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拱之魏书题《申报》创刊号
沈锦垣(1845—1900),字拱之,号问潮馆主人,江苏元和人;霜厂沈惟楚之大父,稚铁沈子厚之高祖父。茂才功名,工书刻,篆隶有声于同光间,后投身于新闻出版业,供职于上海申报馆申昌书画室,以及点石斋印书局。
海派文化的起端,在于上海开埠、华洋互通、商贸孕育等都市要素的初聚之际,沪上成了国学传统与西学东渐交织交融,近代科学启蒙、艺术滋润和文化光大的重镇。《几何原本》为我国引进第一部数学经典、科普教育的翻译读物,而新闻出版,则成为当时传播、推进和拓展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海上申报馆及点石斋,更是得海派文化与新闻出版领域的风气之先。
徐中玉先生在《新上海人》一文中说:“海派文化及其风格在古今中外各种流派的兼容并蓄中发扬光大,早期申城中外合作经营和报业文化出版等组合形式,也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蓬勃发展。”历史经常会产生巧合:“清同光年间,英国商人美查来到上海,主办《申报》《点石斋画报》以及多种丛书报刊图籍,编发经史子集和各类辞书参考读物,形成早年中西合璧的上海报业文化。当时,年将弱冠的沈拱之由苏州抵沪,参与点石斋书局的创建工作,并在申报馆担任编辑。这位早期报业文化创办的参与者,恰恰就是本书作者沈宽的高祖父(见《新克勒·序言》,文汇出版社2011年版)。”
值此点石斋开馆145周年、《申报》开印150周年到来之际,仅以一孔之见,将所见问潮馆主人的墨痕拾遗为依据,管窥蠡测,稍事回顾和整理;且以一得之愚,抛砖引玉。这里介绍一下老人家的书刻遗迹及其《问潮馆印存》,聊博各家、各位、各相关爱好者,一粲云尔。
1862年(同治初年),应届弱冠之年(18岁),由苏抵沪,以书刻为生;1867年(同治六年),参加举人考试,年方23岁;1872年(同治十一年)4月30日,为《申报》创刊号题写报名,时龄28岁;1876年,首版《古欢堂小题集选》于上海印书局选印出版,时为32岁。
1880年(光绪六年),《篆文四书》于点石斋出版,年在36岁;同年8月22日,《申报》上刊有“石印条幅楹联出售”专题告示,称:“元和沈拱之,茂才锦垣,素工小篆,名重一时,特以小篆书‘圣主得贤臣颂作为条幅四纸,就点石斋印行,每堂价二角五分;绫裱者,每堂另加四角五分,以上均在申报馆申昌书画室出售。”
1884年(光绪十年)5月8日,为《点石斋画报》创刊题写扉页时,年近40岁;次年,即1885年2月,第31号《点石斋画报》扉页(正反面),由美查(1841—1908)题跋、拱之书端(即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殊排序)。
沈拱之篆书题《点石斋画报》创刊号
1889年,年近50岁的美查,“将申报馆在内的各企业(含申昌书局、集成书局、点石斋书局等),改组为美查(兄弟)股份有限公司。美查兄弟售出股份(获白银30万两)后,回英国养老(详见二黄主编《申报》,科技文献社2013年版)。”而后(经“整、拆、转、合”等),点石斋“寻以不善会计(成本核算),尽丧其资(见沈惟楚《沈拱之所藏扇册·跋》)”。
1898年9月,《点石斋画报》不得不停刊。这一剧变,正处于国内最早的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作混合制企业的转型更替及其新闻出版、报业文化综合性集团等多样化经营组合的人文生态和运行模式之旋涡震荡中,内外交织、华洋交互、纵横交错的文创、艺创、传媒横平竖直,乃至其跌宕起伏、兴衰成败、酸甜苦辣等,均得以亲历饱尝。一年后,即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岁在庚子,疲惫不堪的问潮馆主人终于身心不支,年享55岁。
《点石斋画报》(1884—1898),作为早期中西合璧海派报业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其在新闻通讯、文化传播以及图籍出版、艺术交流等传媒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历时十五年(共528期)的《点石斋画报》,在形式与内容上,均代表当时我国新闻出版界的最高水平。也成为我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上,创办时期最早、艺术水准最高、画面内容最丰、发行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石印时事性画报。
《辞海》称:《点石斋画报》,“1884年(清光绪十年)5月8日在上海创刊。旬刊,随《申报》附送,每期图八幅。吴友如主编。因由申报馆所设点石斋书局出版,故名。以社会新闻画和战事新闻画为主(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近代学者裴丹青(华师大历史学博士、浙师大人文学院讲师)于《点石斋画报主笔考》一文中提出:吴友如主笔《点石斋画报》之说,仅仅“系就绘画层面而言,更多指其‘主绘功能”。吴友如“仅为《点石斋画报》主要画师,而非主笔”。 而“《点石斋画报》有画师和主笔之别”,主笔主要负责采编、统稿与图文撰写工作。裴《考》又曰:将沈锦垣(拱之)作为“《点石斋画报》主笔的推断,与《点石斋画报》《申报》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节节吻合,足成定论”(见《图书情报论坛》,总第114期)。
沈拱之篆书《韩诗外传》
沈拱之篆刻印存
郑逸梅先生曾题《问潮馆主印存小言》,曰:“夫游于艺者,书人少于画人,印人更少于书人。可知刻剜雕镌、施朱布白之为技之难能可贵也。沈子厚淬砺于铁笔者有年矣,其所治印,循规审度,炳焉可观。既而获觏其大父霜厂老人之印拓,则尤精粹入古,有殊于时辈。一昨,子厚又出示其高祖问潮馆主人之《印存》一巨册,上窥秦汉、下法丁邓,别具渊雅冲夷之范式。可知霜厂老人溯追于问潮,而子厚又复继武于老人。盖芝草有根,醴泉有源,其芬韵之敷蕃,典型之不替,固非出诸偶然也。左氏有云:五世其昌。其殆沈氏薪传之谓欤(见《郑逸梅文稿》,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
先祖惟楚公序题《问潮馆主印存》(以下简称《印存》),曰:“先大父拱之公,讳锦垣,号问潮馆主人,精篆刻。去世時,余年仅三龄。遗作二册,旧藏先叔康民先生处。余幼年学刻,无所师承。先叔乃以《印存》归余珍藏,至今已六十余年矣。长孙宽近习篆刻,因以大父《印存》,重行装订,合为一册,俾资观摩。略记数言,以识吾家于金石一道,五世以来,断而复续,终于弗替云。”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