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禹
中国武术经过了70年的改革,其中有套路改革、散打(包括短兵、推手对抗项目)改革、功法改革,形成了套路、散打、功法三大体系。但三大体系的教学、训练、竞赛各行其道,特立独行,因而形成了当代武术的“三足鼎立”的模式,使武术“一分为三”,各自独立。
就传统武术而言,与拳种密切相关的“功”与“打”被移出套路的结构体系,使套路成了“花架子”,也让以套路为主要成分的传统武术失去防身自卫的价值。加之长期没有对搏的系统教学、训练和对抗平台,使中国武术基础的这一技术体系备受质疑,甚至被污名化,“舞术”就成了人们对现代套路的界定。
就当代国情而言,笔者认为套路的健身、表演价值无可非议,练套路的尽可练到极致。同样,练散打的尽可打到王中王。在功法运动已成体系,赛事已成熟的情况下,功法竞赛仍可照办。俗话说“剪碎易,凑成难”,这是武术多样化的客观存在,应该得到尊重和延续。但在国情能包容综合格斗等对搏项目的情势下,能否让传统武术另辟蹊径?这是萦绕在笔者脑际的一个新的问题。
70年来,传统武术一直以表演和健身的形式示众,其竞赛也只是套路的比赛,传统武术的技击成分被严重淡化。中国传统武术日渐式微,传统武术人被一个直拳就打倒的败绩接二连三。直面擂台耻辱,传统武术人心有不甘,因为受伤的是中国武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港两位传统武术人之间的对搏没人敢说他们不能打,而今此番风景不再,也未见到传统武术人之间公平搏击竞赛的正规平台。为此,笔者建议为传统武术搭建“能击善舞”的实践舞台,尝试从一段到九段做击舞并举的结构性改革。笔者认为:结构变化才具有深远影响。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1.传统武术技术实践包括套路演练和散手对搏两部分,可以通过一年一度竞赛获得“合二为一”的技术段位(即套路+对搏)。
2.首先要通过套路段位,而后进入同段位和相同量级、性别年龄分组的散手对搏,技术必须采用传统武术的技术,一至九段位均为技术晋级,无须理论考核,武德缺失者一票否决。
3.示例:百人参赛,获一至三段套路者进入对搏,各取50名,授予传统武术一至三段位,可由段位制二级会员单位负责组织试验。获四段至六段套路者进入对搏,取40、30、20名,授予传统武术四至六段位,可由一级会员单位负责组织试验。获七段至九段套路者进入对搏,取5、3、1名,授予传统武术七至九段位,由国家武术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试验。试验中各段录取名额应视实际情况拟定。获套路段位是准入对搏之条件,也就是说传统武术要经历对搏檢验以体现其“技击”价值,止步对搏则取消套路段位。该试验应由点到面,边试验边整改,稳妥推进。
4.此方案主张“击舞见真章”,是将段位与套路、散手联系在一起的尝试,希望此举能有助于释放传统武术的活力。但此方案没有实施的先例,因此必须“摸着石子过河”,谨慎行事,安全第一。总之,此方案是传统武术从整体上对教学、训练、竞赛各部分做出合理搭配和安排的一次结构性改革,是试图站在“供给侧”回应“需求侧”的一次深度思考及答卷。
5.需要说明的是,练传统武术的人中那些习惯练套路的,尽可以按照目前实施的套路段位晋级,或以民间活动形式存在(这也是体现“健身、表演、娱乐”价值的方式),而爱好击舞并举的则可尝试上述方案。
笔者相信,经过3到5年局部试验然后逐步推广,会形成传统武术规范的击舞并举的教学、训练、竞赛理论与实践体系,传统武术一定会像40年前的散手(后改称散打)那样由幼稚走向成熟,迈入“能击善舞”的理想境界。那时中国武术将会出现一个新的运动体系,“击舞一体”模式有望改善长期击、舞失衡的矛盾所导致的种种乱象,成为推动武术进步发展的新动能。
(编辑/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