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锋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9-0104-07
所谓“世官”,即指一个家族不同代的成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担任官职的现象。有的家族前后代担任的是同一官职,有的家族担任的则是不同官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还会涉及到“世官家族”概念,也有必要有所界定。所谓“世官家族”,即指那些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成员担任官职的家族。
世官制度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之一,是西周社会成为“世袭社会”“贵族社会”的重要保证。一般认为,世官制度是阻碍西周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那么事实是否的确如此?我们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过去不少学者对世官制度进行了探讨,有人注意到世官的继承需要经过册命,如杨宽认为西周王朝实行重要官爵世袭制,但是老贵族去世,其后代袭位的时候必须由天子重加册命;同时,周王去世新王继位后也会对旧臣重加册命。王玉哲和许倬云都注意到当时不仅周王会对大臣进行册命,而且大贵族对其家臣也会重封。还有学者关注到世官制度里一些更细节的问题,如许倬云提出有的贵族在任世官的时候,存在“更改任命的事”,有人的“官职,在同一周王的手上有所增减”,还有“同一人曾任完全不同性质的工作”。但总体来说,这些学者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世官制度的“亲亲”功能,没有留意到它的“选贤”因素。
近来,有些学者开始注意到西周世官制度也有“选贤”的功能。李峰根据金文资料对世官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认为“世袭权利仅仅作为一个人进入政府服务的资格,而不是担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职位的绝对权利”;他又提出“祖、父的功绩或许可以使一个人比其他竞争者更容易地进入政府任职,但要得到一个期望许久的职位并能够持续在周王任命的这个职位上工作,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好的出身,更需要的是个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他还关注到世官制度的历时性变化,提出“从西周中期到西周晚期,世袭任命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可以看出,李先生论述的方面与世官制度的“选贤”侧面密切相关。杜勇在研究井氏采邑的基础上,提出西周世官制度“本身亦有尊贤的机制,是一个‘亲亲与‘尊贤相辅为用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员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杜先生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世官制度也有尊贤的功能。
然而,他们的相关论点没有充分展开论述,因而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笔者将从如何实现“选贤”的角度,来重新探讨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度。
西周时期的国家是由周王国和诸侯国构成的,分别由周王和诸侯进行管理。另外,这些国家的内部还有很多贵族家族,这些贵族家族的领地往往是由贵族来管理,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或诸侯很难干预。贵族家族——既包括位于周王国的,又包括位于诸侯国的——还模仿周王朝设置了系统的家族职官。所以,西周时期的职官分别位于周王国、诸侯国和贵族家族内部。
然而,世官并不是西周官员全部的、唯一的来源,或者说,并不是西周时期所有职官都是世官。如李峰指出的、非常现实的一种情况是,一个拥有让后代继承职务权利的贵族没有后代或者后代早天,他的官职必然会由别人担任;还有一种情况是,贵族后代都是品行恶劣、能力低下之徒,如果还让他们继承职务,必然会损害西周国家的利益,此时职务的担任者就需要从其他贵族或者非贵族人员中选拔。从金文来看,确实有些人的任命是源于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靠祖、父的荫庇,如免。免先后铸造了免卣、免簋、免簠。从这三篇铭文可以看出,免先后被任命为“司工”(免卣,《集成》5418,西周中期)、“疋周师司林”(免簋,《集成》4240,西周中期)、“司土,司奠还林,眔虞、眔牧”(免簠,《集成》4626,西周中期)职官,但是這些器铭中均没有提到他是继承祖、父的职务,也没有提到免为祖、父作器,免应当是依赖自身的才干而被任用的。又如下文将提到的唆的祖、父(唆簋、《铭图》05386,懿王时期),他们被任命官职,依靠的是自身的功勋,而不是祖先的荫庇。
那么,世官在西周官职中所占的份额是多少?
李峰曾对2006年12月之前出土的金文中的官职任命作过统计,其中世官(即“作为祖、父继承者的任命”)只占到38. 1%。随着旧铜器铭文的新读,会有新的世官被发现;另外,新青铜器不断地出土、公布,其间也会出现新的世官。与此同时,非世官的官职也会被发现,它们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所以,李峰所统计的西周世官占比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持动态的平衡。
综合而言,世官在西周所有官员中所占的比例不到40%,那么西周时期的职官中有很多不是世职。西周时期的非世官职务主要是通过“选贤”来选取担任者的,“选贤”就必然会促进社会流动。
从金文来看,西周世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主要表现在继承源和担任者确定的灵活性。
首先继承源的确定是灵活的。在世官制度里,继承人的职务绝大多数继承于自己的“祖”和“考”。根据李峰的统计,西周金文中“更乃祖考事”7例,“更乃祖考”10例,“更厥祖考服”2例,即继承于“祖”和“考”有19例,占所有世袭继承官员24例的79.16%。
有的时候,职务的继承源是祖、父的亲属。殷簋记载:“王若曰:殷,命汝更乃祖考友,司东鄙五邑”(《铭图》5305、5306,西周中期)。“友”即亲属,这里殷的职务是继承自祖,即祖、考的亲属,而不是祖、考。
