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初探

2021-09-30 00:59张金梅
家长·中 2021年9期
关键词:德育策略

张金梅

【摘    要】劳动造就了文明,劳动造就了进步,劳动是每名优秀学生必备的品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学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寄托,也更应该传承劳动精神,继承光荣传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积极劳动,扎实奋斗。随着劳动教育和德育的有机结合,随着学生对劳动的观念态度发生良好的转变,校园风气氛围也将有所好转,学生也一定能更加健康向上成长。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6-0036-02

On the Strategy of Infilt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Huafu Guangcai Primary school, Liuchuan Town, Jingyuan County, Baiyin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ZHANG Jinmei

【Abstract】Labor creates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labor is the essential quality of every excellent student.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tudents shoulder an important mission and sustenance, they should also inherit the spirit of labor, inherit the glorious tradition, work actively in study, life and work, and make solid efforts. Wit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good change of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labor, the atmosphere of campus atmosphere will be improved, and students will certainly grow up healthil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trategy

勞动技能、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的教育培养是现代青少年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付出多少劳动,取得多少成果,而是希望能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能够具备劳动者的优秀品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良好的品德和劳动精神是一起的。考虑到小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等的差异,在德育上也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相信这样的劳动教育将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更好的作用,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简单的分析探讨,可以为后研究者提供适当的借鉴参考意义。

一、在劳动教育中树立优秀典型,崇尚良好风气

把德育引入劳动教育课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良好的习惯进行培养,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是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和保障。劳动是非常光荣的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各个行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一代代劳动者们的不辞辛苦,坚强奋进。人们在劳动中总结经验,在劳动中解决问题,一步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渗透德育,是为了让学生成长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劳动者。考虑到小学生的人生经验阅历有限,对于劳动的认识比较肤浅,在劳动教育中不妨多树立优秀典型,引导学生从具体人物、具体事迹中接受教育熏陶,形成劳动意识和劳动热情。

在劳动课上,教师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启迪大家的劳动意识。此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值日生在劳动,农民、警察等很多人都在劳动。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从班级活动、校外活动等各个方面来寻找典型,树立典型,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比如在班级内组织的各种劳动活动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参与劳动比较积极,懂得乐于助人,遇到困难能够积极想办法的同学作为典型,让这些同学介绍自己对劳动的看法,介绍自己在劳动中有怎样的收获。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在组织劳动活动中对各个小组进行评分,选出优秀小组作为典型,号召其他小组向这个小组学习。还可以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各个行业、单位、企业等组织的创先评优活动,新闻媒体报道的劳模事迹中寻找线索,给学生展示劳动者的光辉风采。相信这样的教学更有说服力,更加生动,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向典型学习,形成良好的劳动风气与劳动氛围。

二、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真情实感,体会劳动意义

作为小学生,他们很少亲自接触或者参与劳动,也就很难体会到劳动中所带有的那种情感、情绪、气氛。很多孩子简单地将劳动看作做家务,看成是干脏活累活,一提到劳动就觉得心烦。这都是错误的认知,需要我们在德育中加以纠正。

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去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比如让大家为衣服钉扣子,或者一起来制作包书皮,一起擦窗户让教室光洁一新。在这样的劳动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大家充分参与到劳动中,不要只是简单尝试一下,要出出汗、出出力,让大家在劳动中遇到问题,在劳动中解决问题,在劳动中取得收获。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孩子们的情感情绪才能生发出来,感受到劳动的愉快,享受劳动任务完成时候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教师要注意去挖掘学生在劳动中的真情实感。比如有的孩子钉扣子的时候被针扎到了手,流了血,其他同学看到后都积极想办法帮他止血,对他表示关心,这就是一种有意义劳动体验;有的孩子钉扣子的时候预先在布料上面画好了图案,钉好得扣子非常齐整严谨和美观,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在劳动中,学生可以收获很多真情实感。围绕这些真实体验去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才能有共鸣、有认同。

三、在劳动教育中用好信息技术,宣扬劳动光荣

在面向小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当我们阐述劳动重要意义,讲读劳动者光荣传统的时候,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借助信息技术庞大的素材资源支持,才能让德育更加生动活现,深入人心。比如在关于针织工艺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就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关于针织技巧的视频给大家看,让孩子们明白针织工艺看似简单,但做起来也非常有技巧性,也非常有艺术魅力。针织高手们可以用手中的针线编制处非常美丽的图案,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美的艺术品。在展示农业劳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筛选素材,让学生看到在古代农民们是如何用劳动和智慧,从干热的大地上争取一线生机的;可以给学生看农业部门录制的纪录片,了解现代化的农业种植与生产中,大型机械设备是如何配合人们完成农田劳动作业的。劳动的场面无处不在,劳动的精神无处不在。小学生的认知有限,生活经验阅历有限,有时候无法深刻透彻领悟劳动的意义,不能真切感触劳动的场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根据德育的需要,灵活选择网络上的劳动资源、劳动素材去给学生作为认知拓展。这样就让德育更加生动透彻、深入人心,弥补了学生认知的短板不足,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让大家更加意识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可贵。

四、在劳动教育中组织团队活动,形成劳动热情

劳动课程的开展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团队活动的形式,让大家在劳动中形成团队的凝聚力,感受大家一起劳动的巨大能量和乐趣,这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尝试。比如在“制作小书包”的手工劳动作业中,教师把班级学生按照4人一组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制作出一个小书包。在这样的劳动活动中可以看到,每个小组的孩子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制作小书包的方法,一起讨论要在书包上设计什么图案,一起讨论要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认真进行分工,确保大家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完成作业。这样的劳动活动中,学生能够培养很好的劳动情谊,能够相互启迪思维、开动脑筋想办法。比起学生独立去完成劳动作业,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往往更好。教师还可以组织进行小組任务评选活动,大家共同投票,从各组作品中选出第一、第二、第三名给予荣誉称号,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小组竞赛劳动气氛。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有时候并不是一项个人的活动,并不是我们本身的喜好意愿来决定的。在集体劳动中,要懂得相互尊重,要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遇到困难问题不要退缩畏惧。在团队合作中,很多优秀劳动品质都可以得到展现,这是符合劳动教育中德育的要求的。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新时代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058)的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3.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

(责编  张   欣)

猜你喜欢
德育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Passage Four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