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要求 聚焦工作主线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云南示范

2021-09-30 02:52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正洪
今日民族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中华文化共同体

文 /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正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对民族工作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 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从主导与从属来看待“同”和“异”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是长期存在的,如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等。尊重差异但不能固化差异,保持特性但不能强化特性,特别在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上绝不允许存在差异。

二是从整体与要素来认识“一”和“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因此,在处理民族问题、看待民族关系时,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更要正视共性、增进一体。

三是从自在到自觉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是平行并列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理解成大与小所反映意识的不同层次,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不能自外于中华民族,不能有悖于“五个认同”。大意识要激发团结奋斗,小意识要激励发展进步,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凝聚的基础上保持活力。要强调,全国56个民族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和重要力量,全体人民既是主体,也是对象,更是受益者。

二 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不能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也不能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要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共同性和一体性,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要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加强各民族优秀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扶持民族文学、歌舞、影视、戏曲等创作传播,支持举办各民族共享的群众性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鼓励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全面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责任,是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落实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推动各民族学生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

三 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要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不仅要解决“管肚子”的问题,更要解决“管脑子”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宣传教育,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宣传矩阵,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推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建立学校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多措并举,同向发力。要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鼓励各族群众在城市和乡村、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双向流动,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协作机制,保障流动人口享有城市均等化服务,构建互嵌式的社区、企业、学校、班级,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要广泛开展全域创建,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工作,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单位,持续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创建命名,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创建工作向旅游业、新经济组织、民营企业等领域延伸,不断提升创建水平。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交流活动,建设“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平台,开展“结对子”“手拉手”“一家亲”等联谊活动,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增进各民族间感情交流。

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德宏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弄村龙门寨

四 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均衡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要做到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帮扶政策,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而不是给少数民族特权。应进一步制定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性政策,因地施策、因需施策,着力解决同一地区内各族群众的共同性困难和问题,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内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

当前,云南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民族地区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促进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强化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健全脱贫巩固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持续加大乡村振兴帮扶力度,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快民族地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要聚焦我省民族自治地方、散居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持续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缩小发展差距。要推动边境地区现代化建设,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口岸城市、中心集镇建设,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居民抵边居住。要围绕八大重点产业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在民族地区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动能。

五 在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

民族工作不是一般的业务工作,而是全局工作,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做民族工作必须讲政治。无论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是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髓要义,自觉用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关键时刻保持立场坚定、敢于发声亮剑,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将党领导民族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民族事务的治理效能。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在党委统战部门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压实各级党委工作责任,完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体制机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合力。要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新时代好干部“20字”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3个特别”要求,大力培养民族地区各类干部,积极培养引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创业就业。要加强民族工作部门能力建设,进一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责主业,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加强政治能力、学习研究能力、改革创新能力、风险防范能力、贯彻落实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民族工作干部能力水平。要加强民族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民族事务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六 在加快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再次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云南发展擘画蓝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云南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对云南发展的殷切期望。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把握云南“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的特点和“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新省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核心要义推进示范区建设,不断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法治基础,努力在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上作出示范,归结到一点,就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示范。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规划、研究、教育、宣传、创建、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度聚焦。民族工作部门要进一步找准职责定位,围绕主线履行主责抓好主业担当主力。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加强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准确把握我国民族工作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适应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项目投入向主线聚集、工作保障向主线倾斜。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中华文化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