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使用场景下话轮和话语的应用研究

2021-09-30 01:29吴昊隆
下一代 2021年5期

吴昊隆

摘  要:话论是人们赋予对话发言的一种客观定义,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频繁的一种工具,我们一直在使用它,但是对他的了解却不是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是这其中仍然有许多东西值得学者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因此本篇文章以话论中会出现的各种话语提依此为切入点,以现实为依照,探讨每个话语在话论中将起到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希望对对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话论;话论权;话论交替;实际场景的应用

一、常规的话轮转换

常规的话论转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主动获得话轮和被动获得话轮。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例1

乙:因为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实际操作,他们更多的是要求一种知识的储备,一种技术的手段。

甲:那这么说是文科生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手段。

乙:文科生更多的接触的是一种怎么说?文科生更多接触的是一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相较而言更多,而且都是一种像法律法规这种和或者是人际交往的一些手段……

上述这个例子中,甲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之后乙根据甲表明的观点,主动说出了自己针对乙观点的见解,在甲结束自己的话轮之后乙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发言存在一定误会,因此在甲结束话轮的时候再一次主动争取话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更详尽的解释。从这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参与话轮的人都是用陈述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将这些想法和见解分享出来,进行表达。而且都是在前一持有话轮权持有者在没有明确的指定谁是下一话轮权接棒人的前提下,主动争取话轮权并进行发言。这个例子是主动获得话轮中的陈述话语,他可以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一个话语形式,他能很好的表达出我们的所思所想并直观的传递给他人,虽然人会有情绪的起伏波动,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时候情绪都是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当中,在文字形式上也是同样的,如果长时间持续强烈的情绪波动,难免会给话轮参与人和旁人及文字的读者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疲劳,同样会引起厌烦情绪的产生。既然说到情绪的强烈起伏波动,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探讨一下在主动获得话轮中的另外一种形式即感叹话语。其举例如下:

例2

乙:就拿咱们现在每天都可以用到像Siri或者小艺这种的手机上自带的语音助手,跟他们就是一些说话的话,他们回答回复的都很机械,就让人感受不到任何的一种情感,更希望说是以后有朝一日可以说做到像《钢铁侠》里边贾维斯的那种人工助手,就是你和他的问答会一个非常自然感觉真的是一个人在同你一个说话的这样一种状态,这是我想实现的一个目标。

甲:但是你想实现这个的话,这个是AI的问题,这个是科技类的!

在这个话轮中我们可以看到乙是初始话轮权的持有者,在初始持有者结束自己发言的时候,甲对乙的发言持有强烈的反对意见,并在乙结束自己的发言时开始了自己的发言。因为对乙的发言有反对意见,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强烈的语气上扬,同时代表着话轮权接棒人因为之前的发言有一个强烈的情绪波动。感叹话语作为一种带有强烈感情的话语,它的存在不论是在口语上或者是文字上都能起到一个很好的点缀的作用。在口语上,一个强烈的情绪波动可以起到一个丰富对话色彩的作用,它不仅能够调动起来说话人的情绪,同時亦能调动起来话轮参与者的情绪波动,适当使用可以丰富话轮,不至于让参与者和旁观者感到无趣,能够持续的对话轮保持一个兴趣。文字上的感叹话语同样也是起到了一个丰富文章的作用,可以更好的渲染情感和气氛,让读者能够更好的在脑中还原出作者想要给读者呈现的一个画面。从例2我们可以看到,在甲结束自己的感叹话轮之后乙再次主动获得话轮,并用了一个反问的口气来反驳甲用感叹话语提出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乙的情绪同样受到甲的感染,有了一个明显的情绪变化。

以上是常规话轮转换中主动获得话轮的两种情况:陈述话语和感叹话语,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被动获得话轮的两种话语,提问话语和命令话语。

首先讨论提问话语,我们先看一下例3:

例3

乙:而理工科他们的话一般都是针对一件物品,比如像我本科期间认识的一些学机械专业的同学,他们研究的方向就是像智能车灯或者是智能路灯这种,更能实际的改变我们生活的一些东西,所以感觉他们可能会开出一些更高的薪资,他们的专业可能就业前景会更好。

甲:(看向丙)然后你觉得什么是最有人气的专业?

