,重点突出的是定量,栽培时间精确化,定量物化投入,并减少作业次数,从而达到水稻提质增产的目的。从栽培技术本身来看,需要做好栽培的监控工作,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其生长状态进行准确的判断,以进行水肥管理的调整,并进行浅湿灌溉和晾田的精确把握,进而实现水稻的高产增收。
以吉林地区水稻栽培为例,运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进行试验,以确定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情况。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是优质水稻种植区,也是黑土的集中地带,土质松软肥沃,有机质丰富,再加上日照时间为13~16 h之间,昼夜温差大,高温效应发生概率极低,非常适合水稻生长。试验水稻田排灌方便,土壤养分中等水平,在正式栽培之前,对试验稻田进行了土壤条件的调查分析,具体养分及pH值情况如表1。
表1 水稻试验田土壤养分及pH值调查表
选择吉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在同一稻田中分为试验组与常规组,开展重复对比栽培试验,种植面积设定为667 m2。
以650 kg/667m2为产量目标,使用前氮后移栽培方案,依据试验稻田的肥力情况,进行施肥量的设计,本次试验组设定全氮施肥量为14.4 kg/667m2,基蘖肥:穗粒肥为6:4,常规组使用以往的施肥量,全氮肥施用量为12.2 kg/667m2。
试验组种植密度设置为窝距18 cm,行距27 cm,种植密度为20万株/667m2,采取精确施肥方案,有机肥1 500 kg/667m2;尿素30 kg/667m2;普钙50 kg/667m2;氯化钾20 kg/667m2。常规组种植密度设置为窝距20 cm,行距32 cm,种植密度为15万株/667m2;施肥方面,有机肥600 kg/667m2;尿素15 kg/667m2;普钙50 kg/667m2;复混肥20 kg/667m2。
2.5.1 精耕稻田。水稻移栽使用传统人工与农业机械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移栽的前7天,需对稻田进行翻耕,深度大约为15 cm,使稻田土壤松、平、软,为水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施用腐熟有机肥与普钙可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并将稻田翻耕暴晒,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向试验组与常规组稻田中施用细肥,保持稻田整体的肥力。
2.5.2 掌握好移栽时间。依据试验组与常规组种植密度设计,将秧苗移栽至稻田之中,移栽之前应确定当地的天气温度情况,当温度达到18℃左右时,才可正式移栽秧苗。
2.5.3 合理灌溉。一般来说稻田自然干之后就可进行灌溉,但是天气温度如果降低,则要向稻田补水,以维持稻田的温度,移栽完成一段时间后,要进行田间除草,然后开耕土地,以促进稻苗生长。此外,在水稻扬花灌浆阶段需将水层控制在2 cm,水稻其他生长阶段使用干湿结合灌溉方案。
2.5.4 精确施肥。依据两组设计好的肥料用量和肥料种类进行施肥,以便进行试验观察。常规组使用传统的施肥方法,而试验组则要使用精确定量施肥法,需要把握好施肥的时间,使水稻可及时的吸取肥料中的养分,并分开秧苗后进行施肥。
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对水稻秧苗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了株高、叶龄、分蘖等。检查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水稻是否存在病虫害问题,并评价病虫害的等级。水稻在成熟之后必须进行单打单收,以及在室内考种,做好产量记录,以为试验产量分析做准备。
2.7.1 秧苗成长分析。通过对试验组与常规组水稻秧苗成长前期的全面检查发现,两组水稻秧苗的株高、叶龄、分蘖情况没有明显的不同,证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水稻秧苗生长影响较小。
2.7.2 叶龄、分蘖分析。两组叶龄变化情况差别不大,水稻生长发育正常进行,未受到前肥后移的影响。但是在分蘖上表现出了差异,试验组与常规组相比,前期分蘖数量相差不大,但是在分蘖结束之前,试验组有效分蘖数量明显增加,每穴比常规组多出2到3个分蘖。
2.7.3 产量分析。通过进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试验,获取了表2试验结果,两组重复试验中,结实率相差较小,都达到了90%以上,但是其他指标差异较大,穗数上试验组两次试验都达到了20万穗/667m2,常规组两次数据均少于试验组,在千粒重与产量方面,两组数据对比更加明显,试验组产量均达到了650 kg/667m2的产量目标要求,分别是845.5 kg/667m2与779.8 kg/667m2,常规组距离产量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分别是581.2 kg/667m2与567.4 kg/667m2。通过表2数据分析可以获知,使用高产种植密度并精确施肥量,与常规的种植密度与施肥相比,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有利于水稻的高产。
表2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影响的试验结果
由于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使得水稻种植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为了确保水稻种植的有序开展,现代种植技术与机械设备将全面进入水稻种植业,进而促进了水稻栽培的智能化发展。一是水稻种植机械设备创新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精简了水稻种植流程,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呈现出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而水稻种植机械设备技术的升级换代,对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也有着促进性的作用,两者共同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二是智能化辅助生产技术,如用于水肥管理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已经成为农业种植领域研究的重点项目,其也是水稻种植智能化发展中的关键一环。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再加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得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自然灾害成为水稻种植不得不面临和需要防治的问题。根据水稻栽培的特点、水稻生长规律,以及水稻本身的属性,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等,搭建水稻种植综合性管理平台,对水稻种植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和综合管理,将极大提高水稻种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准确的运用水稻栽培技术,可为水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种植条件,满足水稻生长各个环节对土壤养分、肥水的需求,以达到水稻高产的目的。本文通过进行水稻的精确定量栽培试验,合理设置水稻的种植密度,精确施肥量与施肥种类,并依据水稻各生长时期对水分的要求,干湿结合灌溉,进而确定栽培技术的准确应用,对水稻高产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