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丽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为本”是幼儿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期望课程是幼儿喜欢并主动建构的课程。上学期,我班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臭臭果的故事”的班级微课程。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主动,不断迸发出新想法,并大胆付诸实践,幼儿成为课程的建构者。下面我就该课程分享几点思考。
一、尊重幼儿的想法与意愿
幼儿虽是不成熟的个体,却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要让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人,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和意愿,不能强迫他们接受教师的想法。在“臭臭果的故事”课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案例:发现臭臭果
我园南草地有几棵银杏树,每到秋天叶子变黄并结满果子。那天午后散步,我们来到小山坡。航航突然大叫:“什么味道这么臭?好臭啊!”很快大家发现是山坡下这些黄黄的小果子。“这么臭,是臭臭果吧?”“怎么结臭臭果,不结香香果呢?”……幼儿捂着鼻子嘀咕着。第二天午后散步,他们又谈论起昨天的臭臭果,严严想去捡(家里奶奶吃过),泓泓很嫌弃它们的臭味,昕昕认为这么臭肯定有毒……一时间,幼儿又因为这个话题而讨论起来。
分析:秋天正值幼儿园的银杏果成熟期,其独特的臭味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果子为什么这么臭?真的可以吃吗?关于臭臭果还有什么秘密呢?从幼儿的讨论中不难发现,他们对此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幼儿经验进行评估,从而架构起幼儿的学习过程,我们初步预设了课程框架,与幼儿一起共同探究臭臭果的秘密。
二、鼓勵探索,自主学习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只有自主探索出的经验才是最深刻的经验。在“臭臭果的故事”的课程中我们始终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学习。
案例一:捡拾记录
捡拾回来,幼儿与同伴交流着自己的队今天的战果,并用自己的标画方式记录了下来。严严说:“装都装不下了,全部画。”航航说:“都是大果子(大标记)。”乔乔说:“多写几个0就是最大的字。”……
但很快问题来了。这天牧晨和昕昕吵起来了,他们都认为自己的队多。到底谁多呢?他们决定数一数。然而,争吵又发生了。严严大声嚷嚷:“你们停下,你们别弄,那边我已经数过了。”悦悦大叫:“你不对,我已经数到30了,你怎么还从1开始数?你要接着往下数……”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他们最后都气呼呼地不数了。
为什么会数不清?讨论发现重复数是最大的问题。那该怎么办?那就一队只要一个小朋友去数。“可是数量很大一个人很费劲,怎么办?”我继续追问。严严说:“10个10个地数。”悦悦说:“先全部倒出来,10个数好放一堆。”航航说:“不能两个人同时放。”幼儿想得很周到。
“还有别的办法吗?”“合作数呀,大家都分一些数一数,最后让老师帮我们加起来。”
10月28日,他们终于成功了。
分析:表征记录是幼儿自然产生的,正确记录则在争吵中应运而生。刚升入大班的幼儿直接点数这么大数量有点难,但教师没有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通过提问、追问、梳理与归纳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迁移经验并探索了10个10个数和分头点数两种方法,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挫折中进步。
案例二:处理果皮
从博学的严严那里得知把皮去掉就会不臭,可是这么臭怎么弄呢?用针戳、用剪刀剪、用火烧……幼儿脑洞大开,想出了许多新奇的方法。
通过实践,幼儿有了自己的发现。航航说:“用手剥很难,但用力一捏就挤出来了。”梓鑫说:“用积木敲也是可以的。”……在讨论与梳理后,我们逐渐统一了剪、泡、压、踩、捏五种方法并再次进行了实践,后来方法又变成了捏、踩、浸泡后揉搓三种,他们说这是比较好用的方法。
