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造物”到“成事”

2021-10-01 11:30潘龙逸
参花(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成事造物转变

摘要:在“设计”这个词语出现之前,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的法则而生存,有意识地进行了对简单工具的创造,形成了最早的有意识“造物”,在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人类逐渐走向寻找精神需求的道路。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日趋增强,人们开始主观地革新自然,打开人为世界的大门。接着,“设计”这个词就诞生了。“设计”一开始并不是称之为“设计”,它的产生以及发展就像是人类进化一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和演变,在不一样的范畴中有着各种差异性。设计也是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一切设计的产生最初的原因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生产条件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此时产生了“造物”阶段的单纯设计,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此时现代设计的核心逐渐由设计“物”向设计“事”的转变。

关键词:设计 “造物” “成事” 转变

从字面上来理解设计“物”,顾名思义就是“造物”,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文化。设计是创造的行为,是建立一个更合理的生存(使用)模式。设计“物”是对某个物体进行有目的的改造和再创造,但是如果设计被局限于对一个客观物体的设计的话,就被这个客观对象固有的状态和客观概念束缚了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设计应该被视为一种方法论,应该被提升到“造物”的视角来理解。对“事”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谋事”这个词,“物”的形状被限定,外部因素“物体”的约束的总和。“事”就是这样一个起着联系作用的系统,而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对象物体。现代设计应该朝着更高的层次和意义上去拓展,而不只是对客观“物”的设计,应该包含更多对“事”这一方面的探究。

不论是何种设计,造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成事。就拿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来说,它在傳统造物中的体现是多维度的,往往内容重于形式,多为伦理意识的再现。通过器物来呈现意象合一的时空观,赋予“物”神秘色彩来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在现代设计中,传统造物文化体现出了更多的包容性、开放性和自我更新的思考和特征,传统造物的神秘色彩也逐渐消减,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和自然的关注。因此,设计者需要多考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某物之中。设计必须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入更多高层次、深入的设计,将用户作为设计中心,即以人为本,设计的核心体验和使用过程能决定体验者是否对产品会有长期依赖性,体验感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造物”只是单纯生产一件产品,而“成事”是指设计出的体验或者产品对人、环境甚至社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一、探索对设计“物”的理解

哲学上对物的解释为,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好比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由此可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要点如下:(1)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2)物质是哲学范畴客观现实的迹象,客观现实是物质的唯一特性;(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列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分析,给物质下了完整而标准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就“造物”来说,设计者无法改变其中的“事”,只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进行合理创造。人设计并创造了“人造世界”,并在“人造世界”里体验每一“物”。例如,春秋末年的理论文献《考工记》里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理论,为后世造物制定了一个标准。其中天时地气,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就是指设计是有特定的时空性和地域性的,为特定的人所理解和使用。因此,在平面设计趋于雷同的大环境下,如何才能杜绝千篇一律,只能从设计师本人的地域环境中汲取灵感,设计作品保持各自的地域文化也成为平面设计师的责任。而各自的地域文化是历代祖先给后世创造的“人造世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大环境,设计师可以创造这“人造世界”里的每一“物”。

从表面上看,设计是在创造“物”,事实上,设计是在叙事、抒情、讲理,是在设计“事”。

二、设计中“物”到“事”的转变

就设计层面而言,设计其实是把物体赋予“人”所有的生命、意识与情感,设计是对这些不是感觉上存在的东西所进行的改造和再造。例如,在书籍设计中,书籍是以材料为根本,以印制技术为连接而实现的。无论内容和设计多么好的书,都要通过材料和印刷的辅助才能成为一本优秀的物化形态书籍。比如说,笔者要做一本高档的画册,笔者必然会选择最好的特种纸和高端的印刷工艺;如果要设计一本关于植物的书籍,封面可以选择纸张纹理粗糙,摸起来会有野生叶子根茎感的纸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人”的意识和感官,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的中心是“人”、是“事”,一切产品设计问题其实我们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进行拓展的。要以人为本,明确什么样的需求会产生一种设计的东西。方案在构思的过程中本来就充满着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自身的设计技术,来对特定的东西进行理性的创造。设计者必须打破从设计“物”到设计“事”道路上的种种限制,不是让成事路上的阻碍去牵制我们应该怎么做,而应该在为从“物”到“事”的转变上主动创造机会,适时做出变动,让设计事半功倍。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出版行业来说亦好亦坏,好就好在书籍与读者的互动形式不只是靠着纸媒去传达作者的思路和感受,更多新媒体的兴起开辟了“书面表达”的新道路;“坏”则体现在纸质书籍的未来存亡和发展问题,纸质书籍作为人类千百年来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瑰宝,在这一时代被突如其来的现代科技打得措手不及,虽然纸质书籍暂时还不会被完全替代,但是随着传媒时代的发展,电子书籍是大趋势,除了出版行业,平面设计行业亦是如此。因此,纸质书籍的未来生存趋势亦是未知的。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数字媒体都有一个共同的传播途径,也就是与观者的互动性,怎样才能在纸媒上做出有趣的互动性是值得出版行业设计者思考的事情。市场上也有很多出色的作品比如立体书的出现,打破了书籍二维平面的状态;朱赢椿老师的《虫子书》——一部来自虫子们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肥肉》一书同样也是来自朱赢椿老师,大胆地运用肥肉这个载体,直接把书本视作一整块肥肉的设计。这些作品都说明了现代设计单纯“造物”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和生存法则了,想抓住现代人挑剔的“胃口”,设计师就必须主观创造出一个“乌托邦”给观者,也就成了“谋事”。

笔者设计过一本“The book of mirror”——《镜之书》(见图1),同样是以朱赢椿老师负责编辑的《语录杜尚》作为基础原型,我们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让读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份宁静,在读书的时候抛弃生活中的消极与烦躁。镜子是一个很安静的东西,当我们回到自己的小世界时,希望得到远离世俗的宁静,当我们静静地看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走进了镜子的世界。

书的封面用了一整张亚克力镜子,并运用激光切割做出封面图案,最初的设计图是只在封面写上“WHO AM I?”这句话,带着这个疑问走进书里文字的所思所想,让迷茫的自己找到生活的方向和突破口。书里运用了很多对称页(见图2),运用镜面对称效果,读者只能通过镜子的反射才能看到正面的内文;封底可以看见“!”的符号(见图1),就是笔者似乎要告诉读者一些什么话,引人深思。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可互动的内页(见图3),字体都是可以随意移动的。

综上,笔者也是想通过对书籍的再设计去引导读者走进笔者所造的“事”里,从而达到笔者设计此书的目的。

三、结语

从“造物”到“成事”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核心趋势,人们不再是对客观物体单纯依赖,开始对造“事”和说“事”的问题进行思索。当今流行的无原则设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的生活和生存问题,我们如何脱离单一“物”的范畴,设计师对“事”的设计方面应该采取更严谨的态度。思考如何设计可以从情感出发,从人文思想出发,结合身边的种种“物”。

参考文献:

[1]闻人军.考工记译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雅克·德比奇.西方艺术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4]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装饰,2005(01):6-9.

(作者简介:潘龙逸,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出版传媒艺术设计)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成事造物转变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
以木造物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淘宝造物节引爆创造力的盛会 华晨宇献唱 天天兄弟PK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