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双线主题”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探寻

2021-09-29 11:48郭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线爬山虎生动

郭勇

“双线主题”组建单元结构,即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平行展开,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新型设计。在“人文主题”的统照下,单元内所选篇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进行深度学习。而“语文要素”则是语文学习中,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策略、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养育学生各种基本的语文素养。在统编教材“双线主题”的视域下探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立足于单元内“双线主题”组合,视教材单元为一个整体,对单元内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准确定位教学方向。

一、解析“双线主题”——明单元一体建构

双线主题贯串在单元各个环节之内,让单元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在单元一体化中解析双线主题,发现编排体例及该单元的独当之任,是组织教学的前提。如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由以下板块和内容组成。

本单元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单元结构。

(一)析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出自《红楼梦》第五回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可以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中获得知识。“处处”包括熟悉的地方和不熟悉的地方,陌生的地方人都喜欢看看,而熟悉的东西往往可能被忽略,正如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这是人的惯性思维导致的,“处处”就是提醒同学们在每一个地方都有观察的东西。“留心”就是细致的观察。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留心观察就能获取知识和智慧。这一单元人文主题强调处处留心观察,实则是对一种学习品行和习惯养成的需求和构建,是建立在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符合中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明语文要素。本单元语文要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语文要素指向阅读,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力和言语的准确运用力,语言背后是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故称之为阅读要素;第二个部分是习作要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实则是将本单元掌握的观察方法加以实践训练,掌握观察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准确生动表达。但是“准确生动”“连续细致”,这两个词语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刘步春老师在《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一文中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准确”指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生动”就是词语选择要生动,句式变化显生动,运用修辞手法添生动。在词典中解释,“连续”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开展某项活动;“细致”则为办事精细周密或事物细密精致。到了四年级这个单元,我们就要结合单元导语、课文、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去整合理解,“准确”就是把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词语描写出来,“写什么是什么”“生动”在“是什么”的基础上,把事物写活起来,文中有画,引起读者的联想,做到“写什么像什么”,进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让读者产生喜爱之情。“连续细致”在本单元中应该理解为持续观察一段时间,注意到事物比较明显的特征变化,还要发现事物比较隐形特征变化,找出事物细微变化之处和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三)统整双线。从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解读中发现,这一个单元整体基调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再从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发现本单元的素材架构均是在“双线主题”的统领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单元一体化中高度的关联性让本单元的“统整思维”从隐形走向了显性,规定着单元的教學方向。

二、规约“双线主题”——定核心学习目标

“双线主题”组织单元结构,其间的语文要素是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或能力的训练点,由浅入深,分布在不同学段中,教师还必须从纵横双向规约“双线主题”,才能精准定位核心学习活动目标。

(一)纵横联结。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重要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一部分训练要素指向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培养,在统编版教材中多次涉及,编排序列如下:

根据表三可知,从二上开始,统编版教材就特别关注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小学低年级段更侧重于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中年级段开始,强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借助图像化手段,体会优美生动的表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到四下的时候,在“生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这一要求,从“生动”到“准确生动”,其实是一个质的飞越。

再说“观察”相关话题,三上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是“留心观察”,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两篇选文分别是《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搭船的鸟》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写到了翠鸟的样子美、动作快。正因为观察得细致,“我”才能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响的声音;才观察到在翠鸟一出现时身上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才能看到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敏捷的动作。《金色的草地》描述了作者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种子玩乐的情形,并解释了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正因为观察得细致,作者才能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跟时间的早晚、蒲公英的开合存在着关系。两篇选文均侧重于细致观察。综上所述,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体验中,已经有了“体会文章生动表达”和“感受细致观察”的基础,到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上,表达上增加了“准确”,观察上增加了“连续”,这个递进其实是很适宜的。那“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和“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即便是望文生义,我们也可以得出“准确生动的表达”离不开“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为“准确生动的表达”提供了基础。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進行连续细致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中国自古有“事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处世哲学,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对每一学段应达到的要求有明确的表述。

至于通过什么话题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在不同的册序上有不同的要求,如表五所示。

