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向阳

2021-10-02 18:59刘本楚
时代报告 2021年8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红色

崇山峻岭,群峰连绵,林木葱茏,绿浪翻卷。一条涓涓清亮的小溪,呈九曲回肠之势,从门前蜿蜒而去。流成渠水长浪,激起沅江涛澜,奔入洞庭大潮。绿浪与小溪和鸣,云烟与水雾缠绵,田垅稻浪金黄,山地秋露滴翠。这就是湖南省通道县县溪镇杆子溪村。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这个小村,来到了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之中。溪流两岸青青翠竹与绿树掩映下的农舍,既有木屋瓦檐,也有砖墙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条水泥公路迂回前行……

月光初露,繁星闪烁。笔者坐在草堂的客厅里,坐在挥手致意的毛主席塑像前,在党旗、国旗、军旗以及《湖南文学》《中国艺术报》创作基地匾牌光彩的辉映下,悉心聆听着杨少波主席真情倾述其编著《通道转兵》及电影创作上映的艰难历程。

初衷萌动少年心

在奔涌激荡的渠水河畔,在铺锦叠彩、烟岚滴翠的罗蒙山下,坐落着一座两百多年的恭城书院,其原名“罗蒙书院”,位于通道县县溪镇。恭城书院始建于宋崇宗四年(1107年),毁于明代火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知县殷道正重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改名为恭城书院,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侗族古书院,现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史称“南楚极地,北越襟喉”,是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也是原通道县县城旧址。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铺设的“湘西口袋”,在生死存亡关头,于通道老县城召开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改变了原定北上湘西与贺龙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史称“通道转兵”。这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转折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

13日,中央红军兵分两路西进,一路由县溪镇深度村、杆子溪村杜鹃草堂进入靖县新厂、平茶,向贵州进军;一路由播阳镇进入贵州向黎平挺进。这个行军路线的神奇转变,把追击的几十万敌军通通抛在湖南的西南地区,使敌人在湘西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破灭。

然而,这段挽救红军命运的重大历史一度未在党的正史上体现。

距1934年红军“通道会议”后39年的那个春日里,一位天真烂漫的8岁少年,从通道县县溪镇杆子溪村出发,沿溪岸崎岖蜿蜒的山道,徒步走进了“通道会议”的旧址——恭城书院,走进了他的学海生涯。他就是抗美援朝战士之子、今天湖南省怀化市文联主席杨少波。

少年杨少波机智伶俐。在接受启蒙教育的学习阶段时,就显露了他出众的天赋。一天作文课堂上,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要把“石上、溪流、转弯”连成一句话。全班同学没有一个敢上讲台答题。杨少波眨了眨眼,立刻举手走上了讲台,他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不慌不忙,工整地写出了一句话:“溪流石上流,溪流转弯石不转。”老师一看,格外惊喜。

就在这节作文课堂上,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呀,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多好啊!这是一座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神圣书院。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听镇上的老人说,红军来过这里,毛主席在这里开过会……”

“红军来过这里,毛主席在这里开过会。”杨少波双眼闪动着泪光,心灵的深处一次又一次重复着这句话语。从此,一颗不灭的红色火种播进了杨少波年少的心田。红军为什么来到这里?毛主席开的什么会?这些东西在杨少波的心里开始萌动。

吹尽狂沙始到金

杨少波怀着一颗久久燃烧的红色火种,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怀着对红军精神的敬仰,怀着理清红军“通道转兵”历史脉络的梦想,28岁的杨少波走上了通道团县委书记的岗位。可是,他始终没有找到“毛主席来过这里,红军的通道会议”的历史痕迹。即使找遍了各级宣传部、地方志、党史办和档案馆,也没有发现“通道转兵”的任何史料。

长夜难眠床头书,醒来又是艳阳天。杨少波将书本捧入怀中,把梦想烙进心灵,默默下定决心,决定重走长征路,力求真实还原这段尘封已久的红色历史,填补党史、军史和长征史的相关空白。

