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关注高等教育的过程和质量,是教育公平理论在现阶段的重要特征。残障大学生的在学人数不断增长,其学习参与现状和影响因素值得探究。基于理论分析,并对应用型院校的残障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其学习参与由校园物理参与、校园机构参与、同伴交往、合理生活安排、生师互动和深度学习参与六个维度构成;校园物理参与和校园机构参与是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的重要内容,保障了日常学习的有序进行;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的整体状况一般,其不同维度间呈现差异性;学业支持对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参与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过程评价标准学业支持的影响效应较大。为此,应通过提升及优化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的外部环境,构建应用型院校学业质量评价新指标,努力提升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关键词 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学业支持;教育质量公平;学业质量评价;应用型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9-0059-08
作者简介
蔡翮飞(1981- ),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残疾人职业教育,教育社会学(南京,210038)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一般课题“残障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估模式研究——基于学生‘学习参与的视角”(2019JSJG233),主持人:蔡翮飞;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19SJA0546),主持人:蔡翮飞;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等融合教育中残障大学生的学习效能及质量提升研究”(19JYB006),主持人:张茂林;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思政专项重点课题“残障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濡化培养对策研究”(71920122020),主持人:李丽,蔡翮飞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转入普及化阶段,残障学生参与高等教育,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执行简要情况(2011-2015)》记载,2011-2015年间,我国特殊教育院校数量在15~20所区间内变化。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创建了较为完善的远程教育体系,成人残疾人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发展,如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等。随着《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的颁布,越来越多的残障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进程是否顺利,其学习过程有何特质、现状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深入分析与厘定。
科尔曼(J.S.Coleman)在《哈佛教育评论》中提出了“教育机会平等”的概念,胡森(T.Husen)亦对教育平等进行了经典阐释。两位学者均提出“教育过程平等”,突出学校教育的平等对待和自由竞争。新时期下,教育公平被赋予新内容,大众化或普及化高等教育一直追求公平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会降低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初始阶段,质与量之间存在矛盾关系。这使得实现平等或许会损害效率,但并不是说公平与质量一定存在逻辑上的冲突。伴随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教育公平必然走向更高级阶段,即与提高质量走向统一。
余秀兰指出,时下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已经从入学机会均等转向教育过程质量[1]。王建华认为,教育公平应将教育本体作为基点,以实质性公平与高质量教育为双翼,让每一个个体都能享有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2]。张继平阐明,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核为“提高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公平”,将民众的受教育权和教育机会有机整合在一起,继而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3]。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关注点则涵盖了学生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被平等对待,教育权利是否遭受侵犯,同时,他们是否平等享有学校的教育资源,接受教育的质量是否有保障[4]。藉此,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过程质量,是教育公平理论在现阶段的重要特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教育公平具有不同的要旨。本研究基于教育过程和质量公平理论,对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问题进行探究。
二、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理论关联
(一)大学生学习参与研究的多样性
1998年,库(G.D.Kuh)开发《全国大学生学习参与测量问卷》(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包括学术性挑战、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主动合作学习和校园环境支持度等五个向度[5]。截至2008年,已有772所大学参与调查。到2013年,NSSE已发展成具有十项学习参与指标的调查工具[6],而参加NSSE-China调查的高校累计达108所。在NSSE测量各类大学生学习参与的基础上,经文献分析后发现,涉及这一主题的研究对象包括研究型大学本科生[7]、地方院校本科生[8]、高职院校学生[9]、内地高校港澳台本科生[10]、工科生[11]、免费师范生[12]、民族院校学生[13]等。NSSE也被应用于残障学生,如2017年度调查包括“院校为残障学生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持环境”。然而,残障学生通常不会在调查中自我标识,NSSE很可能忽略对这一群体特殊性的设计。
大学生发展理论研究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如托里斯(V. Torres)等指出不同学生群体身份认同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相似的,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他们的身份认同发展历程[14]。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不同身份学生的学习参与存在差异性,其测量工具应体现出个性化的维度与指标。
(二)残障大学生学习参与的概念建构
身份认同发展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被概念化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由于“残障身份”的累加,残障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复杂,并使得其学习参与受到影响。政府官员和服务提供者需要了解残障学生的发展状况,并据此调整政策方向以及服务改善的力度[15]。殘障大学生的学习参与与其在大学中的发展是紧密关联的,然而,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