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沈阳在文化空间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随着未来沈阳市城市发展全面转型,沈阳市的文化空间保护将日益成为整个城市未来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沈阳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进行预判,提出沈阳文化空间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沈阳;文化空间;战略规划
沈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近年来正稳步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前进。沈阳市文化保护工作卓有成效,随着我国第十四五的起步,沈阳市愈发重视高品质,复合创新型城市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空间作为重要的城市文化载体和城市活力因子,如果得到良好规划将有效提升沈阳市未来发展的品质。[1]因此,有必要对沈阳市城市文化空间规划进行研究,并总结当前沈阳市城市文化空间发展现状,提出优化策略。
一、沈阳文化空间的现状特征
(一)文化要素丰富,但活化利用不足
沈阳市的文化脉络主要由四种不同的文化要素组成:分别是宗教信仰类、文化设施类、生活服务类以及其他职能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大多数都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或是随着沈阳市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或是近年来愈发得到社会的关注的。[2]这些文化要素都对沈阳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沈阳的文化要素点进行简单的整理,发现沈阳市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处:一宫两陵以及数量庞大的各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街区,同时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现代文化设施和相关的文化空间场所。这些都影响着沈阳市民的日常生活的元素。从分布看,这些文化要素大部分集中在长大铁路以南的城市核心区域,整体分布特点是呈现较为不规则的散状分布。这就导致虽然沈阳市文化资源富集,但是感知却不是很明显。尽管一些文化要素点已经被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开展商业经营、办公服务、展示等等,但是这些功能相对缺少创新,整体的文化空间品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与此同时一些文化要素点由于缺少现代价值的展示,导致不易被人熟知,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文化轴线尚存,但场所氛围不明显
通过资料收集和走访调研可以发现当前沈阳市的中心城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轴线,包括中山路文化轴线、青年大街文化轴线、南运河文化轴线等等。这些文化轴线大多数是在原始街道格局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兴起的。还有一些文化轴线是依据沈阳市的城市特色而人为打造的。从近代连接各个地区的铁路要线到历史悠久的南运河轴线,再到近代以来规划建设的金廊轴线,这些轴线向人们展现了沈阳市整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尽管这些文化轴线分布格局非常的清晰,但是这些具有空间特色的文化轴线已经逐渐消失殆尽在城市的高楼林立之下,在无数的广告牌广告语环境之中,很多文化轴线的特色已经不能被明显的感受到了。
(三)文化核区多元,但风貌特色不突出
文化核区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完全由文化资源的多少以及品质来决定,而是取决于周边是否存在一个有益于展示城市文化风貌的外在的大环境。文化核区一般是集中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往往是市民非常愿意前往休闲的区域,同时也是外地游客来当地参观首选的区域,当前沈阳市的文化核区主要有中山路文化核区,方城文化核区,沈阳站文化核区等等,不同核区拥有不同的时代风貌以及不同的功能内涵。但是对于核区的整体规划发展缺少长久战略眼光,不能够有效将核区的特色突出出来。导致核区与核区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对于整个文化核区的发展非常不利。[3]
二、沈阳文化空间优化发展策略
(一)构建多层级的文化空间编制体系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沈阳在城区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规划者不能够仅仅将发展的目光停留在对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而应当从长久的角度加强对于沈阳市文化的创新。由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涉及到多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层级,因此应当树立总体发展定位,详细制定并细化不同层次的文化空间编制体系。
第一,国家以及辽宁省、沈阳市这三个层面要分别明确好沈阳文化发展中的不同角色定位。要进一步加深沈阳市文化名城身份的认知,并积极的开展文化创新,不断提升沈阳市的文化影响力。其次,在对沈阳市城市进行未来规划的时候,应当组织构建起较为完善科学的历史文化空间结构,包括進一步明确沈阳市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对文化轴区内的空间建设进行合理的布局,包括科学考察并确定街道的宽度,建筑的主题明确不同核区,已有的文化主题特色,并加强核区之间的联系。最后要将规划落实到未来城市建设过程之中,要针对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行功能设计。同时要重点重视沈阳市文化要素的内涵传承。
(二)整体调控促进生态人文的有机融合
一直以来沈阳市在进行文化保护的时候,主要将重点放到了城市环境的保护,而忽略了整个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再次规划。尤其是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塑造。对于城市来说,未来发展必须要依靠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这也是文化空间发展的重要骨架。因此在对沈阳市文化空间进行布局的时候,应当加强对市内的自然生态格局的关注。无论南运河带状公园还是浑河经济文化带又或者仅仅是城市中众多的普通城市公园。都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生态人文的有机融合,在规划的过程中充分彰显自然生态特色。
(三)提高社会参与度,保证文化资源的良性存续
城市如果想要充满活力的存在下去,就需要用长远的观点进行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在当前这个数字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城市文化资源的统计规划开发。例如可以利用GIS平台建立沈阳市文化资源库,将不同历史年代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录入系统当中,从而形成一个可视化的电子文档。而对于文化空间影响力的判断,可以充分利用百度地图、小红书、抖音等等多媒体平台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获取沈阳市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对于沈阳市不同的文化空间的出行记录,以及出行评价,从而判断沈阳市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将文化空间系统与城市管理系统有效的连接起来。通过以上不同层次的智慧传承手段可以进一步提升政府文化机构、沈阳市居民以及外来游客多方参与,从而推动沈阳市文化空间规划朝着智能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沈阳文化空间的良性存续。
参考文献
[1]王淑娇.北京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现状评述及未来发展探讨[J].中国名城,2020(06):56-62.
[2]刘生军,董枭.文化基因视角下城市形态的文化维度特征研究——以沈阳方城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2021,39(07):128-132.
[3]傅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04):59-61.
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关宇,性别:女,籍贯:吉林,出生年月:1983年5月5日,学历:研究生 文学硕士,职称: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021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SYSK2021-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