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昀岑
“双碳”目标背景下的产业赛道上,储能赫然位居前列,“日间有200亿度的电需要被储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万亿级别的赛道”,如今这条活力十足的赛道已经受到政策的倾斜、迎来大量资本的进入,亟需在坚守安全准线的前提下加速技术创新。
未来能系中的重要角色
通俗来说,储能可被看作是电力系统的蓄水池,可协助电力系统进行电量与电力的实时平衡;或者也可以说,从技术角度上来讲看储能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灵活度不足的手段,在能源领域权重持续增加的当下,其发展前景备受看好自是理所当然。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2020年我国新增电力储能项目投运容量2.7GW,已投运的累计装机容量达33.4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比重达18.6%。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储能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将保持57%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2060年装机规模将达420GW左右,需求空间巨大。
储能技术在我国未来能系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密集的政策倾斜已足以说明其重要程度。随着去年国家能源局科技司能效与储能处的成立,储能行业有了国家层面的更高级别管理机构。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储能行业发展做出重要指引,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储能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模式,而且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是,“在电池一致性管理技术取得关键突破、动力电池性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健全前,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随后,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对电网企业建设有困难或规划建设时序不匹配的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允许发电企业投资建设,缓解新能源快速发展并网消纳压力。新政解决了新能源配送工程建设的痛点,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更快发展,并促进电网侧大规模独立共享储能电站的建设。各省市也已制定储能发展支持政策。
据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介绍,“随着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储能产业前景广阔,特别是电化学储能发展迅速,锂电产业凭借诸多优势成为储能装机主力军。工信部电子司将结合‘十四五产业发展新要求,继续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开展《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制修订工作,加快梳理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大终端应用等能源电子产业链条,研究制定支持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储能应用场景可按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分为3类17项,其中大部分场景目前在国内已有初步应用探索。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表示,“我国已有部分储能技术在全球技术中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技术创新已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尽早在储能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意义重大,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派能科技、南都电源、华自科技、科华数据、特变电工、新风光等早已布局,身为电动车市场鲶鱼的特斯拉也意欲在储能市场继续搅动风云,其一如既往地招式大开大合,在日照资源充足的拉萨新建了一座光储充一体化超级充电站。
坚守安全准线与经济探索
电力行业对安全、稳定、可靠性的要求本就非常高,储能领域的安全和经济性同为核心关注点,需要通过标准、规范等加强指引——这是业界各方的共识,“安全性影响竞争壁垒,经济性影响推广节奏”。与不断取得进步(尚未有颠覆性突破)的技术性问题相比,安全问题是所有企业、机构必须前置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按照南都电源副总裁、浙江南都能源互联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章的观点,“我国储能投资收益模式尚未成熟,导致储能系统成本无法合理疏导、收益与成本不相匹配。此外,安全问题依然是储能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有专家指出了安全问题屡屡发生的原因所在,“储能市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新的应用场景,逐步探索出储能的商业发展模式。业主、投资商以及设备商,更在意的是成本和价格,对产品的安全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当一些重大事故敲响了行业警钟,行业逐渐重视储能技术标准上的安全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联合批准发布《储能电站运行维护规程》在内的21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和3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储能电站运行维护规程》将于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正常运行、异常运行及故障处理到维护,均作出了详细规范。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储能领军企业共同发起的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亦发布《关于推进储能产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自律公约》。随着准入門槛和流程标准的提高,电池、BMS和储能系统设计更具针对性,储能行业的安全性有望持续提升。
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四雄判断储能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决新能源+储能刚需应用的问题,这点对成本的要求不是太高;第二阶段是实现用户侧的新能源+储能平价上网和平价应用;第三阶段是在发电侧实现新能源+储能的平价应用。”三种应用及发展阶段都绕不开成本,因而降本举措是整个行业的倾力重点之一。
据国外财经机构的研究数据,储能成本在过去10年间每年平均下降10%-15%,现已突破1.5元/Wh的系统成本经济性拐点。只是,尚未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仍为储能领域现阶段的“硬伤”,沃太能源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廖宇为此给出一套储能的潜在增长逻辑,“储能即服务,以基金打底对设备进行投资供给到用户侧,与用户用能数据和电网数据耦合后分别在现货电力交易市场来回出卖峰谷电力和在辅助服务市场出卖及时的灵活性叠加盈利,亦可包括碳市场、电动车充电、应急黑启动等多元化市场的额外盈利可能,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储能在环保和经济性上达到最优。”而在业界企业看来,通过多场景融合,使储能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是市场化手段降低储能成本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