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培育“小巨人”企业。
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认定的“小巨人”企业中择优遴选。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锻长板”和“补短板”;二是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三是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并通过工业设计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另外,支持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加强国际合作等,进一步增强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打造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从工业和信息化部(或省经信厅)已认定的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择优遴选,第二批确定不超过3个平台。支持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其中,对于重点“小巨人”企业应提供“点对点”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对省级“小巨人”企业在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通过发放信息化券、创新券等普惠扶持方式,支持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优先推荐省级“小巨人”企业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对国家认定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省级相关专项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加强精准服务。
实施“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计划,构建省级示范技术平台,推进企业“机器换人”和创新成果转化。每年组织一批“小巨人”企业在省股交中心“专精特新板”挂牌上市。依托省中小企业协会,建立“小巨人”企业家俱乐部,开展“专精特新”发展咨询诊断。加强经验总结推广。
建立和完善“小巨人”企业运行监测机制,及时掌握企业运行动态。定期编印全省“小巨人”企业发展报告,选择一批典型经验,进行示范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在相关媒体上公布省级“小巨人”企业名单,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牢牢把握“专精特新”培育方向。
印发“专精特新”相关规范文件,建立起创新型初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健全完善“上下结合、部门联动,建档入库、动态管控,聚力帮扶、精准服务”培育机制,并将培育工作纳入全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小组17 个成员单位专题会重要议题,引导全省16市制定出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政策,推动济南、青岛、烟台等9 个市设立专项财政奖励资金,聚力支持中小企业走实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持续加大创新引领支持力度。
突出“四新”发展方向和创新能力导向,对培育企业的成长性指标、科研专利指标、转型升级指标等设立标准、明确路径、定实措施,并大力开展数字化赋能和产业升级专项行动,协调橙色云、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等专业平台开展工业设计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服务,推动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激发创新发展活力。精准提供助力发展服务保障
。实施“建档入库”精准帮扶,建立动态培育库,针对认定和培育企业在创新、人才、融资、市场等方面的问题短板,集聚政府和市场的优质要素资源,协调对接各类专业化服务平台,帮助支持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开展“一对一”询情问诊活动,组织省直专家服务队登门开展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战略发展等义务咨询,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把脉开方,逐一形成创新发展解决方案。加大资金扶持。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用好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近3年来,省级专项资金聚焦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和省级民营“小巨人”企业,重点扶持182 个项目,共计安排专项资金超3亿元。加强融资服务。
强化积极对接协调,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制造业专项贷款余额8.4亿元,10户企业纳入省级拟上市培育企业资源库。推进技术创新。
评审认定21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60户省级民营“小巨人”企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努力参与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挂钩帮扶。
省级领导挂钩联系11 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1户省级民营“小巨人”企业,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指导企业党建工作,引导中小企业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国内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搭建市场平台。
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 中小企业技术展览会、南博会、中国(上海)工艺品在线交易节等展会,帮助企业寻找商机,拓宽视野和市场空间。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主流媒体、新媒体等渠道,采取深度访谈、企业面对面等形式,广泛宣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情况,总结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坚持以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联合省股权交易中心在全国率先设立“专精特新板”,建立三项机制、实施三大工程、拓展四项功能,构建“334平台生态模式”。
建立“三项机制”。
制定实施省“专精特新板”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挂牌服务对象,配套建立三项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设立省“专精特新板”工作协调小组,由省经信厅担任组长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办)、省股交中心等为成员单位。二是政策引导机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确定每年推动100 家“专精特新”企业在“专精特新板”挂牌的目标任务,给予每家挂牌企业20万元奖补激励。三是市场主导机制。坚持市场主导、企业自愿,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功能。实施“三大工程”。
充分发挥“专精特新板”专业平台力量,实施“三大提升工程”。一是高管素质提升工程。联合知名高校,创设“三班一训”。二是融资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挂牌企业融资需求摸底,建立健全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三是品牌建设提升工程。建立“一网一号一台”全媒体矩阵。拓展“四项功能”。
坚持目标导向、需求牵引,为“专精特新”企业打造集挂牌展示、规范运行、创新路演、转板上市“四位一体”平台生态,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加速度”。发挥省股交中心专业团队优势,支持挂牌企业有序开展股份制改造,以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借助资本力量做专做精、做优做强。实施“种子计划”,以“专精特新板”为主平台,拓展延伸至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实现各类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融资839家,占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