丙:我觉得医学医疗方面是一个特别现在占领优势的一个专业。

提问话语其含义就是:“说者为了了解真相而提出问题,且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为了得到答案而将话轮传递给对方。”提问话语可以指定话轮接手人,也可不指定话轮的接手人,比如在演讲和课堂等情况下,首位话轮权的持有者在使用话轮权后,可以将这个话轮权面向所有听者,让听者自己选择自己是否要接手话轮权,同样的在指定话轮权接手人时可以用显性的方式选择接手人,如在课堂上老师提问特定某一个人来接手话语权,对问题进行作答。与之相对的同样存在隐性的话轮权指定,当然并不仅限于提问话语当中,在其他情况中也同样可以适用,比如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在问完一个问题之后可以用手指向某人,或者用眼神等方式去选定下一话轮权的接手人。例如例3中的情况,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个人,但是甲一直没有提其他二人,都是在话轮结束或者开始的时候用眼神告知话轮权接手人接下来我选定你来接手话轮。

肢体语言和口语共用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交谈的效率同时避免啰嗦,让听者产生厌烦心理,能够让听者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做出更好的回应。

在被动获得话轮中还剩下一种命令话语,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下一个例子。

例4:

丙:不,我还有问题,(甲:你来你来)你说到导演什么的,我又想起了我小的时候特别想当一名就是主持人,我小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朗读课文,我觉得我特别有这方面的天赋,我觉得这个,我曾经也去学习过播音的专业,然后

甲:现在能展示一下吗。

乙:我也好奇。

甲:来吧展示一下。

丙:下次展示,今天……

在上述对话当中,丙的话轮的内容引起了甲和乙的兴趣,甲在接过话轮权后,在自己的话轮中表达了希望丙能够来一段现场即兴主持的愿望,并将话轮给到丙处,因此可以判定这个话轮中使用了命令话语。这个话语同提问话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的是从对方处获得一个真相或答案,而后者则更是希望对方能做出某种行为。

因此提问话语和命令话语二者都被归属到被动获得话轮的范围里去,二者同样都是首位话者在结束自己的发言之后将话轮权交予一个对象,而被交予话轮权的对象就是被动获得了话轮权。

至此常规话轮交替中的四种话语全部总结完毕,将其归纳起来发现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遵循着在前者结束之后后者接替话轮,是一种非常规则回合制进行的话轮交替,在首位话者没有结束的时候,听者是不会接过话轮进行发言,所以一般话轮交替的描点一般都会出现在句尾。

二、非常规的话轮转换

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会出现各种违反上述规则的话轮出现,如果一味的循规蹈矩那么对话轮的研究将不会有进展,所以接下来将会在日常交流的话轮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分别举例分析。

首先先看一下例子:

例5:

丙:對,我觉得我的汉语相对朝鲜语来说能够略胜一筹。所以我觉得在这种国家教育的…(甲:机制下)机制和背景下,我觉得我特别向往想当一名小学老师,就是教语文的这种小学老师,而且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不光是教书育人的,我觉得更是一种就是从我做起,然后从各方面都作为榜样,也还能严格的要求自己,也能要求孩子。然后我觉得从小就是有这样的一个梦想,也有这样的幻想,想当老师,但是我觉得梦想…(甲:有点困难是吗?哈哈)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

例6:

丙:我觉得然后是因为高中的时候也考虑到要走艺考的这条路,所以说也去经过了专业的学习,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这种以正常的形式来上学。然后我去学习主持人阶段里,我发现不光是要语音语调的这方面,就像我们所学的翻译专业一样,真的是要储备很多的知识才能做到这些。所以当时我就想自己要不要做一名朝汉的这种主持人,但是我觉得就是,我还是特别的在这种面前我特别的渺小,根本不适合,但是这种

甲:为什么觉得渺小?

