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晖
石老师的这节作文讲评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改”字上下功夫,指導到位,帮助学生掌握升格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找准病因,有的放矢
作文题目是“想写你的名字”,如何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以表现人物特点,如何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对自己的积极影响是写作重点。评阅过程中,石老师发现不少学生的文章选材陈旧、内容空洞、立意平平、情感寡淡,不能很好地切题,无法诠释“想写你的名字”的缘由,因此,她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深化主题,升华情感。这样的目标设定抓住了学生习作中的通病。只有病因找得准,才能有的放矢。此外,石老师选取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病文,树立起修改的靶子,不仅讲评,更关注修改,真正做到了切中要害。这是本节作文讲评课最突出的特点。
二、引入文论,授之以渔
指出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解决问题,尤其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重要。这节课上,石老师引入了一些写作理论,比如“文以载道”和“点铁成金”。前者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立意。学生由此明白,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有一定的深度,而文章中所承载的“道”,可以从教材知识中进行迁移。这样的思路巧妙且自然。后者是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中提到的写作之法,意在启发学生化用学过的文章中的“大道”“妙句”来为自己的文章增色,这对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以载道”解决写什么,从什么角度确定“文心”的问题;“点铁成金”则重点解决如何使文章增色的问题。八个字,简洁易记,对学生的写作构成了有力支撑。这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所在。
三、借助教材,学以致用
石老师在指导时,既没有泛泛而谈,也没有架空分析,而是从学生学过的文章中借鉴提炼,给学生铺路。从浅层次的词语、句子的运用,到深层次的思想(“道”)的表达和挖掘,石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提炼人物的精神内涵和特质,从而达到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目的。比如从陶渊明、杜甫的诗歌以及《〈孟子〉三章》中,学生体会到黄文秀正是践行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如长津湖战役“冰雕连”图片、南京大屠杀图片、各个岗位上的奋斗者图片等,也激发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四、总结方法,落实目标
本节课,学生先交流讨论病文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寻求提升文章质量的方法,接着以教师给出的升格文为抓手,再次深入分析。若到此为止,还是浅尝辄止。石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指导学生总结出方法——“先了解人物事迹,探寻人物行为的动机,观察事情发展过程中这个人表现出的一些精神品质,再择取自己认同的部分加以吸收”,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了课堂学习目标。
当然,石老师若能更加科学地把控时间,对“点铁成金”的讲解进一步细化,课堂效果或许会更好。
(点评人为江苏省徐州市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现为徐州市东苑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