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武学“中和”论

2021-09-30 01:01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21年5期
关键词:武学体式中和

李子蔚

“起躜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矣!”在《形意拳学·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中,孙禄堂先生如是写到。这段文字所论述的就是孙氏武学的“中和”论。

中和论和内劲论、太极一气论一样,也是孙氏武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更是孙氏武学特有的理论。如果说内劲论是各派内家拳共有的理论,太极一气论是各派内家拳受道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理论,那么中和论则完全是孙禄堂先生在长期浸淫孔孟儒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武学新论,是其他拳学流派所不具备的。在《拳意述真》一书中,有7人14处使用“中和”二字。另外,在孙禄堂先生其他4部拳学著作以及几篇佚文中共有24处涉及“中和”一词。

“中和”思想,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南宋理学家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极其中而天地位矣……极其和而万物育矣。”大致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就叫“中”;喜怒哀乐的感情表现出来时,是适中且有节制的,就叫“和”。中是稳定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规矩法度。中和之极致,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显而易见,孙氏武学的中和论完全是孙禄堂先生在中庸儒学思想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独特武学理论。也正是这一理论使武艺由技进乎道,由此又形成了孙氏武学独有的“道艺”武学理论;孙氏武学的太极一气论也是在中和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孙氏武学的内劲论也因有中和思想作为其硬核而区别于他派。

在《拳意述真·述许占鳌先生言》第二则中,孙禄堂先生进一步明确写道:“自虚无至三体式,是由静而动,动而复静,是拳中起躜落翻之未发,谓之中也。中者,是未发之和也。‘三体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再动,此是起躜落翻之已发,谓之和也。”“不动是未发之中也;动作能循环三体式之本体,是已发之和也。和者,是已发之中也。”

上文中的“由静而动,动而复静”,指的是三体式由无极式的“静”,到太极式两仪、四象的“动”,再到三体式定形的“静”。这一过程中,先天无形横拳已具,起躜落翻之意已生,但形迹未露,刚柔内敛,不偏不倚,这就叫作“中”。“三体重生万物张”,指的是三体式由静而再动,起躜落翻,五行拳、十二形拳,以至万形,皆由此而产生。虽然拳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三体式本体,无过无不及,这就是“和”。静是未发动的中;中是未发动的 和。动是已发动的和;和是已发动的中。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三体式的“中”呢?郭云深先生说:“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谓之中,亦谓之道心。”

究竟怎样能得到形意拳的“和”呢?郭云深先生接着说:“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循环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这里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之道”,就是形意拳之“和”

由上可见,要得中和,合着“规矩法则”是关键。

那么,形意拳,或者说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它们的规矩法则又是什么呢?

三拳的规矩法则不外乎“三、六、九”,也就是避三害、守九要、六合归一。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胜,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形意拳学》)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躜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也。

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提者,谷道内提也。

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

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起躜落翻者,起为躜,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躜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八卦拳学》)

九要之中,前八要为三体式身法要领,其中前四字(塌、扣、提、顶)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后四字(裹、松、垂、缩)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两个整体中,前者为干,后者为支;前者支配后者,后者辅助前者;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三体式身法整体要领。三体式之整劲,也就是形意拳之内劲,由此外形八字而孕育。

第九要“起躜落翻分明”是形意五行拳、十二形拳、八卦八形乃至万形、太极八法五步十三式以至万式实现内外一气的基础。而欲做到起躜落翻分明,前八要须臾不可离。换句话说,前八要为起躜落翻之未发,是为中;起躜落翻分明是其已发,是为和。

六合者何?“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为外三合。”“心气稳定,看阳而有阴,看阴而有阳,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虽云六合,实则内外相合。虽云内外相合,实则阴阳相合也。阴阳相合,三体因此而生也。”

由是可知,内外六合本质上与身法“八要”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六合说是内家拳固有的理论,而九要论是孙禄堂先生对内家拳理论的重新提炼和升华,它的可操作性也更强。六合归一处,也是九要合一处,即为内家拳中和之极致。中和之极致,则三拳各安其位,又相互融通,一化为万法,万法归于一。

在形意門中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而在孙氏武学,三体式是“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合一之体也”。也就是说,三体式是孙氏武学三拳共有之根基,是三拳合一的重要实践基础。三体式之静也,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已在其内,是为中。三体式之动也,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二形、十三式、六十四卦、刀、枪、剑、杆,千变万化,而时出之。虽有千变万化,终不离八卦、五行,八卦、五行不离四象,四象不离两仪,两仪终归是太极一气,是为和。太极一气即中和之气,三拳共此中和之一气,故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而为一。

在《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一文中,论及八卦拳时,孙禄堂先生说:“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逆中行顺,顺中用逆,求其中和,气归丹田。”论及太极拳时,又如是说:“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练到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太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太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也。”

由此可见,在孙氏武学中,无论形意拳、八卦拳还是太极拳,都是以中和为旨归。习者能心思会悟,身体力行,中和之气庶几乎可得;能得中和之气,则得蜕其赳赳武夫之貌,而成儒雅超尘之气质焉。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武学体式中和
万物通心
诈骗妻子初恋600万,一个渣男最深的套路
浅谈高中元曲教学现状及出路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半碗粥道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