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工作的不断变动,更加有利于他对“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的追踪和探索。杨少波先后担任通道县县溪片区江口乡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委办主任,常务副县长。在漫长的工作岁月中,他常常夜宿办公室,挑灯熬夜,奋笔疾书。时常利用双休和节假日走村串寨,翻山越岭,单枪匹马,长途跋涉,四处访问寻觅“通道会议”与“通道转兵”的点点滴滴和历史碎片。

为了尽快地捕捉到“通道转兵”的历史脉络,他首先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去寻找和发现。在5年时间,分别前往上海、重庆、广州、桂林、长沙、北京、台湾等各大书店寻查,犹如大海捞针。之后又千方百计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索求到《红军长征史》一书,找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编著的《长征行》一书。两本史书对“通道会议”均有记载。记录着:“12月4日,军委第一纵队从塘坊出发,下午开始翻越老山界。这里靠近主峰猫儿山,山路陡险,悬崖峭壁,靠几根圆木架成的栈道通过……当地群众得知红军从老山界下来,纷纷感叹惊讶!”书中还记载:“通道会议”为黎平会议上改变战略方针的决定做了重要准备,为实现党的历史第一次伟大转折、确立毛泽东在中央的实际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相关史料和书籍都已说明“通道会议”的历史事实,但“通道转兵”似乎仍是个未解之谜。为此,编著《通道转兵》的梦想逐渐在杨少波青春的心里萌芽。但仅凭眼前和手中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仍需继续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踏破万水千山,勇往直前。

一个深秋的黎明,杨少波深情地站在床头,望着酣睡的女儿,告别了父母亲人,带着干粮和水壶,沿着门前杆子溪的涓涓细流,又一次踏上了红军长征的征途。这一回,他请了长假,再加上公休假,一定要从湘江血战旧址爬过老山界,直奔黎平,再赴遵义。

这是一次令杨少波历久难忘的独行,是追梦红色文化的艰辛之旅。当天黄昏,他终于爬上了海拔2100多米高的老山界。峰高岭峻,林木森茂,道路崎险,方向迷茫。偶有野兽动物跳跃,小鸟扑腾。崎岖蜿蜒的杂草小路纵横交错,在茂密的林海中往返穿行,寻觅红军的足迹,梦想能找到点滴红军的踪迹。随着天色昏暗下来,深秋山风的寒凉使杨少波的身子阵阵麻木颤抖。突然,一条黑白相间的花斑长蛇从眼前穿梭而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此情此景着实让杨少波心头大惊。在这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深山莽林中,杨少波又一次想起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生死的精神,他又一次鼓足勇氣,摸索前行。他边走,边想起当年陆定一的《老山界》文中,所描述的竹篾茅屋瑶民母女为红军煮粥和雷公岩悬崖下跌断马脚的情景。今天果然找到了雷公岩悬崖的壁立险境和瑶民母女当年栖身的断墙残痕。

天幕已完全黑下来了,林木树叶稀疏之间已筛下了点点月光,地上铺满松针茅草。在一颗枝叶茂密的松树之下,极度疲乏困倦的杨少波昏昏欲睡。

“白露沾野草,秋蝉鸣树栖。林深人不知,月光照寒衣。”在这深秋夜月的寒光沐浴中,杨少波微微颤栗着身子,进入了红色文化的梦境里。

在对长征红色文化进行研究与创作的漫长岁月里,杨少波先后实地考察访问了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点——江西瑞金、于都,广东仁化,广西兴安、全州、龙胜,湖南宜章、汝城、桂东、城步、绥宁、靖州,贵州黎平、镇远、锦屏、瓮安、遵义等20多个市县,走访了许多健在的老红军;认真地考察了红军经过通道的所有乡镇和145个行政村,并孜孜不倦地阅读和记录了相关历史数千万文献资料;在反复入省进京的“长征”路上奔波。杨少波研究“通道转兵”全部自费,为了节省开支,他常从通道坐绿皮火车到北京,舍不得买卧铺票,硬座一坐就是30个小时,常常坐得腰痛脚肿。可是,杨少波常把喜悦写在脸上,把痛苦埋在心中。他相继拜访了毛泽东的儿媳邵华部长、嫡孙毛新宇博士,及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博古、董必武、左权、粟裕、黄克诚、陈赓、张云逸等12位元帅、大将、将军和革命老前辈的子女。

