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皆润 周莉
摘要:文化自信是传递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前提,而英语专业人才是我们对外交流的重要成员。本文通过简述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分析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对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文化自信的措施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为英语专业人才的精神发展和思想塑造提供了相对应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自信;英语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85-002
1.引言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了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历史长河中,教育永远是传递、传承文化的必要因素。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做好青少年时期的思想教育培养,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点在当今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中有着独特、深远的意义,尤其是英语专业的人才。英语专业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载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任务,能否将本国的特有文化符号清晰、准确、新颖地传递给受众是衡量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所有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承都需要文化自信的加持,没有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便是有着精神欠缺的人才,我们的文化也难以走出国门。
2.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2.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本国人民对本国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四个自信”之一,是其中最根本的自信,它有着更基础、更深远、更广泛的影响和意义[2]。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对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有着强大的反作用力;坚定文化自信也为我们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2文化自信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中的重要性
相比小学、中学,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浓厚、丰富的文化气息,它不仅仅是一个教授知识、传递真理的场所,更是一个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地方。在青年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则是决定着他们价值观和世界观走向的重要因素。在培养文化自信这一方面,大学更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所接触到的英语教材,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有关。如今中国发展迅猛,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培养对外人才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确实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一个对自己国家文化没有十足信心的英语专业人才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新时代下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没有“走出去”的过程,而建立大国风范、强化大国形象的最好方法就是文化“走出去”。文化熏陶人、塑造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难以改变的,只有源源不断的文化输出,其他民族的人们才能看到我们、了解我们、认识我们。因此,我们的英语专业人才,尤其是那些对外交流人才,如果没有了本国的文化自信,是很难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的,这也就丢失了我们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部分意义。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激发英语专业人才的文化自信是培养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自信的缺失
3.1中华文化在教学内容中的缺失
20世纪80年代,英语文化教学概念开始兴起,众多学者纷纷指出目的语文化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经过四十年的教学发展,如今的大学生能接触到的目的语文化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是语言专业类学生。以英语专业学生为例,除了基础的语法、口语、听力学习外,他们还会专门学习美国文化概论、英语文化概论以及澳新加文化概論等英语母语国家的相关文化概论。我们可以看到目的语文化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着强大的比例。很多普通院校很少设置,甚至不设置与本国文化有关的理论课程,导致了中华文化在学生心中的边缘化。
3.2教学目标设定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某一学段中,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任务和学生被期望所达到的水平的重要标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教师在设定其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很多时候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成为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3],这样的教学目标虽然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交往中更好地利用英语语言知识内容进行交际,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综合性体现,但它也造成了教师把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忽视了对本国文化内容的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文精神内涵的缺失,出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滞后性。
3.3学生个人意识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更迭,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涌入国内,这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年轻人津津有味地讨论着其他国家的节日、习俗、影视,却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比如现在的学生都知道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但如果问他们乞巧节是哪天,他们就很难回答上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攻占,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西方文化冲击越猛烈,学生对本国文化了解的就越少,他们更愿意去接触他们所熟悉的西方文化,从而规避本国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4.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文化自信的措施
4.1完善教学内容
薛中梁在《薛中梁谈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有四个方面:(1)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2)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学习、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客观地对待其他民族文化;(3)对本民族文化中优秀部分的继承与传播,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发展;(4)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4]。”针对目前目的语文化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中占比大的问题,相关院校可以加大与本国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中国古代小说导读”、“中国古典文化鉴赏”、“中国美学思想”等等可以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要善于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比如在教师讲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时,可以将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与中国传统风格建筑进行比较,甚至可以寻找其中的共同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西方的建树风格,也可以对本国的建筑风格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加大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并不等于减少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两种文化是相互独立、相互促进的关系,拥有着平等的地位。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英语、美国等国家文化的掌握,以便在对外交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2调整教学目标
院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尽量设置本国文化必修课,合理提高文化类课程学分与总学分中的比例,同时拔高对这类课程的审核标准。要做到让学生有内容可学、能学出效果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仅将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作为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更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在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性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应该成为教学目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让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
4.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是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于一体的过程,在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作业,并设置问题,之后在课堂上提问,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有感兴趣或是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自己通过各种媒介去寻找解释,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上课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表达自己思想,必要时加大平时分在总分上的占比。课后布置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作业,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可以在课后或个人或小组进行展示(Presenzation)、调查(Survey)和项目(Project)作業。例如,教师在课上讲授完西方建树风格后,可以让学生在下一节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中国传统建筑展示,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又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强化民族认同感,从而激发内心的文化自信。
5.结语
英语专业人才是我们进行对外交流的重要成员,各个高校都应该重视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让学生继承、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再引导他们学习、掌握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国对外发展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个体出发,力争培养每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兢,正源固本强化文化自信根基[J]2021.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闫鑫,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J]海外英语,2020.137-138
[4]薛中梁,薛中梁谈英语课堂教学[M]湖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