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的构建研究

2021-10-07 05:21祖霞余萍张雨唐红灵
关键词:气象预报心理素质气象

■ 祖霞 余萍 张雨 唐红灵

(作者单位:祖霞、余萍、唐红灵,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张雨,公主岭市气象局)

气象工作的特殊性使从事气象预报等工作的人才往往面临比一般行业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他们具备能够胜任工作的心理素质。但是,具备这些心理素质的人才能否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拔出来?或者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培养方案,对哪些方面进行重点培养?要解答这些问题,都必须首先明确,气象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1 气象人才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界对气象人才的研究开始于二战结束后,最早是Jenkins使用《明尼苏达量表》对92位美国空军气象预报人员进行人格研究,发现他们的人格倾向有显著不同于其他人才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在专家决策准确性的研究热潮中,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气象预报人员的准确性受其人格、情绪、自信等因素影响。Stewart等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些观点,认为信息量大并不会必然使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提高,而导致气象预报不准确的首要因素就是专家本人的主观因素,但这些主观因素究竟是什么,作者并未进行深入分析。为了验证前述研究,Zielonka通过实验比较了股票市场分析员和气象预报员,发现过于自信是导致气象预报失准的因素之一。胜任力概念兴起以后,一些心理学家也用这一概念对气象预报人员进行研究。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都明确了心理因素对气象工作存在影响,强调了研究这些心理因素的必要性。但不足之处在于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气象预报人员,对于其它气象人才涉及不多;尚存在主要概念、关注焦点不统一等问题,因而并未形成一致性结论。

1.2 国内研究现状

心理素质是由我国心理学家张大均教授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础、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包括了认知、情绪、态度等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心理成分。

以气象从业人员为角度,国内对气象服务人员、气象节目主持人、气象预报人员的心理素质都有相关的研究。从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上,所有研究都一致认为心理素质对气象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如肇启锋、刘鹏将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作为改善气象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陈桂莲等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地面测报质量的一道重要保障,对提高测报员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心理素质的内容上,有研究者认为气象人才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心、自我调控等能力,还有研究者认为心态平和、正视工作性质、端正态度等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从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吴绵超等认为进行气象文化教育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者将心理素质视为综合素质的一种,并从复合型人才的角度进行讨论。这些研究虽然都以气象工作者为对象,明确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性,但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一是没有专业的学科视角,大多数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入手,将心理素质视为思想问题,混淆了相关概念,同时造成心理素质的概念界定不清晰,无法统一的情况;二是研究方法普遍采用思辨法,无法进行量化研究,也很难进行验证。由于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存在,这些研究对实践的指导力偏弱,在学术上也很难与其他行业的心理素质研究对话。因此,我们认为,对心理素质的研究还是应该回到心理学的学科领域中,运用目前已有的成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结合以上对“心理素质”概念及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并没有提出关于人的心理素质内容的普适性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概念上奠定了一个宏观层次的基础,为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范围。对各行业人才心理素质的研究属于中观层次,因为各行业人才有不同的心理素质要求,其基本内容需要结合行业特点来考查。因此,我们首先将气象工作者的心理素质界定为他们从事气象工作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这一品质包括了认知、情绪、态度等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心理成分,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在这一概念认知的基础上,对气象行业从业人员需要的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也就是探索具体是哪些心理品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由此建立起气象人才的心理素质模型(图1)。

图1 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研究技术路线图

3 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初步建立

3.1 研究方法及步骤

3.1.1 网络数据的收集与筛选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气象”、“心理素质”(或“心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下载相关文献,共收集到从1990—2018年期间发表的203篇相关论文。同时,利用网络爬虫在互联网上收集以“气象”和“心理素质”或“心理”为主题的新闻、讲话或评论、微博等文章,共收集到5603篇文章。对上述文章进行人工筛选后,得到与本研究主题较为密切的文章共161篇。应用Word2vec进行聚类分析,同时计算词的TF-IDF 值,进行排序,取前1000个词。最后经人工筛选,得到132个与心理素质有关的词语。对这132个词语再次通过人工分析,分出抗压、调节、团队和自我4个维度。

3.1.2 深入访谈

本研究以方便抽样的原则,选取代表性样本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样本包括气象预报员(2名)、气象工作中高层管理人员(13名)、气象保障部门工作人员(8名)及气象类专业大学生(9名)和大学老师(4名)。在取得受访样本同意后进行录音,再根据录音的情况进行整理,形成文字。

