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沈
倘若有人提起中国的民族传统乐器,那古筝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在《筝赋》中,将古筝称为“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古筝作为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带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出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所弹奏的乐曲表现力极强,因此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天气预报,长期以来一直以一首传统的古筝独奏名曲《渔舟唱晚》中的一段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渔舟唱晚》所渲染的诗情画意的氛围恰到好处,让人难忘。
《渔舟唱晚》一曲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民国时期的音乐家娄树华用古曲《归去来兮》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一说是由山东省临清市的古筝演奏家金灼南将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编创成一曲,命名为《渔舟唱晚》。不过现在广为流传的筝曲《渔舟唱晚》,算是结合了两个版本的产物——前半部分为金灼南的版本,后半部分为娄树华的版本。
关于“渔舟唱晚”这一名字的由来,公认为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所写的千古名文《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词:“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静听筝曲,人们脑海里不禁浮现起夕阳西下,千里泛波,渔民摇着小舟,披着晚霞的余晖满载而归的情景。
或许是筝曲的曲名和创作灵感来源于诗文,《渔舟唱晚》运用的结构有点像诗文写作的“起承转合”。乐曲开始之初,节奏舒缓悠扬,是“起”和“承”的两个段落,以典雅的曲调进行描绘。几声连贯的按滑音,像极了湖面上的涟漪泛滥,渔夫摇着一艘小舟出现,渔歌声渐起。
随后进入“转”的部分,此时节奏稍微加快,将听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也许是渔夫发现了湖里的鱼群,耳畔间仿佛能聽见渔夫加快了划桨,开始追赶鱼群。随着旋律的转调变化,他乘着风浪,将渔网撒出、收拢,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乐曲进行到快板,在“合”的部分,旋律先升高后降低,速度逐渐加快,气氛步入高潮。乐曲如画笔,至此渲染出一幅夕阳西落、喜获丰收、渔歌飞扬的欢快唯美画面。直至渐入尾声,乐曲放缓减慢,这份情绪才逐渐转为平静。此时旋律与开头进行呼应,渔民摇着满载的小舟,心怀喜悦,悠然自得,渔歌声和着晚霞,随波飘远。
这首旋律优美动听的东方筝曲,光靠语言,难以描摹其全貌。你可以打开“网易云音乐”,搜索关键词《渔舟唱晚》,来细细体会这首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族筝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