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正维 李楠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提出乡村振兴建设应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礼仪、风俗和习惯。乡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德育,不仅能促进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帮助乡村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体系,还能提高乡村学校的德育水平。
一、乡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德育的价值
乡村教育若依据城市教育的模样来发展乡村教育,不仅忽视了乡村儿童所处的乡土环境,也让乡村学校成为一座与乡村社会缺少联系的“孤岛”。在关照乡村青少年生长环境及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德育,对培养乡村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山水、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1. 提升乡村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村是乡村青少年生活、学习和玩耍的主要环境,他们在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展认知和增长见识,对于乡土生活具有天然的熟悉感。将艰苦朴素、信任互助、敬畏自然等反映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生活下的处世之道和人生价值追求的乡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德育中,不仅充分关联了乡村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也能有效提高乡村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及增强其判断选择能力,促进青少年道德水平的发展,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增强乡村学生身份认同,培育乡村学生的家国情怀
有学者提出造成乡村学生不认同自己的乡村身份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不熟悉、不热爱、不认同自己生长的乡土社会和人文环境。若乡村教育是以城市教育为标准,传授的是以城市文化为代表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乡土知识的传授相对欠缺,乡村青少年在学校课堂上不学乡土文化,考试也不考乡土文化,他们虽然天天生活在乡村,却没有深入了解,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便无从谈起。因此,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德育课堂,不仅能使乡村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家乡,体会家乡的乡土文化,更能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认同自己的家乡并热爱家乡的山水、民俗及文化,进而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山水的家国情怀。
3. 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得乡村的人口结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变化,造成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的断层,乡土文化的传递也随着之出现断层。将传统的乡土伦理观念及生产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传统乡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德育,能为乡村培养一批“懂乡村,爱乡村,能建设乡村”的未来建设者,改善因人口外流造成的文化传递断层现象,进而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同时,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的高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方水土的文化水平,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不仅能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也能提高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使乡村学校在当地文化建设中起着“导航灯”的作用,有助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乡村建设。
二、乡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德育的途径
德育必须联系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满足受教育者的文化需求。乡村青少年所生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城市青少年相比有较大的差别,要满足乡村青少年的德育需求,则需在落实好现有统一标准的国家课程基础上,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符合乡村青少年发展需求的德育活动,促进乡村青少年个性化发展,让他们不仅具有现代精神,亦具有乡土情怀。
1. 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更是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点,也體现着学校的价值取向,对学生道德水平及思想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乡村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将特色鲜明且内涵丰富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追求等在农耕生活中所孕育出的乡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去,使校园充满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乡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生活中积淀下的生活智慧,但也充斥着因时代局限性而形成的糟粕文化。因此,将乡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还应有所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鉴别的加以对待,对落后的、保守的、不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部分乡土文化进行舍弃。
2. 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
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着丰富的课程价值,对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学校可采用增加课程的乡土性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将乡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去,在增强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及乡土社会的血脉联系的同时,让乡村青少年在熟悉的乡土情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及思想认识。
课程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在增加课程的乡土性时需要注意乡土文化与不同学科课程和教学内容相融合,注重挖掘乡土元素与学校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和广泛性,避免单一性,选取的内容应对乡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坚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原则,注意筛选和利用相应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让校本课程在乡村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体现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小学阶段,可开设主题鲜明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小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土文化。例如以农耕为主题,组织小学生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了解农耕生产。初高中阶段则可以结合相应的学科教学内容开发综合课程,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促进乡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可开设综合性的专题课程,让中学生了解本地的乡贤,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学习乡贤的精神品格。
3. 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好的师资队伍就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德育则必须首先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之中,加深乡村教师对乡村生活及乡土文化的了解,增进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提升乡村教师将地方性知识与经验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技能。对于没有乡村生活经历或不了解乡土文化的青年教师,可以采取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乡民或农耕文明博物馆的讲解员到学校进行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理解,积累乡村生活经验。除此之外,还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到本地社区居住并积极融入社区。而对于不认同乡土文化的老教师,则可以通过开设专题学习活动,探索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形成基于环境认知与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专业化教学技能,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与职业自信。
乡土文化是乡村学生生长的根基和沃土,乡村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只有借助于乡土文化的熏陶,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学生自身的乡土特质,培植乡土情怀,实现学生、学校及乡村等多方共赢的格局。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德育课程的路径探析”(DYWH2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