最后,一上午时间,满满20多盆果肉都处理好了,每一粒都经过他们的小手。
分析:银杏果果皮有黏性且难处理,幼儿没有任何去皮经验,大家都建议邀请家长志愿者,但我选择相信孩子并提供了各种工具,鼓励他们多次尝试,不断提炼去皮方法。从一开始天马行空地猜想到后面有目的地调整工具,幼儿积极、主动、专注、投入、自信,也表现出了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始终尊重幼儿的想法并帮助他们一次次提升经验,也为他们不懈地探索和自我总结、调整而感到骄傲。
三、放手追随,凸显儿童本位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指出,我们要从“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要把真理教给孩子”转变为“教师是童年的守护者,要向儿童学习,陪伴和支持儿童成长”。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学会放手与追随,最大程度激发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凸显儿童本位,成就最生动、最有灵性的课程。在“臭臭果的故事”的课程进行过程中,孩子们迸发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想法,因为教师的肯定与追随,这些想法最终都实现了,也成就了孩子们不一样的课程之旅。
案例:臭臭果售卖会
品尝过后,看着20多盆果子,要怎么办呢?严严说他奶奶最喜欢吃了,还会去街上买呢。子妍就开玩笑说:“那就卖给你奶奶吧!”“啊———”严严一听惊叫。他们感到新奇又害怕。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对售卖活动有了规划。
定价既然决定要售卖,价格多少合适呢?幼儿开始认真思考起这个问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商讨。大多数孩子用的是一一对应的方法,可是价目表上对应混乱。“怎样写才清楚呢?”航航说画个表格就清楚了。另一个问题是价格不合理。该怎样让幼儿意识到这一点呢?我从幼儿认可的“100元很贵”这个概念入手组织了模拟买卖,幼儿发现100颗果子在喜糖盒子里只有大半盒,却要100元,确实很贵。于是他们决定重新定价。1元5颗,2元10颗,可是3元不会计算。考虑再三,他们决定采纳第三组的方法,1元10颗。于是最终定价就产生了。
收集与包装为了吸引顾客,孩子们搜罗了家里一切可以用来包装的盒子、罐子,甚至把没吃完的零食都倒出来了。可见自主自愿的活动是最能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包装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孩子们遇到了忘记数、数错、弄混等问题,又在讨论中想出了解决的方法。
爱心小卡片银杏果有营养但是不能多吃,顾客不知道怎么办?吃多了流鼻血怎么办?简单,做个爱心小卡片提醒一下。
宣传第一次尝试售卖,期待却又很怕卖不出去,怎么办呢?发传单呀!
火爆售卖会一切准备就绪,期待已久的售卖会如期而至。售卖现场,一个个小小“服务员”卖力吆喝着,勇敢地跟不认识的大顾客、小顾客“推销”我们的银杏果,售卖会现场空前火爆。
分析:整个售卖会筹备过程完全是幼儿的主场,他们合作、谦让并一次次演练售卖场景。售卖当天他们搬运物品、布置场地。售卖现场,他们卖力吆喝,遇到问题不急不躁,微笑解决,社交能力得到很好锻炼。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各项准备工作,面对困惑和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共同解决。而售卖所得的钱,通过讨论与投票,买了幼儿喜欢的零食,添置了他们喜欢的图书和娃娃家材料,满足了幼儿的想法。
四、支持引导,推动课程深入
除了吃,银杏果还能做什么呢?通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探索,班级里又掀起了“银杏果迷宫”热潮:搜罗迷宫书,观察各种迷宫设计,与同伴一起设计“最有挑战性”的迷宫……“走这条路,会掉进陷阱,只能回到起点。”“走错了会被这个蹦床弹出去。”“收集满12棵圣诞树就可以打开宝箱。”……午间活动,他们快乐地交流设计图;区域时间,他们按图制作迷宫。小小的果子,在不知不觉间功能与用途发生了转变,悄然成为孩子们的游戏材料,他们再次投入到了主动探索、积极尝试的状态之中,走迷宫、猜数字、创意造型、果壳小人……银杏果的探究还在继续,课程不断深入。
总之,我们始终是孩子的追随者、支持者,是课程的催化剂、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