在不断收集关于长征的文史资料中,杨少波通过刘伯承元帅长子刘太行得知,刘伯承元帅在1959年《八一》杂志第20期发表《回顾长征》一文。其中写道:“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县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与此同时,杨少波又专程拜访了中央党史专家、部队中将如杨立顺,等人。后来,在拜访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清林时,陈主任也曾亲口说:“历史表明,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没有通道会议就没有黎平会议乃至遵义会议。”

破读书山文海,跋涉万水千山。饱经风霜雪雨,历尽辛酸苦辣。终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凝聚着杨少波滴滴汗水和心血的《通道转兵》一书,由邵华、毛新宇和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清林分别作序,国家12位元帅、大将等开国元勋子女分别题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30万字的《通道转兵》,从此走进了中央、省、市长征红色文化历史博物馆,走进各级红色历史文化专家的手中,走进通道县各部门和乡镇领导以及各界人士的案头,更走进通道千家万户的百姓心中。那些曾经说过“杨少波身为县级领导,搞文化考察,游山玩水,不務正业,只是想为个人树碑立传……”等流言蜚语的,也为之动容,为之折服。

柳暗花明又一村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登科之后心花怒放的心情。可此时的杨少波,大著虽已问世,却依然坐立不安。他在心灵深处又暗暗埋下一颗火种,那就是一定要把《通道转兵》搬上银幕。

正值2009年雪花飘飞的春节前夕,杨少波怀揣着著作《通道转兵》和创作的电影剧本,顶着风雪严寒直奔省城长沙。三次赴长沙,终于见到了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谭仲池。谭主席曾任潇湘电影制片厂厂长、长沙市市长、省文联主席等职,是当代著名作家。在此之前,杨少波在通道县常委会上大胆地提出了这个决策,要求政府出资200万元拍摄《通道转兵》,用大银幕展现《通道转兵》的历史画卷。

常委会上争论不休,声浪起伏。有领导说,用来拍电影的钱不如修路架桥办实事。杨少波深情地对大家说:“电影艺术的魅力无限。曾经的《五朵金花》《庐山恋》《刘三姐》不都是成功的例子吗?这些影片的上映,顺利而永久地将云南大理、江西庐山、广西桂林等地域文化推向了世界,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大发展。拍摄《通道转兵》,不仅是打造一张宣传推广通道的名片,更是肯定通道人民对党史、军史做出的历史贡献。”

杨少波的意见最终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

谭仲池主席同样也肯定了杨少波的想法。“我们当年拍摄《秋收起义》影片,查阅史料时就曾了解到‘通道转兵这段历史。但因为当时这个会议是非正式的,所以在党史中未曾记载。这个题材很重要,拍摄这部电影是对中国军史的一个贡献。”

谭仲池还肯定地说:“当时的毛泽东主席被剥夺了领导权,处于政治低谷之中,一个失去领导地位的人,他的主张如何得到认可?我们党内坚持真理的力量如何体现?这都是拍摄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谭仲池为杨少波的勤奋真诚和执着追求所感动,欣然接受了杨少波对剧本再度修改和创作的请求,还主动热情地将国内著名红色题材电影导演周琦引见给杨少波相识。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就在当年中秋之际,杨少波五易其稿,又经谭仲池再度修改的《通道转兵》剧本终于完成。可杨少波并没有轻松快乐起来,他无心去观赏秋雁南飞的美景,更无心思酣饮高楼、对酒当歌。他背着沉甸甸的电影剧本,再度北上京城,送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

