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喜
淮北安邦置业有限公司 安徽 淮北 235000
预制构件批量加工生产与现场装配施工,缩短了施工周期,节省了投资成本,推动了整个建筑行业逐步趋向高效化、便捷化与经济化方向发展。然而现阶段,预制构件的加工制造流程不成熟,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仍需建筑行业予以高度重视。针对此,本文论述了预制构件的应用优势,概括了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并提出了提升预制构件应用水平的具体措施。
与传统施工工艺相比,预制构件以预制加工生产形式为主。预制构件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既可以提升材料利用率,避免材料过度浪费,又可以充分满足工程需要。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多采用统一化、集中化与标准规范化形式对预制构件进行安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压缩整体工程造价。通常,预制装配式建筑多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节能环保材料,不仅可以提升材料利用率,降低能耗指标,还可以充分保证建筑物使用效果,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1]。
通常,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以轻钢结构为主,既可以减轻整体建筑结构的重量,又可以节省大量的长途运输费用。现阶段,预制构件施工技术被广泛拓展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预制构件是预先在工厂集中批量加工制造的,不仅简化了现场施工流程,也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合理运用预制构件施工技术,可以减轻施工人员的压力,确保建筑工程结构的简便化与标准规范化。
与传统建筑工程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重量更小,生产与管理的机械化程度更高,极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有效避免了人为操作失误问题,加快了施工进度。由于预制构件结构与功能设计工作都是预先完成的,而且各类预制构件的连接较为简便,所以极大地提升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
我国首次采用装配式建筑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但当时的技术水平不高且缺乏施工经验,导致该类建筑工程的发展受到限制,其质量问题十分明显,且抗震性能也较差。而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多种建筑技术的水平都在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也开始重新发展起来,由于该类建筑工程使用的预制构件具有种种优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鼓励并推广该类建筑工程的实施,装配式建筑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持续增长,比如说在一些一线城市当中,政府会给予装配式建筑项目一定的奖励,促进着装配式建筑更加健康的发展。虽然预制构件本身存在着许多优势,使得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价值提升,但与国外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相比,我国的预制构件发展还相对落后,其存在着许多的不成熟之处,比方说预制构件本身的规格和种类较多,这也导致其管理的过程中很难统一化标准,还要一些预制构件的体积较大,在运输、吊装以及连接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施工难度,在一些建筑物较为密集的区域内,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施工也会受到一定阻碍[2]。
在预制构件施工过程中,多将钢底模放置在基座上,再使用角钢作为龙骨对钢底模进行稳固连接。对于门窗结构,结合设计要求,选择对应规格的模具,充分保证钢侧模的质量可靠性。预制构件中的钢框架加工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其通常采用精细加工的方式,特别要注意钢框架保护层的加工,重点是控制好层间距达标,且钢框架的加工需要嵌入零件,因而要控制其零件嵌入位置的精准性,同时还要确保嵌入后的稳定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优先选择高质量的混凝土,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比例进行配制和浇筑。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确保浇筑的均匀性与饱和性。如果存在不规则形变的问题,要第一时间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在预制构件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为此,相关人员要采取如下几方面改进处理措施:将垫片安装在预制构件下方,均匀涂抹脱模剂。在脱模时,严格控制脱模时间与混凝土结构强度。拆模时,控制力度,避免力度过大对预制构件造成结构性损伤。此外,在预制构件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检查产品规格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在预制构件结构强度达到标准要求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细节处理。
通常,预制构件的体量与重量都较大。一旦在长距离运输中发生结构性损伤,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还会延误整体工程进度。为此,就有必要指定专业人员对预制构件进行运输。使用专业器具对预制构件进行起吊装车,并选择专业的运输车辆。在装车时,采用合理的减震措施,避免预制构件因剧烈晃动而出现损害。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尽可能地选择平坦的运输路径。预制构件运达现场后,先选择合适的存放区域,一般选用地势平坦,且不会受到阳光直射和风吹干扰的区域,同时要采用合理的防潮措施,使用小垫块或是方木块对预制构件与地面相隔离,以免预制构件受潮发霉。对于体量与重量较大的预制构件来说,客观考量对地面结构的损害。预制构件放置后为了防止其受到外部环境的侵扰,比如说雨淋或是风吹日晒等,可使用合适的遮盖物将其表面遮挡好,这样处理同时也能够防止预制构件表面积灰。不管是预制构件的运输还是存放都应当提前制定好规划,采用科学合理的处理手段,有效降低其运输和存放的成本,也能够提升整体施工的质量与效率。