从表五可知,“观察”经历了要细致——要调动感官——要看到事物的变化——要学会连续观察这样一个螺旋上升过程。“表达”上经历了写下来——写清楚——写出变化——写下过程——写下发现、想法和心情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

(二)单篇解读。回到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围绕“双线主题”,必须要作出文本细读,教师对文本解读有多深,才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素养的路上走多远。

《古诗三首》中白居易的《暮江吟》,用短短四句诗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两幅写意国画,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色,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如果诗人不是一直流连江边,就无法连续观察到“夕阳西沉”到“弯月升天”不同时段的景。景美需要发现,艺术美需要诗人的匠心创造,用“一道”修饰“残阳”,外加一个“铺”字,写尽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之美,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同一道残阳,同一片江面,却呈现不同的颜色,那是因为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因为受光的多少而呈现出红绿不同的变化。最后一句,写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将深秋月夜迷人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谁会不喜爱呢?可见,作者观察之连续细致,描述之准确生动。如果说《暮江吟》是纯粹的写景诗,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卢钺《雪梅》主题主要落在明理上,但后两首诗的明理也是在细致观察景物特点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如果苏轼不是身处庐山之中,细致连续观察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因为视野受峰峦所局限,就得不出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如果卢钺不是细致观察,调动视觉和嗅觉两种感官,就写不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的关于连续细致观察的文章。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位置(第1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第2自然段)以及爬山虎的脚(第3至5自然段),重点落在最后一部分。细致的观察,体现在写叶子时,写到叶尖儿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既没有重叠,又没有空隙;体现在写爬山虎的脚时,写到了脚长出的位置、脚的形状、颜色等;还体现在详细地描写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甚至是如果爬山虎的脚没有触着墙的话,叶子的变化。连续的观察,既体现在作者不同时间的观察,又体现在爬山虎的变化上。全文先后用到“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这些表示时间的变化的词语,可见作者的观察之久、之连续。此外,在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往上爬的,用到“触、巴、拉、贴”等动词,可见作者观察之细、之连续。通观全文,本文从大到小,由整体到聚焦,先写爬山虎的整体概况——位置、叶子、整体给人的感觉等,再过渡到拿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脚的情况,无不体现着作者观察的连续细致。正因为观察的细致入微,文章的语言也是非常的准确生动。

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是观察笔记的典范。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在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时,先介绍了它的外部,“朝着阳光的堤岸”意味着要有充足的阳光;“青草丛中”意味着隐蔽、安全;“倾斜的隧道”意味着排水功能良好,自然“遇到暴雨马上会干”。“绝不吃掉门口的一丛草”使人感觉到蟋蟀对自己的安全问题是多么谨慎啊!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蟋蟀还为住宅修建了平台。再介绍他的内部,虽然“很简单”,但是清洁而干燥,“很卫生”,真是名副其实的“住宅”,而不仅仅是一个窝。随后,作者将目光关注到了这住宅的背后——修建住宅。对修建过程中蟋蟀的挖掘动作刻画的淋漓尽致,观察入微。“前足扒土”“后足踏地”“后腿上的两排锯将土倾斜的铺开”。从秋到冬,这样不停地施工。到了春天,一边享受生活,一边还在继续着住宅的修理工作,一直到死。它用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这么简单的工具,干着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整修以及加深加阔等重活,不得不让人感叹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篇观察笔记,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又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

(三)目标定位:综上对该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相关性内容在统编版教材中的分布和本单元文本内容的解读,可对“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一阅读训练要素细化如下:(1)阅读反映作者观察发现所得的诗文,受到启发,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不同角度发现事物的特点,享受观察发现的乐趣。(2)关注课题,抓住重点观察的对象,读懂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细致观察的;找出能看出作者观察特别细致的段落、词句,从描写的顺序或遣词造句等方面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3)从体现时间先后的词句和事物变化的描写中,感受长期、连续观察的价值。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和阅读训练要素紧密结合,故可以对习作要素进行细化如下:(1)知道进行连续观察并撰写观察日记可以帮助自己了解事物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过程。(2)选定观察记录的对象(种子、秋天的树叶、月相等),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做观察日记。(3)一段时间内连续记录观察的过程,观察到的变化及当时的想法、心情。(4)整理观察日记,在小组内分享,赏析观察细致、内容准确的作品。