其次,在世官制度里,职务担任者的确定也是灵活的。在禹鼎(《集成》2833)中,禹的祖、父和禹本人都是世官的担任者;从“叔”的行辈来看,禹的祖“幽大叔”、父“懿叔”都不是嫡长子。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世官制度,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谁能最终继承,应当还是看他们的能力、才干和对职务的适合性,而血缘和宗法上有优势的贵族后人不见得一定能够担任相关职务。世官制度里继承源和担任者确定的灵活性,还可以被恒簋盖证明:
王曰:“恒,令汝更(止+京),克司直鄙。赐汝銮旃,用事。夙夕勿废朕令”。恒拜稽,敢对扬天子休,用作文考公叔宝簋。其万年世子子孙孙虞宝用。(《集成》4199、4200,西周中期)恒、(止+京)都是人名,二人之间可能是亲属,但是从直呼其名来推断二人不可能是直系前后代的关系。恒对于职务的继承,也反映了世官制度里继承源和担任者确定的灵活性状况。
综合而言,在西周世官制度中,继承源确定的灵活性,是“为特定的人找职务”,主要是给优秀的、合适的贵族后人担任职务创造血缘条件。而担任者确定的灵活性,则是“为特定的职务找人”,为特定的职务寻找优秀的、合适的贵族担任人员。这两种做法的目的都是在贵族里“选贤”,即选拔出优秀的贵族来担任职务为西周国家服务。
在西周金文中,经常可以看到“更乃祖考”的记载。请看以下几篇铭文:
王呼尹氏册命留,曰:“更乃祖考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师”。(留壶盖,《集成》9728,西周
中期)
〔王〕若曰:“曶,令汝更乃祖考,司卜事”。(留鼎,《集成》2838,西周中期)
王曰:“服余,命汝更乃祖考事,胥备仲司六师服”。(吕服余盘,《集成》10169,西周中期)
在这三篇铭文中,曶、吕服的职务是继承自祖、考。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綜合而言,西周时期的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至于少数家族能传承三代以上,应当是因为他们传承到第二代或第三代时,官职的担任者特别卓越,又建立了特别的功勋,从而可以继续传承。
有的贵族因为祖、父的功勋而被任命职务,但是担任的职务与祖、父并不相同。请看逆钟的记载:
有的人继承祖考职务之后,可以再升迁。在上文提到的引簋(《铭图》5299、5300,西周中期)中,引继承了祖的职务,但他是被“申命”的,即地位要高于他的祖。
有的世官家族,后代的职务却要比先辈低。在禹鼎(《集成》2833)中,禹的皇祖“夹召先王”,即在周王国任职。而他的祖“幽大叔”、父“懿叔”和他本人都只是在武公家族里任家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家族后辈的职务降低了。
综合而言,在西周时期,有些贵族因为祖考的功勋而继续担任官职,但是被任命的官职却和祖考过去担任过的职务有差异,有的高,有的低。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后代担任最合适的职务,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可见,西周时期在任命世官担任者的时候有“适宜”和“效率”的考量因素。
西周世官制度下,还有一种特别的现象,即贵族家族不同代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循着相同的职务升迁轨迹任职。请看以下金文的记载:
虎簋盖中的“虎”和师虎簋中的“师虎”是同一人,而且师虎簋的时代在虎簋盖之后。从这两篇铭文可以看出,虎的祖、父和他本人都经历了从辅助管理“走马、驭人,眔五邑走马、驭人”到管理“虎臣”再到管理“左右戏緐荆”的职务升迁过程。其中虎完全是循着祖、考的职务晋升轨迹前进的。
西周时期的贵族拥有世袭权利,才能继承祖考的职务。然而,世袭权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依靠前几代人建立功勋而获得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世官家族的前几代成员来自低贱阶层,畯家族正是如此。畯簋记载:
事,职也。在这篇铭文中,“命汝更乃祖考事”意为命令你继承你祖、父的职务,可见畯的祖、父和他本人都担任了相同的職务,那么他们是一个世官家族。“先王亦弗鄙乃祖、考”,意为先王不以你的祖、父为低贱。如此看来,唆的祖、父在担任这一职位之前地位很低。但是唆的祖、父因为“有功”,被周王“登里厥典,封于服”,即擢升上来,使整顿典册以便在行政时使用——被任命了职务。
畯簋是懿王时期器物,说明畯是这个时代的人,那么畯的祖、父应是穆王、恭王时期的人。如此看来,畯家族是西周中期——国家稳固时期——才崛起的世官家族,这和商周鼎革之际周王朝通过封赐拉拢人心而诞生的一大批世官家族有着本质不同。这进一步说明世官制度是选贤的,而且在商周鼎革之际和国家稳固时期都一样。
综合来看,西周时期有些家族—一如畯家族—一的第一二代成员本为低贱阶层的人员,但是,他们依靠自身的功勋被任命了官职,并获得了世袭权力,他们逐渐跻身于贵族阶层,并成为世官家族。
世官制度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之一,与当时的社会流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西周时期的社会流动就不能不探讨当时的世官制度。而研究世官制度实现“选贤”的方式,是认识西周时期社会流动状况的一条渠道。
根据统计,西周时期的世官在所有职官中的占比不到4/10,其他都是非世官。非世官往往是通过“选贤”来任命的,“选贤”就必然会促进社会流动。所以在世官制度之外,西周社会流动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即使在占比近4/10的世官内部,在选取官职担任者的过程中,“亲亲”明线之下也有着“选贤”的暗线。有些贵族家族的前几代来自低贱阶层,说明当时的世官对其他阶层也是开放的。他们会通过世官只能传承三代的方式,杜绝某些贵族始终把持官职的现象。世官继承源和担任者确定的灵活性,说明当时会选取优秀的贵族后人来担任职务。继承者会按照祖先的升迁轨迹担任职务,说明相关贵族继承职务之后会被历练,从而增强他们的行政能力。有的世官继承者的职务和祖先不同,说明西周现实政治中会实事求是地安排职务,而不是无条件地担任与祖先完全一样的职务。可以说,西周世官制度是在贵族阶层和即将成为贵族阶层的人员(如畯家族)里选贤。从这个角度讲,世官制度并不是西周时期社会流动的阻碍因素,相反它却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当时的社会流动。
责任编辑:黄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