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伟,陆广梅,张健,王厚军,王颖
(1.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农业农村局 济南市 250300;2.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济南市 250004)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爆发、流行性病害,具有传播速度快、多次再侵染、为害损失大的特点,一旦发生为害,轻者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1]。2020年4月,河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面积达80 000 ha以上,为山东省该病害的发生流行提供了充足菌源。4月6日在鱼台县首次查到小麦条锈病后,菏泽市所有区县、济宁金乡县、枣庄滕州市、薛城区、市中区、聊城高唐县、德州陵城区等均已发现条锈病。4月22日,济南市历城区、商河县、平阴县部分地块也查见,4月24日,在长清区归德街道平房村麦田查到5个条锈病发病中心,面积66.7 ha。根据天气预报分析,后期气象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控形势严峻。如果防控不及时,将对全区粮食作物的丰产丰收构成严重威胁。为此,长清区植保站对小麦条锈防治工作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周密安排,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确保了全区粮食丰收。
4月24日,长清区第一例病株在归德街道平房村麦田发现,之后病害在长清区迅速蔓延。截至4月30日,全区发现发病中心10个,最大发病中心面积10 m2,病叶数每平方米平均50~60片,病田率30%,发病面积6 700 ha,发生程度5级。特别是5月3日、4日的小雨增加了空气湿度,5月7日下午,全区普降中雨,降雨量21 mm,温度17℃~22℃,风力3级。此次降雨及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进一步蔓延、扩散,造成再次侵染,给小麦条锈病的后期防治工作带来了难度。
山东省4月6日于鱼台县查见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面积15 m2,病叶率平均4.6%,最高15.8%,品种为淮麦33。见病时间比大面积流行发生的2017年早14 d,较常年早30 d左右,是建国以来见病最早的一年。此时,山东省小麦正处拔节期,后期病害发展扩散空间较大,为害时间充裕。4月24日,长清区归德街道平房村麦田查见5个条锈病发病中心,面积66.7 ha,见病时间相比长清区大面积流行发生的2017年4月30日早6 d。
在小麦地块四周有绿化树木、村落、房屋、高速公路的区域,小麦条锈病菌容易发生沉降并侵染小麦危害。病菌沉降侵染随意性较大,给监测调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该病侵染叶片后,首先形成发病中心,后不断向外围扩散多次反复侵染,形成点片式发生为害。
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截止3月25日,小麦条锈病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发生,发生面积884 700 ha,同比增加3.2倍,比近10 a最重的2017年同期增加44.8%,比1周前增加29.1%。小麦条锈病在东部主产麦区北扩东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对黄淮和华北麦区小麦安全的威胁加大。临近山东省的河南省已有12市62个县(区)发生,累计发生面积超过93 300 ha,河南南部小麦产区已进入流行期,为山东省发生流行提供充足的有效菌源。
4—5月,天气条件总体适合小麦条锈病侵染扩展。据气象预报,长清区4月8日—10日将有1次较大范围的降雨过程,降雨前近地面以3~4级南风为主,对小麦条锈病的扩散流行较为有利。
从主栽品种抗病性及布局来看,目前长清区小麦主栽品种中条锈病感病品种较多:泰农18、烟农999为高感;山农29、烟农5158、济麦22、泰科麦33等为中感。这些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助推病害的发生蔓延。
4.1.1 及时制定了《济南市长清区2020年应急防控全区小麦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补助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方案及时应急采购了5家社会化统防统治防治组织。防治组织确定后按方案要求一是选择了合适的防控药剂,防治条锈病药剂为10%己唑醇SC 15~20 mL/667m2;二是选择了合适的防治药械植保无人机机型,包括久天智能(32 kg)、大疆T20、极飞P20、天途M6E共120多架植保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符合航空等部门相关规定,同时具备自主飞行、断点续喷、随速喷雾、高精度定位的功能,通过内置或外接传感设备连接云平台即时查看植保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飞行速度、飞行高度、作业面积、单位面积喷液量等轨迹及数据)。所有参与作业的飞机全天作业量可达2 800 ha以上,喷药量设定在800 mL/667m2以上,要求5家防治组织7 d内全区15 100 ha小麦全部喷洒防治1遍。
4.1.2 及时防治
于4月26日在归德街道平房村启动了对全区小麦条锈病整建制的统防统治工作。至5月1日,全区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基本结束,15 100 ha小麦全部喷洒防治1遍。
4.1.3 全力做好监测预警
严格按照省、市提出的每66.7 ha设1名网格员、每5 d排查1遍的要求,细化责任清单,将每块地监测防控责任具体到人,形成全方位、高密集的监测网络体系。指导督促网格员和村干部每天开展拉网式普查,发动群众到自己地块检查,做到“区不漏镇(街道)、镇(街道)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田”,严格实行“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控策略,实行条锈病普查信息日报告制度,发现病点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组织开展防治。
4.1.4 严控发病地块菌源蔓延扩散
对长清区已查见的发病地块,区植保站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积极协调统防统治组织赶赴现场适时开展2~3次无人机防治,并积极向当地群众宣传条锈病的危害性,调动群众自觉喷药防治的积极性,组织开展群防群治。
4.1.5 加强宣传与培训
通过全区植保工作微信群,及时发布小麦条锈病的各种动态信息和通知要求,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工作群、微信公众号发布小麦条锈病“捉拿令”;迅速印制2万份小麦条锈病应急监测防控明白纸,分发到各街镇、村庄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确保防控关键技术落实到位。各街镇根据市、区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相关会议精神,迅速召开各管理区、村负责人会议,传达精神,培训人员,开展防治。
4.1.6 及时组织开展第二轮、第三轮防控
针对外来菌源不断侵入加之近期气候条件适宜菌源扩散繁殖的严峻形势,区农业农村局将上级拨付的药剂10%己唑醇SC及时分配到街镇,要求各街镇广泛组织发动农户、种植大户、种粮合作社立即开展第二轮、第三轮喷药防控,确保不出现发生再次扩散的为害。
4.2.1 防治效果达到要求
根据对全区9个小麦条锈病发病地块防治前后病情指数(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穗)数×9]×100;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100;或(药前无基数)条锈病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100。小麦条锈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大于76%以上)调查比较(见表1),防治后小麦条锈病平均防效达86.42%。防控效果显著,全区小麦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各查见的发病中心未见扩散蔓延造成严重为害,对全区小麦丰产丰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1 长清区小麦条锈病防治效果调查表
4.2.2 统防统治效率得到提高
防治组织采用高效植保无人机与地面器械喷雾防治相结合,提高了防治效率和农药利用率,降低了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和农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采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药剂包装物实行100%回收,为减药增效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4.2.3 技术人员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近2个月的辛苦付出,区、街镇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调查、科学防控技术水平等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区财政资金困难,防控经费配套不足,难以适应小麦条锈病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常态化防控的工作要求。二是基层植保人员力量不足,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植保工作的要求。三是一家一户的种粮农户,因种粮效益较低造成农户对粮食生产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少数农户自觉进行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资金纳入本地财政预算,确保重大病虫害能够得到及时科学的防控,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充实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是总结条锈病发病规律、特点,做好监测预警,及时指导科学防治。适时开展条锈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群众防治意识和防治水平。
三是不断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土地规模化生产,提高种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