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内生力量:中美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述评

2021-10-08 10:21石庆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光明日报总编室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馆员智慧图书馆

石庆功,赵 倩(.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光明日报》总编室)

1 引言

2003年,Markus Aittola等首次正式提出智慧图书馆概念[1],此后,智慧图书馆受到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是“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2]。智慧图书馆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选取近十年中美关于智慧图书馆馆员的研究文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外文文献来源数据库,以“smart librarian”“intelligent librarian”“smart library”“librarian”为主题词,“国家/地区”为“USA”,文献类型为“Article”检索美国的研究文献;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为来源,以“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馆员”“图书馆员”为关键词进行轮排检索和组配检索,查找中国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区间均为2011—2020年7月。剔除重复文献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获得英文文献89篇、中文文献50篇(核心期刊),文献年代分布见图1。

图1 中美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文献数量的年代分布

2 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内容分析

2.1 智慧图书馆馆员概念研究

在大多数学者聚集于智慧图书馆“技术”的同时,部分学者开始回归对智慧图书馆基础理论的思考,如理解智慧图书馆馆员的概念[3]。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智慧图书馆馆员的概念未达成共识。宏观来看,智慧图书馆馆员被定义为“能够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的馆员”[4]、“智慧图书馆建设和研究背景下的一种馆员形态”[5]。微观来看,智慧图书馆馆员被定义为“能将知识结构完全嵌入到工作中,能充分利用对知识资源结构和知识分析规律的深度理解,以用户目标为驱动,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角来协助用户进行知识的挖掘,从而对知识进行有效、集成的再加工,为用户提供情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知识增值服务的专业馆员”[6],或“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并经过图书情报专业训练,既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集约化知识服务,又能培养用户智慧能力的图书馆员”[7],抑或“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整理,利用智慧的方法,协同各职能部门,整合资源,提供服务,保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8]。可见,微观层面对智慧图书馆馆员概念的界定强调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智慧馆员应具备的能力、特征以及现实功用等要素,整体上是围绕智慧图书馆馆员“是什么样的人”和“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进行阐释,使智慧图书馆馆员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

2.2 智慧图书馆馆员功能研究

(1)智慧图书馆馆员功能认知。智慧图书馆馆员是实现智能图书馆的关键一环,他们既是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的创造者、执行者,也是智慧形态的建设者[9]。智慧图书馆所依据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智能设备功能的实现需要与馆员的思维、行动共同协作[10]。作为“人”这一要素,智慧图书馆馆员参与智慧图书馆运行、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弥补了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纯科技要素造成的人文气息缺失[11]。

(2)智慧图书馆馆员的具体功能。在具体的用户服务中,智慧图书馆馆员往往能够通过文献传递或依托开放资源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在积极倡导个性化服务、用户至上的环境下,智慧图书馆馆员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行为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用户提供契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如在馆际空间上提供多媒体、数字化、可视化服务[12]。此外,智慧图书馆馆员还发挥着向用户推广资源并谋求跨界融合[13]、帮助用户获取文献、参与阅读分享[14]等功能。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智慧图书馆馆员的具体功能突出表现在硬件设施管理、图书借阅、科技查新等方面的智慧服务[15]及智慧化阅读推广等[16]。同时,智慧图书馆馆员与决策者们就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开展对话交流,让决策者们理解图书馆的本质,为图书馆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17]。

2.3 智慧图书馆馆员必备能力研究

对于智慧图书馆馆员必备能力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保罗提出,智慧公共图书馆馆员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及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多种能力[18]。米多等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多学科认知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深化或拓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等,其中学科认知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19]。王金娜将智慧图书馆馆员划分为3个层次结构,包含20余种能力[20]。刘兹恒将智慧图书馆馆员必备能力概括为快速吸收新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学科知识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服务意识等隐形能力[21]。

