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呼唤真实的交流

2021-10-04 18:59朱梅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平均数两位数交流

朱梅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交流”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显然,交流需要彼此的供给,高质量的交流一定是彼此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数学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有效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有助于学生梳理数学思维,形成新的认知。怎样让课堂交流真实发生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真情实感,唤醒交流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喝水。最好的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被迫参与学习活动时,没有参与活动的欲望,学习效果一定不尽如人意。如何唤醒?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面对着性格各异的儿童,和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交流,教师就必须懂得爱、学会爱每一个学生。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生才会体会到教师的亲和力与热情。有爱,加上课堂情境的恰当设置,关键问题的适时引入,才能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

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感慨,合适的就是最好的。针对不同年级的儿童,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交流效果明显不同。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一位教师面带微笑,出示情境图:小熊的小店今天开张啦,小朋友们,小熊的超市里藏着很多数学问題呢,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吧!学生提问并列式后,教师故意瞪大眼睛,设疑:45+23,等于多少呢?提示:小朋友们可以借助身边的工具,动手做一做,做好后跟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巧妙引入,学生为了帮助小熊,认真操作、积极交流,特别投入。通过动手操作、交流,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直接相加。同样的内容,另一位教师在很多学生还没有进入课堂状态时,就直接出示45+20、45+3、65+20之类的复习,问:孩子们,通过复习,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教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希望通过有坡度的复习,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优化的口算思路。这样的设计没有问题,却因为教师上课时面无表情,语气平铺直叙,没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巧妙设问,激发交流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有些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如果没有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支撑,没有教师精准问题的启发,交流只会变成“为交流而交流”,成为浪费时间的摆设。课堂上的“问号”,可以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在具体情境中深入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认识平均数”时,设置“请你做裁判”情境。第一次,两名学生比赛投篮;第二次,人数相同时,两组学生比赛投篮;第三次,人数不同时,两组学生比赛投篮。学生沉浸在“裁判”这个角色里,通过交流很快认识到,人数不同时,可以算出两组学生成绩的平均数,用平均数代表小组水平。教师此时追问:平均数是什么意思?它是不是就是某某的成绩呢?为什么此时要借助平均数判定两个小组的成绩呢?带着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恍然大悟,两组都算出平均成绩,和第一次比赛有相似的地方,都是比一个人的成绩,只有人数相同,比赛才公平。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这里,最能代表一组成员的水平。

三、适时暂停,引领交流

没有倾听,何来交流?要让课堂交流有效,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从教师示范倾听,听学生把话说完开始。要给学生“说”的时间,更要给学生“说”的平台。不能为了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赶鸭子上架,走马观花,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评价的习惯:这位同学的发言,是什么意思?他说得有道理吗?哪些想法值得我们借鉴?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他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很多教师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加入一个环节:一个正方形,剪去它的1个角,还剩几个角?通常学生能通过交流得出以下两种情况:剩下的图形中有5个角,剩下的图形中有3个角。有一位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他肯定学生的发言后,顿了顿,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这些不同的剪法里有相同的地方,你看出来了吗?从不同中找相同,这对训练有素的学生来说不在话下。很快,有学生发现,大家剪的都是一条直直的线。教师此时追问:你还有其他剪法吗?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打开。

再比如,在六年级“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课上,教师创设了“超市里的数学”教学环节。出示问题:买1支钢笔和1支自动笔,一共多少钱?买5本练习本,一共多少钱?当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解决了问题后,教师问:为什么都是问一共用了多少钱,第1题用加法,第2题却用乘法?面对这样直指问题本质的追问,绝大多数学生一时不知从何想起。此时,教师什么也不说,让学生仔细地、充分地揣摩,等大多数学生组织好语言后,再组织交流,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学又岂会不扎实、有效?

四、精准放手,深度交流

陶行知先生有一首著名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确实,小孩子的智慧,成人不可小觑。了解儿童的想法,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是教师的必修课。一线教师感受深刻的是,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教师讲百遍,不如学生之间互相讲一遍。一些难点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同时充当“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能更好地突破难点,使交流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如,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有一道思考题:用0、1、2、3、4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学生往往通过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其实解决这道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过程,通过对照竖式计算一般模型,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学生常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故作高深地说:“不通过列举,根据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过程,也能确定乘积最大的算式,你有办法吗?”当学生若有所思却不知从何处想起时,教师用多媒体回顾了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一般竖式模型。此时无声胜有声,小组交流时,学生自然想到,42×31算的是1个42加30个42,41×32算的是2个41加30个41,后面的算式与前面的算式相比,2个41比1个42多40,30个41比30个42少1个30,综合起来,41×32的得数更大些,所以符合要求的算式是410×32或41×320。一个同学发言后,“小老师”找其他同学进行现场提问和评价,有学生提出应该写下来,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些;有学生提出再换五个数字试一试。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最后又解决问题,这与根据“和一定,差小积大”,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的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教学效果肯定不可同日而语。这样教学,比直接教给学生“u字法”“n字法”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是一门艺术。要让数学课堂上的交流真实发生,切实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教师爱学生,投入教学情感,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地动手做,动脑想,用心听,大胆说,把交流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做深度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交流。让数学交流真实、有效,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猜你喜欢
平均数两位数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暑假训练营·两位数乘两位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不一样的平均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两位数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