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教学,展现“秋”的魅力

2021-10-04 23:49简凯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外词语事物

简凯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部结构为:单元导语、课文、习作以及语文园地。本单元的导语为:“金秋的阳光,洒在落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导语提出了本单元的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组成。《古诗三首》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山行》抓住枫叶的特点,写出秋天正浓的特点。《赠刘景文》以“荷尽”“菊残”写出秋末景象。《夜书所见》则把视角拉回,以梧叶、秋风、促织等事物,突出秋的特点。《铺满巴掌的水泥道》以秋风秋雨后的早晨,水泥路上的梧桐叶为主要景物,从一个小朋友的视角写出秋天的特点,更富有童趣。《秋天的雨》以“秋天的雨”为关键词,把众多秋天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突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则以“声音”为线索,用现代诗的形式来赞美秋天。本单元习作安排为写日记,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也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相连,发现即需要观察,本单元编排一组和秋有关的课文,意在考查学生的观察力。每一篇课文里,都有代表秋天特点的事物,这些事物则需要细细观察才能写得出来。而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里用词语写不同的季节,也很好地体现了观察的意义,只有细心观察,才能积累生活素材。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则安排了9个四字词语,都和秋天有关。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到哪些是秋天的事物,秋天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新教材,新教法,笔者围绕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语文的魅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找出相同之处,提炼教学

(一)找秋

四篇课文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在单元教学中,可以打破固定课时,从确立一个个小主题进行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四篇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的景物有哪些,这样既统一了主题,又把前后连贯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古诗三首》中,学生可以通过诗句表面意思去找到相关景物:霜叶、残荷、橘子等。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有金黄的法国梧桐树叶。《秋天的雨》中有银杏叶、枫叶、田野、橘子、柿子、菊花、小松鼠、小青蛙等。《听听,秋的声音》中有蟋蟀、大雁、田野等。三年级小学生,很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圈出每一课所描写的事物,便是最简单的批注阅读。学生能分辨出动植物,再给找出的这些事物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原来在秋天,植物会发生变化,动物也会发生变化,它们都有不同的特点。找一找,更好地激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的兴趣,也为习作积累素材打好基础。

(二)吟秋

“一声梧叶一声秋”,古人常常把秋写进诗词,进行吟诵。吟秋不仅仅是吟诵出秋天的事物,更多的是抒发情感。在教学中,可用吟诵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诗意、融入诗境、感受诗情。吟诵能充分传递古诗文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用吟诵的方式来“读”书是可行的、可用的。诗歌教学的重点应是吟诵,要多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直至朗诵。难点是抓意象,品味语言,从而体会意境,而难点之突破,应在反复吟读、朗诵中解决,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悟情,调动学生生活的经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体验诗的情感,最终内化升华为自己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可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和《秋天的雨》是两篇很美的散文,可以配乐朗诵,从语速、语气、语调、轻音、重音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诵中,理解难懂的词语,感受课文语言的美丽。

(三)画秋

三年级的学生,对色彩正是敏感的阶段。本组安排的课文,带有非常浓郁的色彩,耐读耐品,在本单元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课文插图,或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配画。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想象力更有空间,也更能体会到语文的色彩。在本单元教学中,用图画来解释文字信息,能够将语文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使得课文内容更加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让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写秋

从读到写,是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从二年级写话过渡到三年级写完整作文,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先学习仿写。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这三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进行示范,比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仿写:“秋的声音,在每一个红红的苹果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找秋天的事物,去观察事物,再写出句子。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既可提供丰富的语言积累素材,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写作思维,可谓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组织随文仿写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完成好词好句的积累,又能让学生试着理解难懂的词语,从尝试运用到仿写,完成读写结合。

二、从课内到课外,拓展教学

(一)搜集和秋有关的诗句

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主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搜集和秋有关的诗句,完成从课内到课外的过渡,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增加了学生阅读古诗的量,对古典文化诗词也是一种很好的传承。

(二)阅读与秋和观察有关的文章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后的阅读链接,安排了汪曾祺的《自报家门》片段。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上学时经过的一条街的所见,因为观察生活仔细,所以作者写得细致。《秋天的雨》课后的阅读链接安排了德国乌纳·雅各布的《太阳时钟》,写出秋分过后的植物、动物的变化。这既是对秋天事物的描写,也是作者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各种事物进行的描写。我们要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阅读和秋相关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更加熟悉秋天的特点;阅读有关的文章,学习别人的观察角度,并进行交流、吸收。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秋天相关的事物,并进行更细致地观察,也可指导学生持续观察事物的变化,每日一记,作为写日记的素材。当然,除了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和现象,进行素材的积累。

(三)积累和秋有关的词语

本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词语积累。但是只有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增加课外的阅读,才能更多地积累词语。三年级的学生,正是积累和运用的阶段。积累和运用又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过一些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句段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完成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练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天积累一到两个词语,一个学期,也能有很大的收获。积累和秋有关的词语,只是一个起点,可以拓展到春、夏、冬等,可以从每一课的课内四字词语入手,再到课外,从点到面,积少成多,丰富学生的词汇。

(四)发现身边和秋有关的事物

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可以从身边人或物进行观察,比如教室、同学,再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遍学校,去认识学校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只有看过、闻过、触摸过,才能有更好的发现,才能发现那些细小的变化。学会发现和秋有关的事物,再学着发现人、事、景等更多的事物,每天进行分享,这样就能深深地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兴趣。

总之,秋天,就像是美丽的童话。本单元课文的安排,从古诗,到现代散文,再到现代诗,让学生感受到从古到今,秋在語言文字里的魅力。语文就是开在课堂上的一朵花,如何让学生看到它的美丽,闻到它的花香,是我们语文老师探索的目标、前行的动力。每一组课文的安排,都是一个起点,以此为契机,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转换,将会带给学生更多美的感受。

猜你喜欢
课外词语事物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词语积累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