两个月之后,噩耗传来,剧本被“枪毙”了。

“文件下发到湖南省广电局,理由有两条:一是对这段历史的定位有疑虑,对‘通道转兵的说法有质疑;二是剧本在创作上还不够成熟。”这是导演周琦传来的消息。

周琦忧虑地问杨少波:“湖南是红色文化大省,拍摄红色题材电影从来都是一次性通过。杨县长,这个影片还做不做?”杨少波坚定地回答:“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杨少波与周琦二人商定,决心以滴水穿石之力,去敲开权威专家们的心灵大门。于是,他们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剧本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在通道、长沙、北京等地连续举办多场剧本创作研讨会。研讨会上,群贤皆至,专家云集,电影《通道转兵》赢得了广泛好评……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通道县政界又一次涌起了一股对《通道转兵》如何能拍成电影的热议浪潮。有的说:“《通道转兵》如能拍成电影,那就能赢来通道旅游的春天。”也有的说:“一个县级领导干部,不是党史专业,更不是行家里手,岂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舆论热浪中,杨少波被请进了县委书记办公室。

县委书记拍了拍杨少波的肩头说:“少波呀,你对拍摄这部电影有多大把握呀?如果再这样执着下去,你将来就只有去当文联主席啦!”

杨少波深知书记的关怀之意,其实他自己心里也不无担心和忧虑,自己只是党史界一个无名小卒,要还原一段重大的历史,谈何容易。更何况剧本第一次上报失败,现在能否成功通过仍是一个问号。当时县委将要换届,作为多岗位锻炼、各项工作都在全市乃至全省獲得先进的杨少波,被领导和群众一致认为是“仕途上很有前途”的重要人选。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只有一句话:“感谢书记关心!”

自古忠孝难两全。杨少波父母年迈多病,他便在老家请了一个保姆照看。当时他爱人在200公里之外的怀化市工作,他便把跟在自己身边读初中的女儿送到学校寄宿。杨少波又一次带上《通道转兵》一书,毅然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他登门拜访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杨胜群和党史办专家们。通过面对面地真诚交流,逐步消除了专家们的疑虑和担忧,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2010年6月,《通道转兵》剧本二度申报审查终于顺利通过。影片拍摄的千斤重任自然落到了杨少波的肩头。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局、怀化市人民政府、通道县政府和通道县企业及党政机关共同投资800万元,于当年12月26日,《通道转兵》在通道老县城县溪镇恭城书院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

影片的实景拍摄长达两个月。在此期间,杨少波几乎是昼夜不眠,白天忙于常务县长的政务工作,晚上承担着影片拍摄的总调度和总协调的服务职能。周琦深有感触地说:“拍摄在冰天雪地的山区里完成,是非常困难的。但这是一次最愉快的拍摄,因为有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2011年7月,《通道转兵》作为献礼建党90周年的电影,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首映式。在台上,主持人邀请剧本主创人杨少波谈创作感想。杨少波双手接过全功能式话筒,饱含深情地讲了三句话:一是感恩,感恩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勇的红军以及牺牲在长征路上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智慧和鲜血换来新中国的成立,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二是责任,“发展经济、致富百姓”是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我想拍摄电影《通道转兵》,就是让历史告诉未来,用文化助推旅游,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三是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地深沉”。湘西通道侗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是一块红色沃土,我应当努力回报故乡,为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新侗乡贡献力量。大会堂里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让杨少波激动地热泪涌流。

据杨少波回忆:“电影公映后,通道的一位老县委书记找到他,十分赞赏地说:‘少波啊,你做了一件历届县委、政府想做而做不成的大事,是最大的惠民工程啊!”随着《通道转兵》红色文化的广泛影响,通道县的社会经济、文化也完成了一次历史性大发展、大转折。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杨少波饱尝艰辛,跨越了《通道转兵》的冰川雪山,迎来了红日满天的红色文化胜景。在《通道转兵》公映后,“通道转兵”红色文化的热浪在大江南北奔涌。2013年,广铁集团开通了长沙至通道的旅游专列。在巨大的引力感召下,3500平方米的通道转兵纪念馆于2014年在通道落成。一个四月红色旅游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屹立在通道罗蒙山下。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到通道旅游的人数已突破三千万。

痴心不改红色情

作为文友,我直言不讳地问杨少波主席:“是什么力量让你几十年如一日痴迷‘通道转兵?”杨少波略加思索,回答道:“是信仰的力量,因为‘通道转兵意义重大,承载的时代价值博大而精深。‘通道转兵不仅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命运,避免了北上湘西遭致全军覆没的危险,也让处于政治低谷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重新走向革命的前台,为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通道转兵中也逐步形成。”

