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就业与提高文化软实力双赢

2021-10-08 07:01李道涵
民生周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就业观时代化中华

李道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文化的发展,既需要物质基础的保障,也需要精神层面的认可,而二者的提供者是人,因此,文化的发展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即民生需求。

中華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场域中的内容,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逐渐暴露其历史局限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要通过时代化的新方式进行转化,以满足民生需要。其中,发展就业作为民生的刚需,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后,既可以拓展就业新机遇,也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双赢局面。

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在二者的不断碰撞下催生新发展,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

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体现在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服装配饰、奇工巧技、文学艺术、思想制度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二者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传统文化的特性已无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但传统文化的有利价值不能因时代的发展而湮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性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文化进行时代化转化,即发掘和发展传统精神文化财富中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内容。

显性文化的时代化,是基于对传统文物的保护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使其外延产品在适应时代需求的前提下,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隐性文化的时代化,不是单纯对文化内容的文本解读,而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和精神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不是将传统文化简单套用至现代社会,而是要将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不失传统精髓又融合现代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促进优秀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运用“科学标准”,通过学术研究、学术探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检视,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现代语境下的判别,区分出精华和糟粕。其次,要树立价值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对传统文化做出合理选择,精华内容要符合主流价值观,这也是时代化的重点。最后,要融入实用标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人的实践和需求紧密相关,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是其在现代社会中“实用”的体现,是现代人认可并愿意运用至生活中的“有用”文化。

拓展就业新机遇和提高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碰撞下产生的新发展,这个新发展的关键是人。从时代语境出发,时代化的新发展是根据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确定的,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使其符合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大众,塑造良好的社会形态,推动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由时代化引发的新发展,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要满足民生发展的需求。

民生是一个涉及范围广、高度综合性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及日后就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民生的首要前提是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发展趋势是高质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向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生的结合,是实现人们高质量生活的尝试。因此,基于民生层面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发展,可通过拓展就业新机遇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文化软实力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无论是其中的显性文化,还是隐性文化,都可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拓展就业新机遇和提高文化软实力。

首先,从拓展就业层面出发,如显性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可借助现代化的传播途径,传授给更多有意学习并继承的人,在突破传统传承方式弊端的同时,一方面保护和弘扬传统技艺,另一方面拓展人们的就业途径。而隐性文化对就业的影响,如文学、历史、哲学、审美等,一方面可以影响传统就业模式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新的创业思路提高就业质量。

其次,从提高文化软实力层面出发,文化只有在不断地继承和传播中才得以发挥其软实力。就业作为民生的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和新发展中尤为重要。

通过拓展就业新机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切实有效地满足人们的有利性和实用性需求,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人心中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进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和传播,最终实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实现拓展就业新机遇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双赢局面。

现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正处于起步阶段,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阶段,因此,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用性,是促进后者转化和发展的保障。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拓展就业机遇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人们的就业种类,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奠定物质基础。

在具体实践中,就业问题涉及范围广,解决难度大,优秀传统文化与就业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就业问题都可以通过该思路解决,二者结合的可行性领域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引导就业者树立良好的就业观。

結合有关就业的焦点问题,以大学生就业为出发点,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等问题中的可行性,有助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生相结合中理论向实践转型的方式。

助力培育大学生正确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生活幸福、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就业难,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可以看出,客观原因是制约因素,而主观原因则是主导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改善就业客观环境的同时,更应面向大学生的主观世界,通过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更新就业理念,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造就新时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社会、改造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时,可提供的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促进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创业门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部分客观制约因素;另一方面,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提高大学生就业意愿、改变消极的就业态度,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观主导因素。

在大学生就业难作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时,我们要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显性文化的发展和时代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显性文化拓展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渠道,需要更广泛的基础建设作为保障,也需要从业者进行更多的前期投入,因此,通过显性文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部分客观制约因素是一个长期、见效慢的途径。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文化出发,通过精神层面的内容影响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以克服主观因素,提高大学生就业意愿是一个时间少、见效快的解决途径,在学生的日常课程中增设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就业观和塑造积极的就业态度,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就业观连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三观”正,才能有正确的就业观。用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先进的人文思想、科学的理论进行熏陶浸染、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蕴藏在国人心中的“文化种子”,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文特色十分突出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现实主义、群体意识、社会责任、自强不息、不懈追求、内心和谐、以人为本等思想理念,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以健康的人生态度应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时期作为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的关键时期。把握这一关键时期,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入心入脑,是立德树人、培育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相结合,针对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分析大学生所学各学科专业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基础学科教育教学,还是专业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都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亮点”,以“文化自信”为指导,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类别、性质和教学实践,通过思想教育的指向引导、学科专业教育全过程的“精准滴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浸入学生心田。

系统设计和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方法路径和具体举措,从主观因素上树立端正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拓展大学生就业思路,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生态度,进而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重义轻利、乐于奉献、在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就业观。

培养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理解人生,在祖国建设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创造丰富多彩、无憾无悔、充满幸福、价值高尚的人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和批判继承,使优秀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符合现代人对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的需求。

通过弘扬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经典,区分文化糟粕和伪经典,引导大众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生的有效结合,在拓展就业新机遇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提高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时代化实践指向的核心是对社会民生的有力保障,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完善,以及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深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纲领性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之一,后者是对前者的总结和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从学理的角度出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完善;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促进民生事业的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就业观时代化中华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