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斐漾
毫不夸张地说,科学城可被视为城市或区域极为重要的战略发展空间之一,城市创新能级不断加码,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科学城殊为不易,需要各方持续倾力,其中关键更在于将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足够的集中度、显示度与转换度。
何为“科学城”
业界普遍认同,科学城不止于是“科学家的家”与“创业者的城”,其涵义显然更加深远,“科学城是以科学技术研究部门为主体,攻坚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特殊城区,不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研究、应用创新为主的科技园区。”——“真”“伪”科学城即可根据此观点精准辨析。
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正成为一些愿景远大城市的鲜明气质与显著标识。大力提倡科技创新需从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在科技城建设过程中梳理城市创新资源与硬核科研实力,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是诸多城市的共同选择。
在科学城的建设过程中,为更好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可从顶层设计出发,改革科技管理机制体制,营造和谐的科技创新环境,提高科创成果转化效率。如坚持区域经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当前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建立以需求为主的产业化通道机制,统筹考虑经济性与应用性,打造区域性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引领性创新成果,持续为城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与此同时,坚持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构建定位更明晰、配置更高效的科技创新计划体系,促使科技计划项目布局由分散到聚焦,注重协同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融通;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从优质科创资源的发掘与优化配置着手,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打通由科学发现至成果产业化的创新链,利用科技创新成果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攻克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从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较为理想的科学城建设状态则是,“营造公平透明、开放合作的学术生态,形成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气象;形成充分竞争、积极向上的创新生态,促使其持续演化并达到新的均衡;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打造具有科创特色的优质产业生态。”
产城融合的必然
产城融合并着力凸显在地优势与特色是现代科学城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有的数个科学城建设逻辑莫不如此。
据深圳发布的《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位于深圳光明区的光明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节点,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其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依托光明中心区,形成科学装置聚集区、科学城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个层次清晰的空间布局。光明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将分三步走,达成三个目标:一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雏形,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加快推进,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二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形成学科与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是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为更好服务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于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引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着力提升高端芯片设计能力;支持芯片制造企业推动先进制程工艺芯片规模量产,大力发展下一代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和产品;支持集成电路材料、设备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升生产制造能力;加快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应用,支持基础AI芯片研发,以类脑算法和类脑芯片为方向,加快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智能无人系统等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点任务亦颇为明晰且具有成都特色:筑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组建天府实验室,推动高能级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高校聚合发展;聚焦优势领域和前沿领域,大力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多学科领域的横向交叉和融合创新;赋能重点产业能级跃升,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6G等未来产业,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健全科技成果转移孵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与市内、川内、成渝地区创新主体链接互动,推动建立跨区域长效合作机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构建跨区域人力资源协同格局;凸显公园城市创新表达,推动生态与科技共融共生,系統布局科技创新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