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人文关怀?
20世纪60年代,雷尼英格最早提出了“文化关怀”的理论,她把“关怀”定义为“对需要改善和提高身体状况或生活方式的人或团体给予援助、支持或辅助的行为。”时至今日,撇开抽象的概念,不妨从新时代的广角去通俗地阐述——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性的帮助和关爱,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类情感,它可以是态度,是品质,是智慧,更可以是一条无障碍的盲道、一项禁止员工“996”的规定,一处为社区抗疫志愿者建起的岗亭,一件替代柴火取暖的设备……
人文关怀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文明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西方国家从启蒙运动、民主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到信息时代、福利社会,经历了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次次解放,乃至战争、疫病的一次次洗礼,才逐步形成了人文主义传统。着眼中国,红色基因下的社会主义人文关怀也在不断与时俱进,“雷锋精神”“以人文本”“和谐社会”……无不闪耀着共产主义终极理想下特有的人文光辉。
人文关怀可以不与生俱来,可以有层次划分,却不能被忽略被缺失。链接起一个“灰色世界”和“绚烂世界”的,除了“道”也少不了“心”。一座真正有温度的城市、国家,不仅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务,健全的城市功能,更要有跟得上的人文关怀——一种逐渐养成的根植于公民社會以人为本的思维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