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婉贞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中医院针灸科,江西 九江 332100
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是受饮食、精神刺激或过度操劳等因素影响,导致十二指肠中的胆酸、胰腺分泌液等内容物经幽门反流至胃,造成胃粘膜损伤而引起胃炎[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恶心、腹胀腹痛等,给患者生活及健康带来较大影响。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以促胃动力、保护胃黏膜药物为主,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疗效仍有待提升,并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2]。该病在中医上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其病机在于情志不遂或其他损伤造成肝气郁结,肝郁日久而化热,肝胆疏泄失衡、肝气横逆犯胃,造成胃失和降,故认为临床应当以疏肝健脾、理气和中为治疗原则[3]。抑酸和胃汤联合穴位按摩结合了中医内外疗法,前者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之效,后者则起到调节脏腑气血运行的作用。本研究中选取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对比探究,通过将该方法用于肝郁脾虚型胆汁性反流胃炎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就本院治疗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68例为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开展对比探究,每组均为34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15例;年龄为48~75岁,平均(62.31±7.62)岁;病程最短为6个月,最长者为5年,平均为(3.12±1.06)年。观察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13例;年龄为45~73岁,平均(61.58±7.24)岁;病程最短为8个月,最长者为6年,平均(3.41±1.12)年。对照组、观察组一般资料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满足《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4]与《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5]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部胀痛、烧灼感、嗳气、恶心、口苦以及食欲不振等;临床查体存在上腹部压痛;经内镜检查,可见粘液湖胆染,部分伴有胆絮附着,或存在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纳入本次研究前1个月均未接受其他相关药物治疗。满足《胆汁反流性胃炎唇象、舌象、胃镜象辨证分布规律研究》[6]对肝郁脾虚型的诊断标准:主症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纳呆食少,次症表现为气短懒言、畏寒、肢凉、口淡,脉沉细或迟。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存在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伴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有明显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不能有效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西医疗法,给予患者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治疗,具体方法为:取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规格10 mg×30片)1片/次,3次/d,于三餐前15~30 min口服;取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588,规格20 mg×14粒)1粒/次,1次/d(如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则可改为2次/d),晨起时或早晚吞服。持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组则采用中医抑酸和胃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其中抑酸和胃汤组方为:柴胡、茯苓、木瓜、木香、枳壳、当归各10 g,鸡内金20 g,党参、海螵蛸、败酱草各15 g,肉豆蔻、白芨、干姜、黄连各6 g,1剂/d,加水400 mL煎煮,取汁15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在患者服药1 h后,给予穴位按摩,具体方法为:取患者中脘穴、神阙穴、内关穴、足三里和阳陵泉,其中采用大拇指按揉内关、足三里和阳陵泉,采用三指按摩中脘和神阙穴,力度以按揉穴位皮肤向下凹陷2 mm左右为宜,频率在60次/min左右,每个穴位按摩3 min左右,2次/d。持续治疗4周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于1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疗效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
1.5 疗效标准 结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7]中的疗效标准,治疗后经胃镜检查显示胃粘膜恢复正常,患者腹胀腹痛、反酸等症状消失,胆汁反流消失,为治愈;经胃镜检查显示胃粘膜较治疗前明显缓解,胆汁反流情况较治疗前时间减少>60%,为显效;经胃镜检查显示胃粘膜较治疗前明显缓解,胆汁反流情况较治疗前时间减少60%~30%,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水平,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参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主要评估患者胃脘饱胀、胃脘烧灼、胃脘疼痛、吐酸嘈杂、食少纳呆、嗳气等症状,前三项按照轻、中、重分别记为2、4、6分,后三项则分别记为1、2、3分。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一个疗程后两组治疗效果评估与对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证候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个疗程后观察组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2.3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出现2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6.45%(2/31);对照组患者则出现7例病情复发,复发率为29.17%(7/24),组间对比,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5.10,P=0.02)。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其病因为胆汁反流入胃造成胃粘膜屏障功能障碍,使得胃粘膜破损、糜烂、充血,继而发生炎性浸润。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是当前西医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两者联用能够起到协同效应,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9]。
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规西药与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70.59%)(P<0.05),提示抑酸和胃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较常规西药治疗显著。而该结果与李如卿[10]在“蒿芩清胆汤联合穴位按摩辅助治疗老年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中的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相似;其研究认为蒿芩清胆汤联合穴位按摩有助于提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虽然本次研究与上述研究采用的汤药有所区别,但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表明,中医内外结合疗法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为“胃脘痛”范畴,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多种证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患者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久而化热并于胆,或因肝胆湿热内蕴,导致肝腑疏泄失常、脾胃升降失调,故致使胆汁反流于胃。故临床治疗应以疏肝健脾、理气和中为治疗原则[11]。抑酸和胃汤中,以柴胡为君药,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其味苦,主治心、胃、肠结气、寒热邪气和饮食积聚等;方中木瓜作为臣药,主要起到平肝和胃的效果,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木瓜还具有抗氧化、降脂和松弛胃肠平滑肌等作用[12];方中党参、茯苓则有健脾益气之功;木香、枳壳、肉豆蔻则能够温中行气;而海螵蛸归肝肾经,具有除湿、抑酸、止血等作用;鸡内金则能够健胃消食;败酱草辛散苦降,能够发挥利水消肿、泄降解毒的作用;而白芨苦能降泄、止呕,辛能散结;干姜辛温,有散胃中之寒之效;黄连苦寒,能清邪热;而当归则有和血止痛的作用,全方共奏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之功[13]。故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在抑酸和胃汤治疗基础上配合穴位按摩,能够起到叠加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疗效。表2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抑酸和胃汤联合穴位按摩,在改善患者腹胀腹痛、反酸等症状中的优势较常规西药治疗明显。中医穴位按摩是一种特色治疗手段,其中,按摩足三里能够健脾养胃,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阳陵泉则主要用于因肝胆功能失调而引起的脾胃疾病,按摩该穴位和足三里,共奏调节胃肠气机、改善肝胆胃肠协调功能之功;按摩内关则能起到和胃降逆的功效;中脘作为胃经募穴,按摩该穴位则有理气止痛、和胃降逆的作用;神阙与脾肾胃具有密切关系,其有强大的传导功能,对其和其他4个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起到调节肝胆脾胃功能的作用[14]。通过对比常规西药与中医治疗的远期效果,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则提示,抑酸和胃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远期疗效较好。中医强调的是标本兼治,抑酸和胃汤与穴位按摩联合,起到内治疗、外加强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兼治标本,巩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抑酸和胃汤联合穴位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能够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并且远期疗效较好,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