3.1.3 实地调查

为进一步搜集资料,对前述研究的结果进行补充或校正,分别选取了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所气象局及下属气象台站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在实地调查中使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法主要是通过现场观察、记录气象预报岗、后勤保障岗等人员的工作情况,搜集气象人员工作的相关资料(如工作记录等)来进行。访谈法主要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共举办5次,以“气象人才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为主题,请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围绕这一主题阐述他们的观点。座谈会的所有发言均整理为文字材料。

3.1.4 问卷调查

在进行实地调查期间,以形成初步的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为目的,在将网络资料和深入访谈资料整理完毕后,借助Python的Jieba分词工具,抽取出前5000个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进行人工归纳,目的是提取出气象人才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归纳方法是:首先,对12名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归纳标准;然后,将12名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随机分成2组,让他们对5000个关键词中随机抽取出来的500个关键词进行归类,并计算编码者一致性信度(α=0.83);接着再将4500个关键词随机分成6组(每组750个关键词),12名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经随机分配,每2人一组,随机抽取任一组文章进行归类。归类后概括得到心理素质的15种成分(表1)。

表1 论文及网络文章抽取得到的心理素质成分

根据抽取出的15个心理素质成分设计一套相应的问卷,并利用问卷星调查平台,采用随机方便取样的方法,请4个县市气象局的部分领导及一般工作人员填写问卷。该阶段一共收到返回的有效问卷共150份。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 5 等级量表,要求受访者对15个心理素质成分按“最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勾选,150个样本的勾选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调查问卷结果汇总

从表2来看,150个样本认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是“负责任”“学习”和“动手操作”这三项,且均超过50%,即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此三项是气象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

将“非常重要”与“比较重要”合并为“重要”项,15个心理素质成分获选率均超过了50%,如图2所示。其中,获选率最高的分别是:“学习”“负责任”“主动积极”“沟通”和“动手操作”。而获选率最低的分别是“乐群”“聪慧”“适应”“竞争”和“决策”。这说明在受访者看来,这5个心理素质成分对于气象人才来说并不太重要。

图2 受访者认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

同时,通过对受访者认为最不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的分析发现,在所有15个心理素质成分中,所有受访者都认为“耐挫”是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这说明对所有受访者而言,“耐挫”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成分。而有22.6%的受访者认为“乐群”是不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除此之外,“适应”“创新”和“决策”有超过6%的受访者认为是不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图3)。

图3 受访者认为不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

3.2 初步结论

根据对实地调查材料的分析,结合之前网络资料和论文、深入访谈等资料的分析结果,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笔者将问卷调查得到的15个心理素质成分进行删改和补充,结果如表3。

表3 修正后的18个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成分

与前述15个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成分相比,主要的删减和增加是:

1)删除“学习”“聪慧”“整合知识”“动手操作”这4个成分。主要原因是这4项均属于单纯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在实地走访的座谈会中,多数与会者认为在气象工作实践中,这4个成分虽然重要,但不应属于心理素质范畴,而是应该划入学习能力或智力范畴。

2)增加“自信”“守信”“荣誉感”“淡泊”“乐观”“成就”这6个成分,将“积极主动”拆分为“积极”和“主动”2个成分。在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自信”和“荣誉感”对于气象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两种心理品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工作的效果。而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也多次提及这两种心理品质对于气象工作者的重要性。

结合心理学的研究,经过讨论,将“淡泊名利”简化为“淡泊”,用“守信”代替“靠谱”,用“乐观”补充现有心理品质中对“外向”的解释,同时将“主动积极”拆分为“主动”和“积极”这两种心理品质。

4 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的最终确定

对初步建立的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修正,咨询专家小组由全国各省气象局、县市气象局负责人或人事部门负责人、国内从事气象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相关研究的专家、国内从事某一行业心理素质研究并已有相应成果的三类人员中选取的专家组成(图4)。

图4 德尔菲法的专家组成

经两轮调查讨论,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形成16个心理素质成分。在16个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成分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各个心理素质成分之间的联系,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将其划分为5个维度,由此得到一个完整的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图5)。

图5 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

5 讨论

5.1 抗挫耐压能力

抗挫耐压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在心理学中又名心理承受力,是个体面对挫折和逆境时能有效应对的一种能力。在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成分中,“抗挫”“耐压”指的是面对挫折和压力能够积极应对,“淡泊”指的是面对名利的态度,“乐观”反映的是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整体心态。这4个心理素质成为一体,互有联系。除了沿用心理学常用来评价心理承受力的两种心理素质成分“抗挫”和“耐压”外,“淡泊”突出了气象事业的公益性,强调在面对气象工作的压力和挫折时个体对待名利的态度可能会决定他/她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和“乐观”这种心理素质成分结合在一起,两者共同决定了气象人才抗挫耐压能力的底色。