丙:我觉得大家都太强大了,会的都太多了,

甲:啊,你是会觉得身边的有一些人比你优秀很多,所以和他们相比觉得自己很渺小。

丙:对。但是在那种氛围里又很积极向上,因为毕竟是一种那种特别开心的那种氛围,比如说练习一些什么晚会的稿件的时候,你就会也跟着文字一起。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例5的话轮,在丙的话轮中,甲先后两次插入,丙在发言时两次出现停顿,甲及时加以补充让丙的发言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例6中,丙在自己的发言还没结束的时候,甲注意到丙的发言有一些比较难懂的地方,因此在丙的话轮当中插入一段注解,在表达自己了解了丙的发言的同时,也做出了补充,方便旁人去理解丙的发言。

经过上文对两个话轮插入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他人说话的时候进行打断是一种比较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他人说话时做一些适当的回应,这既可以说话人了解到你有认真的在聆听他的发言,也可以让旁观的人更方便的去理解话轮权持有人的发言具体要表达一些什么意思。好的话轮插入,能够让说话人的发言可以更加完整,可以让说话人得到一个正向的反馈,让他可以知道自己的发言一直在被人关注,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尴尬的唱“独角戏”,可以对话轮的进行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例7:

甲:好的,我们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年2020年不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的就业趋势并不是特别的好,然后我们关于就业趋势这方面,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乙:就业趋势这种东西我个人感觉如果真的有能力的话,还是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受到影响,

甲:这样让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因为2020年疫情,就人与人之间是不能面对面交流的,而这时候我们新兴起了什么? 就是网络、线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进行线上,比如说我们买衣服都可以变成网络里边直播,买衣服看着直播看人家怎么试,然后上课都是都看着线上,都是在这样子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度过了(丙:对)2020年,就这一点你有什么看法?

例7中,甲在自己的话轮中首先使用提问话语,后乙主动获得话轮,进行作答,但甲发现乙的回答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因此中断了乙的话轮,将话轮权再次争夺回自己处并再次对问题进行补充,引导其他的话题参与者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去进行思考。

话轮争夺和话轮插入相较而言会显得更不礼貌,因为话轮插入虽然是进入到他人的话轮当中,但是并没有将他人的话轮中断,把话轮权取回,而话轮争夺则是将他人的发言直接中断,抢夺话轮权,这样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将之前话轮权持有人的思路打断,严重的可能会让一个对话进行不完整。但是并不代表话轮争夺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虽然它有上述提到的那么多缺点,但是如果一个话题进行的方向存在问题,或者存在诸多不妥的地方,此时进行话轮争夺可以把对话重新引导回正确的方向上面,对整体而言是一个好的处理方式。但千万注意的是,话轮争夺要慎重使用,不然极容易引发上文中提到消极状况。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话轮插入,还是话轮争夺都存在着不礼貌的问题,但是在日常对话中又是必不可少。虽然这个部分仅仅讨论了日常对话交流中出现的这两种情况,但是并未讨论在文章中出现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文章中不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而会出现本部分说的两种情况,但是文章是作者在不断深思熟虑后才下笔并经过多此修改后才会送到读者面前,因此在文章中出现这两种情况更多的是为了尽力还原对话当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让读者感受到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对话,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三、结论

本文一共论述了常规话轮交替的四种话语和非常规滑轮交替中的两种话语。虽然我们将充满温度的对话和文字进行了一种量化,将其定为了话轮、话轮权和交替规则等等客观的东西,但是这种量化并不是一种机械的量化,其量化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语言这门学科,我们虽然每天都会用到这个东西,但并不代表我们真的理解这个东西,因此这个量化其存在的意义是帮助人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东西,同时一个客观的量化可以将大家的标准进行统一,可以对这个东西的研究会更加便利,同时对研究进展的评价也会更加公平、公正。本文从话轮角度结合实际使用的案例进行分析,分别讨论了各种情况下会制造出的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如果在以后的时间里加以正确的运用,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一个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志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2]高丽娟,《话轮转换与会话交际中打断现象解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