他又接着说:“研究以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为重点的历史,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心灵涤荡的过程。我被红军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的长征精神深深地感动,更为在红军长征精神照耀下的革命老区湘西大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备感骄傲与欣慰。”

杨少波虽出生寒门,身居泥土,但心凌云霄,志向高远。2011年6月,杨少波调任怀化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他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追求上,依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继创作了通道红色文化的三部曲:《湘西古城县溪》《通道转兵》《侗乡飞歌》,还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如《一曲凯歌天下扬》《志愿者之歌》《武陵山歌》《桔乡恋歌》《云梦花瑶》等歌曲,先后唱遍全国,唱响京城,并分别荣获省级和国家级大奖。其中,《美丽乡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时在天安门广场奏响,并成为建党100周年“百人百曲”优秀歌曲。杨少波不愧为一位有情怀的文化人,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文艺家。为此,杨少波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文联系统优秀个人”荣誉称号,怀化市文联也年年被省文联评为全省文联工作先进单位。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追梦长征,信念永恒。杨少波依然马不停蹄,又迎来了传承红色文化的新战机。此时,杨少波的汗水心血如同杆子溪的清波细浪,涓涓流淌,注入渠水,奔向大海。尽管历程藏满了曲流暗礁,但那只是激起他生命的浪花,他向往大海的山溪细流,永不停息。面对南来北往的嘉宾游客,杨少波主动挑起了“通道转兵”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的重任。这其中当然有不少各级各部门和部队领导团队,点名要见杨少波。杨少波的大名自然扬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当年,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来到通道,决意要考察恭城书院,但当时没有讲解员。杨少波一马当先,主动为省委领导传播恭城书院的历史脉络和‘通道转兵的红色文化。领导拍着杨少波的肩头说:“小杨,‘通道转兵要好好研究。”

2004年10月,毛新宇应邀出席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庆典时,杨少波全程陪同。在恭城书院听取了对“通道转兵”的讲解后,毛新宇当场奋笔疾书“历史的转折”五个大字。中共中央原组织部长张全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二炮兵政委张海阳上将,台湾政治大学张骏逸教授和刘少君博士等,都先后来到恭城书院。为其讲解恭城书院和“通道转兵”的历史片段,当然都是由杨少波担任精彩解说。为了更加广泛传播“通道转兵”红色文化,杨少波走进机关、学校,走进部队军营,走进铁路、基层、乡村与企业单位,用红军的长征精神和红色文化滋养、鼓舞侗乡人民的心灵和斗志。

政坛半生一身清,

厚恩未报故园情。

仕途不思青云志,

愿作长征追梦人。

杨少波愿将七尺血肉之躯,伴随红色文化的灵魂,扎根故园,让侗乡人民沐浴红色文化的光辉,世代相传,千秋永盛。于是,他倾尽心力,掏空家底,利用周末、节假日,携手复退军人、残疾人和困难户,拓荒泥土,植树绿化,在故园杆子溪创建了长征文化园杜鹃草堂。多年来,他修复了红军长征小道、红军战壕、无名烈士墓,兴建了红军西进纪念碑,恢复红军标语等红色主题内容。通道已成为弘扬长征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军长征、“通道转兵”的历史画面在这里鲜活再现。让历史告诉未来,用文化滋润心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色血脉之子杨少波再度高举红色文化的火炬,把心血融进故土,让火光燃烧梦想。他将继续沿着“通道转兵”的崎岖山道,穿越万水千山,让“通道转兵”红色血脉的根系扎根湖湘大地,通向远方。

(此文曾引用相关史料和杨少波原著。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刘本楚(苗族),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湖南日报》《人民日报》(副刊)《散文选刊》《北京文学》《中国报告文学》《武陵文化》《三峡文学》《雪峰文化》等报刊。有作品入选现代汉语言工具书《中华名言词典》和《中华名人格言》。散文《再回小村》获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聆听小村的声音》获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出版散文集《心歌清唱》。

责任编辑/卢旭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红色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智珠二则
智珠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十送红军
追忆红色浪漫
二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