预制构件的支撑也是预制构件吊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要结合预制构件的结构特点与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支撑工具,确保吊装的有序开展。从施工安全角度来说,预制构件的吊装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而其实际吊装要严格控制操作规范,还要落实科学的吊装顺序,一般来说其吊装顺序为先主柱、再是大梁和小梁,然后是楼板和阳台板,最后才是楼梯部分的构件。如果在阳台板吊装前对外墙结构进行吊装,称之为湿式吊装;如果在阳台板吊装后对外墙结构进行吊装,称之为干式吊装。在吊装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模数化技术确定起吊点,并对预制构件进行明确标号。在吊装现场四周拉设警戒线,严禁不相关人员进入现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增强吊装工人的安全防范意识,搭设稳固的脚手架,或者使用升降平台代替脚手架。在实际吊装操作开始之前,还应当对吊装使用的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不存在安全隐患,还应当重点检查吊装保险扣的紧实程度,检查吊绳是否存在断裂或抽丝的情况。总而言之,严格遵照标准规范对预制构件进行吊装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常见的预制构件连接方式主要包括现浇式连接方式和机械式连接方式两大类。其中,机械式连接方式的优点是连接稳固性强,抗震性能突出。缺点是适用范围较小,单纯适用于强度较大的钢筋。
现浇式连接方式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限制条件少。缺点是对工艺要求较高,预制构件与铸模之间可以无缝连接。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说,施工安全始终是第一要义,装配式建筑也不例外。由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要求较高,所以有必要加大施工质量监管力度,将施工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施工质量。将BIM技术拓展运用到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不仅可以全面且细致的排查质量安全隐患,还可以利用可视化系统对整个施工流程进行全方位、动态化、精细化监管。BIM技术的运用,与现场施工质量监管的协调配合,这可以有效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监管水平,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相比,装配式建筑工程对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准和实际素养要求更高,而人员的综合素质一直都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多数现有的施工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不足,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以及职业素养不达标。由此,加大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教育力度,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工程逐步趋向标准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建立起与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相匹配的技术人员培训机制,比如说根据传统建筑工程的人员培训机制,先分析装配式建筑工程与普通建筑工程的异同点,把握好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点,再根据分析结果来调整人员培训机制,特殊技术应当特殊要求,让人员把握好施工的具体操作要领,且要提升自身的工程质量意识,规范实际操作行为,避免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问题或操场规范性问题而使后期出现返工情况,给整个工程造成损失。只有加强施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创造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才能确保预制构件应用的标准规范性,提高整体施工的质量。
根据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特点可知,其与传统建筑工程的主要差异就在于其各施工构件都是在现场进行组装,因而在提升其建筑施工质量水平时,也应当追溯到根本,根据其工程特点来建设质量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例如,采用建立起进行工程综合质量监督管理的系统,对于现场施工的各构件规格与质量参数进行自动化检测和收集,及时发现构件的尺寸偏差现象,并将其信息整理后发送到管理平台当中,再根据相关设计要求以及装配式建筑工程本身的标准来深入分析,探究产生偏差问题的原因并予以解决,在分析并解决后还要将相关信息存储到统计系统当中,为后续进行质量监管提供依据。
对于装配式施工而言,其现代化管理理念当中鼓励使用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对整个工程的运行寿命内都有加强质量控制,不仅局限于施工过程,这也使得其整体的质量水平得到提升。而采用先进的技术也是促进施工质量水平提升的有效方法,比如说当前较为常见的先进技术包括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及射频技术,这两项先进技术成为推动装配式建筑工程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其中,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工程建筑中发挥了核心功能,它能够将所有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且持续性管理单向数据或装配体的数据,对于预制构件的安装也有着较大帮助,使所有的施工安装环节和整体工程的耦合度都更佳,提升工程质量;而射频技术则是能将建筑环节中的各构件物理信息进行有效记录,比方说在预制构件连接的过程中,其能够准确辨识构件的各项信息,防止信息出现错误,防止构件出现质量问题而影响到工程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质量安全的标准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由此,预制装配式建筑形式应运而生。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只有明确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与标准规范,才能提高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