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是怎么来的

2021-10-02 02:26刘文静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1年9期
关键词:结冰冰块融化

刘文静

一、活动背景

在一次晨間锻炼活动中,孩子们偶然发现了“冰”,由此引发对冰的思考和探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助推孩子们对科学原理的了解和探究,我设计了《冰与水》的系列活动,整个活动积极、愉悦,我走在孩子们的中间,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发现,或者解答他们的疑惑,或者和他们共同寻找答案,成为他们探究活动中的一员。

二、活动描述

实录一:晨间锻炼时间里,孩子们正准备摆放晨间器械。在去搬轮胎时,孩子们发现,在轮胎的“雨衣”上发现了一摊水,他们纷纷说:“肯定是因为这两天下雨了,所以才有积水的。”出于好奇,他们用手指戳了戳,却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咦?怎么是硬硬的?”“肯定是水结成冰了!”有个孩子兴奋地喊了出来。“老师,老师,你快来看看,这是不是冰呀?”我过去一看,从“雨衣”中拿出了一块冰,也从其他的轮胎“雨衣”中拿出了几块冰。孩子们看到冰后,纷纷上前,抢着冰块摸一摸,碰一碰。“怎么会有冰呢?”“在阴凉的地方是不是冰会融化得慢一点呢?”“冰是什么味道的呢?”“为什么手触碰的地方,冰会变薄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水与冰》的讨论。

实录二:我们的实验开始了,放学前,孩子们在班上找到装水的容器,将它注水后放在户外,等待第二天的到来。第二天一早,小朋友们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一看容器内水的变化,看到老师的第一句话都是“老师,为什么水没有结冰呢?”“水,为什么没有结冰呢?”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讨论了起来。“是不是因为昨天不冷,所以才没结冰的?”有一个孩子突然回答道。“老师,昨天的温度是多少呀?”一个问道。“那今天的呢?”“昨天夜间最低温度是2℃,今天夜里最低温度0℃。”“那明天呢?”“明天夜里最低温度是-2℃。”第三天早上,孩子们发现容器当中有一点冰碴;第四天孩子们终于在容器当中发现了薄冰。因此我们发现了,冰的形成是跟温度有关系的。原来水在0℃以下才会有冰的出现。

实录三:“老师,怎么样可以让冰以最快的速度融化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下一个实验。我请孩子们在家里制作一个冰块,并将冰块带来幼儿园进行“冰融化了”的实验。

“怎么在家里制作冰块呢?”“放在冰箱里就有冰块了。”很多孩子都这样回答道。“那么,放在冰箱的上层还是下层呢?”“下层,因为家里买冰激凌都是放在下面的,这样冰激凌不会融化。”“放在下面,因为妈妈把牛奶放在上面,牛奶就没有结冰。”第二天,每个孩子都带了一块冰过来。“如何去探究冰的融化速度呢?小朋友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放在太阳下面晒一晒,应该会化得快。”“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放在热水里面泡一泡。”“我觉得我们不要碰他,也可以的哦。”我们将孩子按组进行了实验,有的幼儿选择在太阳底下晒,有的选择放在冷水里面泡,有的选择放在热水里面泡,还有的幼儿放在了空调底下吹。最后实验发现,冰融化最快的方式原来是放在热水里。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解释道:“因为温度越高,冰块融化得越快。”

三、活动分析

这次活动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我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了恰当、巧妙的指导、科学正确的教育决策和恰当及时的教育措施。在活动当中,教师针对幼儿的表现、幼儿的想法去展开不同的活动内容,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探究活动,促进了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当中,孩子们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一些基础的水与冰的知识,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求知欲望去进行询问与探索其他关于水与冰的知识,并能积极地与同伴去发现、去研究,能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动脑,分享实验的结果。

四、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科学领域目标的价值取向已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和和谐相处的能力、《冰融化了》这一类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探究活动,正是幼儿通过操作,用自己的“看、听、想、做”来探究解决问题策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课题。在多次科学实验活动中,我发现本次活动所使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具体分析能力,以及对科学探究活动兴趣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幼儿喜欢动手实验,做自己的主人、做班级的主人,来满足成功的情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从中不仅学会了学习,丰富了生活经验,更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了基础。

猜你喜欢
结冰冰块融化
通体结冰的球
细绳“钓”冰块
冬天,玻璃窗上为什么会结冰花?
鱼缸结冰
一起融化
当热水遇到冰块
冰如何开始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