有部分学者对智慧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能力“量”的追求提出异议,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的能力实质上只有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两类:基本能力包涵协同合作、持续学习、沟通交流和基本的语言、技术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因智慧馆员所处岗位不同而存在差异,无法一概而论[22]。从信息维度来看,智慧图书馆馆员要对信息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如信息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网络安全和知识吸收等,被视为信息环境下最基本的能力[23]。从服务维度来看,智慧图书馆馆员必须具备客户关系管理的“软能力”[24-25]。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智慧图书馆馆员应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26]、知识需求分析与预测能力[27]、教学科研辅助能力[28]、协作沟通能力和智慧环境下的自适应能力[29]等。

2.4 智慧图书馆馆员角色定位

由于对智慧图书馆馆员基本概念理解存在差异,中美学者对其角色定位争论较为激烈。多数研究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拥有多样化的工作能力,是技术专家、人文学者、管理者领导者,集创新发现和深厚文化知识底蕴于一身的“智者”[30]。通过熟练运用智能技术和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成为解决用户问题的专家[31]。泛在化信息环境下,智慧图书馆馆员应该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知识增值服务的操盘人、社区的信息管理员、博学的知识咨询师、培育信息素养的教育家[20],并向嵌入式馆员、创新性馆员、营销式馆员、协同式馆员等角色的定位转型[32]。

有学者认为,对智慧图书馆馆员角色定位的期许已经超出其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并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应该是集多元化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论断存在盲目性,而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机构定位未曾改变。因此,智慧图书馆馆员作为智慧图书馆开展工作的主体,其角色定位依然是服务者,而在科研或教学方面,智慧图书馆馆员扮演的则是辅助者和促进者角色[21],或者是创新服务的提供者、教学科研的合作伙伴等角色[33]。此外,一些学者基于市场理论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实质上是“知识中介”[34]。

2.5 智慧图书馆馆员群体特征研究

学界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应该呈现出与本职业角色相符合的群体特征。智慧图书馆馆员需要具备灵活性、创造性,有正确的世界观、热心参与公众生活等群体特征[17]。Born Christian等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深厚的信息素养[35]。廖嘉琦认为,智慧图书馆馆员与传统图书馆馆员最大的不同在于学识和理念上的转变,这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人文智慧最直接的要素体现[36]。谭璐将智慧图书馆馆员胜任力的特征概括为智慧知识储备、智慧行为、智慧职业素养和智慧个性四个维度[37]。从精神层面来看,智慧图书馆馆员要有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精神、风险精神[38]。智慧图书馆馆员的智慧人格特征具体内化为敏锐洞察的理性智慧、服务创新的实践智慧和以人为本的价值智慧,其中以人文本的价值智慧是智慧图书馆馆员人格的核心部分[39]。

2.6 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研究

2.6.1 以图书馆为主要维度

智慧馆员建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对学科馆员和咨询馆员的培训。因此,图书馆需要营造创新环境和学习氛围,组织教育活动[40],如综合利用岗前培训、打造服务营销品牌及构建智慧服务平台,优化嵌入式馆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嵌入式馆员的专业成长理念、提高嵌入式馆员的创新能力[41]。同时,要充分考虑馆员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技术接受情况[42]。此外,要构建智慧图书馆馆员培训课程体系,定期开展馆员培训,提高馆员的科研、协同和思维能力[43]。

图书馆还可创新现有招聘模式,打造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采取资格认证方式,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统一的智慧图书馆馆员从业资格考试结果为主要参考[44]。馆长要树立智慧化发展意识,注重除图情领域外其他学科专业化人才引进的同时,制定完善的智慧馆员考核体系,优化馆内岗位设置,均衡馆员队伍的学科和专业比例,采取多种措施吸引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45]。有学者还提出通过重新招募具有职业能力的人员等途径,实现图书馆人员再造[46]。

2.6.2 以馆员自身和高等教育为主要维度

馆员要提高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开拓创新能力,开启“专深—终身”二维学习模式,通过不断总结与反思,完善专业成长和发展历程,将服务理念融合到每一个服务细节流程[5]。宋生艳等从高等教育层面提出应该转变目前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注重复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11],但并未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3 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特点与存在问题

