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国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国人的智慧结晶,也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能给我们巨大的内在定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扎根的过程,根扎得越深,人心越安稳,成长越茂盛。该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
钱穆先生说:“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是一个气象万千、五彩斑斓的世界,充满着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学习这些文化,意味着和历代圣贤深度沟通,汲取他们的智慧,能帮助个体摆脱迷茫和彷徨。因此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热爱中华文化经典的种子至关重要,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修养、格局的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典籍传承、知识传授、文化延续、培养审美、道德人格修炼等多方面,是一个整体、立体的过程。孩子读传统经典,最终目的是学习怎么成人,成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独立思想的人,成为一个有活泼的性情、优良的品格和深邃智慧的人。
在学校教育中,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尤为重要,这有助于他们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文化的浸润。孩子潜能无限,你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现在有的成年人之所以是“巨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小时候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若一开始就让孩子读经典诗文,他的眼界和品位培养出来了,自然而然就会健康成长;若童年时期接触的就是肤浅、低劣的读物,他们长大以后就会排斥经典,从而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如何培养“四有”新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取之不尽,让学生从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人生底色,对培养“四有”新人意义重大。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就在那些历代经典里面,但在阅读传统经典时,开始不能贪多求快,要一字一句去体悟、领会和揣摩,哪怕读通一本,也会受益无穷。引导孩子养成阅读传统经典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使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融贯通,从而改变他们的气质、格局。
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如今已上升为“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
当下不少校长、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认同,以致于学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文化教学课,但缺乏整体设计和内容整合,课程和教材呈现散乱化、碎片化;把“以文化人”的教育变为学科知识教育,从而背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学校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引导他们阅读“四书五经”等历代经典,还要鼓励他们行万里路,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有利于他们对人文、历史与哲学的思考、探索与传承。因此,各中小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天作棋盘星为子,地为琵琶路为弦”,以大自然为教室,于清风明月间,在研学旅行中,用传统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
中央电视台为推动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节目,比如《诗词大会》激发和带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朗读者》《一封家书》等节目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推手,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可以看出,要使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在学校开展、让传统经典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关键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秉持客观、科学、敬畏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
可以说,没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命。这种转化和发展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关注在全球化时代,融合古今中外的包容、开放;一方面连接学生、连接当下、连接生活,为未来培养人才,通过学校教育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模式和路径,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焕发生机。◆(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