5.2 责任心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按照Schlenker等的定义,责任心这一概念用来表示“对他人负责”,包括由道德或法律确定的责任,以及与社会角色相应的职责。结合这一定义,笔者将责任心定义为对气象事业负责,包括个体对在气象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责任以及个体作为气象工作者对我国气象事业整体发展感受到的自己所负的责任等。

5.3 团体协作能力

在本研究中,“沟通”指的是善于同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的一种行为特征,“乐群”指的是愿意与团队在一起工作的态度。这两个心理素质成分可以很好地表达气象工作岗位对个体亲社会行为方面的要求。我们将这两种心理素质成分归整到“团体协作能力”维度中,用这一维度来指明个体在工作中愿意与团队合作的态度倾向和相应的基本行为特征,也就是指明“是否愿意与人合作”和“与人合作的行为如何”这两个问题。

本研究之所以使用“团体协作能力”来统整“沟通”和“乐群”这两个心理素质成分,一是由于之前的深度访谈和实地调查中,受访者多次提及团队合作对于气象事业和人才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二是“团体协作能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是可以相通,这也可以为本研究将来在学术上的对话提供可能性。

5.4 自我调节能力

在气象工作中,个体遭遇到一些重大挫折的概率要大于普通工作,因为气象工作要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而且责任重大。因此,在面对重大挫折时能否快速恢复工作能力的关键在于个体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近30年来,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框架,指的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或其它重大压力时的“反弹能力”。近年来,自我调节能力在心理韧性这一研究主题下得到不少研究成果,本研究综合了多个研究的成果,认为可以将自我调节能力作为心理韧性的重要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自我调节能力视为心理韧性状况的反映,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反弹能力”(也就是心理韧性)。

5.5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是个体对完成某项任务自身所具备能力的评估和信心。由于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人们的动机、思维以及行为,有学者将其视为个体的动机成分,也有多个研究进行了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不仅如此,有研究者甚至还认为它能够预测组织的工作绩效。因此,就目前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自我效能感维度是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中可能与工作绩效预测有着最密切关系的维度。

本研究将“自信”“竞争”“创新”“主动”这4个心理素质成分统整在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下,作为个体对完成气象工作这一特定领域的相关工作所具备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的评估。“自信”代表着个体对完成工作具备的自信程度,如果个体对自己能力没有信心,那么即使他们拥有完成某类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也很难表现出胜任力,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因此,“自信”可以说是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的核心。“竞争”和“创新”都是需要建立在对自我能力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而“主动”是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基本态度。这4个心理素质成分能够较好地代表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框架,且使用自我效能感作为气象人才心理素质模型的一个维度,能够为我们与其他行业的自我效能感研究以及国外的心理学相关研究对话建立可能的空间,也能够帮助我们在将来借助相关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探索工作绩效与自我效能感的实证关系,确立气象工作人员绩效预测的心理依据。

深入阅读

陈桂莲,赵祖华,杨丽娟,2011.地面气象测报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代农业科技,(8):22-22,28.

冯正直,宋新涛,王智,等,2011.我国军人心理素质研究进展与展望.心理科学,34,(5):1274-1279.

冯正直,汪凤,2010.中国军人心理素质量表常模建立与应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32(13):1459-1462.

高北陵,胡赤怡,宛军,等,2003.深圳市警察心理素质研究 Ⅲ 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7):479-481.

王永玲,2005.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及强化措施.护理管理杂志,(8):21-22.

吴绵超,李北群,周磊,等,2011.气象文化教育:气象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青海气象,(4):11-14.

张大均,2003.论人的心理素质.心理与行为研究,(2):143-146.

张大均,邵景进,齐晓栋,2005.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衔接的心理学依据.辽宁师范大学学报,(5):55-58.

肇启锋,刘鹏,2006.提高人员心理素质,改善气象服务质量.空中交通管理,(6):20,30-32.

Arkes H R,Dawes R M,Christensen C,1986.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a decision rule in a probabilistic task.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37(1):93-110.

Jenkins J,1953.Some measured characteristics of Air Force weather forecasters and success in forecasting.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37(6):440-444.

Schlenker B R,et al,1994.The triangle model of responsi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

Stewart T R,Heideman K F,Moninger W R,et al,1992.Effects of improved information on the components of skill in weather forecasting.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3(2):107-134.

Tyszka T,Zielonka P,2002.Expert judgments:Financial analysts versus weather forecasters.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Financial Markets,3(3):152-160.

猜你喜欢
气象预报心理素质气象
气象树
龙江气象预报服务团队助力北京2022冬奥会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浅析广播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角色定位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