3.1 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特点

①研究由浅及深,由粗及细。我国关于智慧图书馆馆员概念内涵的不断丰富,对智慧图书馆馆员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智慧图书馆馆员的功能要求也逐渐清晰与理性。在美国,智慧图书馆馆员对新兴技术的掌握要求、潜在障碍研究不断增多。②越来越注重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的本土语境。我国关于智慧图书馆馆员在中国语境下角色的定位、必备能力的阐释以及智慧馆员队伍建设等理论本土化阐释不断增多,使智慧馆员队伍建设实践更具有操作性。③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与国家主流意识紧密互动。如国家宣传大国工匠及工匠精神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图书馆学界迅速反应将“智慧工匠精神”引入到智慧图书馆馆员讨论之中等[47]。

3.2 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存在的问题

(1)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整体乏力。对智慧图书馆馆员理论研究的缺失,从智慧图书馆概念提出之时就已然凸现。2003年,Markus Aittola等提出智慧图书馆概念及其构建时,主要是基于RFID技术的出现[1],其理想状态是“一个完全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48]。因此,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初始阶段是面向用户的图书馆智能技术应用,忽略了智能图书馆建设中的馆员要素[49]。上述问题一直延续至今,导致目前仍未形成关于该主题稳定的学术研究团体及核心作者,每年专题研究成果数量极少,智慧图书馆馆员在智慧图书馆整体研究中占比一直较低。

(2)相关研究问题亟待深入。在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内容方面,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对相关研究问题仍有待深入拓展。如我国学者对智慧图书馆馆员概念的解释虽然逐渐丰富,但是概念内涵越发混乱,概念外延交叉越来越多,实际上并未形成有效界定。而部分美国学者目前则逐渐从智慧图书馆技术研究的热潮中转移至智慧图书馆馆员这一“人”的要素内涵理解,然而受长久以来“技术”研究思维定式的影响,智慧图书馆馆员概念解释依然依附于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服务和智慧图书馆技术的研究。又如对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这一层面的研究不足,图书馆、传统馆员以及高等教育三者在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协同路径并不明确。此外,智慧图书馆馆员与学科馆员和传统馆员关系转变过程中的危机管理研究几近空白,在中美学者的相关研究中,传统馆员向智慧馆员转变中的危机管理研究从2004年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之后,鲜有回应。

4 结语

学界在关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技术”导向的同时,应理性思考长期以来由于对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整体乏力以及智慧图书馆研究主题内容不足而造成的智慧图书馆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增强内生力量,盘活图书馆人力资源存量,推动智慧图书馆科学建设。

4.1 智慧图书馆馆员基础理论研究

美国学者开始理性回归至智慧图书馆内生力量——智慧图书馆馆员研究,为智慧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新的视野。要及时、理性总结国内外关于智慧图书馆馆员概念内涵与外延,形成符合中国语境的统一表述,牢固研究基础。同时,要注意中外智慧图书馆馆员概念翻译过程中的语境与语义,正确理解这一概念的原始表达意义与本土化内涵阐释。

4.2 智慧图书馆馆员所必备技术能力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使智慧图书馆馆员必备的技术能力日益增加,甚至是不堪重负,也导致智慧图书馆馆员角色实现面临巨大障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智慧图书馆馆员所必备技术能力的研究,阐释智慧图书馆技术与智慧图书馆馆员所必备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智慧图书馆馆员具体功能定位,明确智慧图书馆不同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避免对智慧图书馆馆员技术要求复杂化。

4.3 智慧图书馆馆员职业精神研究

目前,中美学术界对智慧图书馆馆员职业精神研究不足。从智慧图书馆员研究的宏观层面来看,美国学者注重智慧图书馆馆员职业精神研究,而中国学者则更加注重其人文精神研究。如果将传统图书馆职业精神归结为“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人文精神、“尊重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敬业乐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50],那么智慧图书馆馆员职业精神应包括哪些内涵?传统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精神在智慧环境下该如何更新与丰富?智慧图书馆馆员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提升人文精神的路径在何方?智慧馆员自身有需要何种人文素养?

4.4 智慧图书馆馆员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图书馆的智慧图书馆馆员服务绩效评估及构建智慧图书馆馆员评价指标体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国内学者要在借鉴国内外传统图书馆员和智慧图书馆馆员能力评价、绩效评估、资格认证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图书馆馆员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馆员智慧图书馆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