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飞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与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儿童,3-6岁是他们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在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避免枯燥、单一的谈话形式,让心理健康活动“丰满”起来?如何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儿心理教育?成为我们幼儿教育者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本文重点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组织的一次心理健康活动《当你害怕时》,谈一谈心理健康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与策略,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入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
一、从实际需求出发,传递正能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在幼儿阶段,情绪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正如一句俗话所说:“小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孩子们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什么心情全都写在脸上。从《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里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园阶段,幼儿良好的情绪养成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选择或者设计心理健康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表现和需求出发,贴近孩子。以情绪为例:情绪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一个人的情绪有很多种,高兴、生气、悲伤、嫉妒、害怕……
一次活动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情绪”问题,针对孩子中普遍存在的“害怕”情绪,我花费心思,认真思考,精心设计,针对“害怕”这一情绪进行挖掘和分析,最后,《当我害怕时》活动成型。这节活动我要让孩子明白的是:不管是大人、小孩、动物,他们都会有害怕的时候,“害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出让自己害怕的事情,重点引导幼儿寻找解决和克服“害怕”的方法。如:弄清真相、寻求帮助、鼓励自己、转移注意等方法。从而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害怕,排解不开心的情绪,感受在分享交流、互相关心中带来的快乐。同时,在无形中培养孩子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美好事物时,能够积极勇敢地面对。通过活动,无形中将“勇敢”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
二、运用多种途径,使活动更丰满
(一)调动各种感官,形式丰富多样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对幼儿来说,成人习以为常的周围环境对他们却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他们会用那些与生俱来的探索工具(眼睛、鼻子、耳朵、嘴、手)不断地看、听、摸,去感受、去体验所接触的人、事、物,这就是幼儿了解、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一节活动,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那么这节活动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反之,一定是单调无趣的。
在《当我害怕时》这节活动中,我借助了绘本、调查表,调动听、说、看、写等各种手段,让孩子去说说自己的害怕,了解小兔子的害怕,再想想大人会不会害怕呢?果不其然,在多数孩子的心中,大人是不会害怕的。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就让孩子现场去调查一下各位老师。每一个孩子拿着手中的调查表出发了。在调查的过程中,孩子克服与陌生老师交流的“害怕”情绪,勇敢地去调查、记录。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就是与主题紧紧相扣的环节。通过交流调查结果,孩子们发现:原来害怕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不管是小孩、小动物、还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向都很勇敢的大人。大家都会有害怕的时候,害怕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小兔子绘本的语言精准、形象、生动,让孩子学会表达。调查表的设计,让孩子们克服自己的害怕,调查别人的害怕,寻找到大人是否害怕的真相。有静有动,动静交替,让孩子们多方位、多途径地获得知识的搜集。这样就会凸显出活动的“丰满”多样。在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活动时,教师只要愿意多花心思,注意选择方式方法,使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就能轻松达到你所需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游戏体验,增添情感趣味
在心理健康活动的设计中,很多老师都觉得如何让孩子有效地进行情感的体验是一件难以操作的事情。这也是心理健康活动难组织、实施难的问题所在。然而,难并不代表不可能。我们的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方法,举一反三。正确地运用游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害怕时》的最后情感体验的环节,一开始我也没有想出很好的游戏和方法。无意中的一次电视节目,让我茅塞顿开。我在一档电视娱乐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游戏:主持人请嘉宾摸一只盖着黑布的箱子,箱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嘉宾完全不知道。在这种不知道的害怕心理中,嘉宾们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最后拿出来的竟然只是一只毛茸茸的可爱的小鸭子。游戏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不禁让人哈哈大笑。
触类旁通,这种游戏拿到我的这节活动中来,是否合适呢?能否达到我的教学目的呢?于是我做了一个创新的尝试:在和孩子们一起总结了克服“害怕”的四种方法之后,我拿出来一个黑色的箱子,箱子上面粘了一些看起来让人害怕的蜘蛛和手印,再配上一段“恐怖”的音乐,顿时害怕的气氛便油然而生。一些胆小的孩子不敢用手去触摸箱子里面的东西。于是,我鼓励孩子使用我们刚才总结的四种克服“害怕”的方法。孩子们开始鼓励自己,后来又寻找同伴帮助,最后借用手电筒才弄清楚真相。当拿出一条毛茸茸的围巾的时候,大家哈哈笑作一团。“其实很多事情原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害怕!”所有的孩子顿时都变得勇敢起来,都跃跃欲试,想去摸一摸这个“恐怖箱”。这个“恐怖箱”的游戏,既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了一回克服“害怕”心理的过程,又鼓励孩子变得勇敢起来,同时也增加了这堂心理活动的趣味性。让孩子们在哈哈大笑中获得正能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课后及时反思,客观分析对待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每一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组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去分析、反思,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不断地去完善、改进,让教学更加有效。
因为孩子的年龄小,我在设计《当我害怕时》调查表的时候,需要向孩子调查两个问题:1.你害怕过吗?2.你害怕什么?但是,用什么样的图表示孩子调查的两个问题成为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既不能画得太复杂,又必须让孩子明白意思。经过一番考虑我决定画一个害怕发抖的小人,表示“你害怕过吗?”画一个问号,表示“你害怕什么?”但在認识调查表的时候,孩子们能够猜出第一个图所代表的意思,却猜不出问号所代表的是什么意思。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从引导的角度来说,这样一个简单的问号,可能代表的问题太多,指向不够明确。如果能够在旁边画一个害怕的小人,然后在小人头上画三个问号,可能更能够明确地表达“害怕什么”的意思。把教学活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反思,这样就可以在下次的教学活动中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了。
三、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渗透心理教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是一节或者数节的活动,更应该如绵绵细雨般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表现往往是他心理活动最自然地流露,同伴之间的交往、师幼的互动都是我们教育者进行心理教育的契机。当孩子们因为抢玩具发生矛盾时;当孩子胆小不敢跨越障碍时;当孩子练习跳绳遇到困难时;当孩子因为朋友离开伤心难过时;当孩子比赛输了时……作为教育者,我们这时候应该蹲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天,倾听他的想法,了解他内心的活动,告诉他:我和你一样也觉得很难过,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让孩子忘掉不愉快,战胜不愉快,用心、用情、用爱去温暖孩子内心的小花园。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中,要注意掌握最佳节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去倾听孩子、关注孩子,让更丰富多彩、丰满有效的活动走进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好地发展,为孩子将来的成才打下坚固的基础。只要用心设计,用情投入,用爱温暖,就能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园地绽放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