三、依据“双线主题”——构单元学习策略

基于单元核心学习目标,设计相对应的学习活动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合策略:本单元习作是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并且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观察所得。这项作文任务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必须要把习作任务提前布置,让学生提前观察。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可以先整合《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里的观察记录与“阅读链接”推荐的《燕子窝》学习,学习如何做观察日记,引导学生对比发现观察记录与观察日记的差异所在。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连续细致的观察,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二)体验策略。体验就是让人深入实际现场去感受,理解别人的发现和思考。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就可以运用这一策略,出示满墙的爬山虎和爬山虎变化的过程视频,让学生去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景色之美和脚的变化之神奇,情境创设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感受到观察的情趣,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作者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时的连续细致的可贵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品析策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需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体验、自主批注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写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句子,展开丰富的想象,品析准确形象的词语产生的画面感,感受文字之妙。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尽显秋天夕阳的柔和之美,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一个“漾”字,写出了叶子在风中的动态美。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时,“倾斜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一丛草半掩着”,这些词语精准地写出了住宅的深度和宽度,以及排水、安全隐蔽的特点。这里的品悟活动一定要积极而扎实,把语文要素融入活动中,在批注、理解、感悟、交流的实践中,感悟内化语言,习得准确生动表达的方法,为自身语文关键能力的发展获取助力,提升语文素养。

(四)比较策略。有比较才能发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爬山虎的脚》与《蟋蟀的住宅》两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比较两者在观察方面的异同;把《燕子窝》与《蟋蟀的住宅》进行对比,发现作者在观察、写作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處;把自己的观察日记与课文对比,发现自己在观察日记中运用的观察方法和准确表达方法与课文中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这样比较,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感悟课文内容,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品析着语言和情感,习得了表达方法,在习作修改实践中,深化着对语文要素的认识。

四、凭借“双线主题”——建单元一体化课型

“双线主题”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单元,教学时如果还是单篇作战教学,就违背了编者的初衷,教者必须在“双线主题”的统领下,不断地探寻单元一体化内的课型建构。

(一)导语课。在正式进入单元的学习时,先要引导孩子认识本单元的“双线主题”,明白“双线主题”的初步意义;再次浏览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激发兴趣、座谈了解等不同方式,制定单元的学习任务。如统编语文四上第三单元,引导学生明白,在三篇精读课文中去体会哪些地方准确生动的表达,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只有学会观察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精读课。课文是“双线主题”落实的凭借,根据核心的学习任务,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整合单元内的课文内容,统筹安排教学。比如这个单元就可以把习作提前,把课文《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放在同一堂课比较学习,会发现两位作家表达的准确生动性和连续观察的优良品质。学完课文后修改习作。

(三)习作课。统编语文注重读写结合,在课文学习中体会到语言生动表达和感受到连续细致观察,第一次修改观察日记初稿;然后联系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习作要求,二次修改习作;在同伴的分享中,相互点评,第三次修改习作,再一次把这个单元中语文要素的关键能力得到训练。

(四)语文园地课。学完本单元后,在语文园地的学习中,通过编写提纲、思维导图和前后勾连等学习方式,对本单元“双线主题”学习进行梳理,如“交流平台”就是总结梳理“双线主题”,“词句段运用”就是对查缺补漏,对语文要素进一步强化落实,再次形成本单元的一体化知识体系,并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

基于“双线主题”视域下的教学模式建构,一定要强调单元一体化的意识,在单元内统整各个部分,打破传统的单篇教学惯性思维,实现单元内结构化、层级化、序列化、一体化的教学,从而在单元一体化中实现最有效的教学,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长慧.聚焦语文要素,实施单元整体教学[J].教学研究,2020(12):4-7.

[2]牟原喜.统编教材单元统整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探寻[J].语文教学通讯(C),2020(5):36-39.

猜你喜欢
双线爬山虎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爬山虎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爬山虎
爬山虎
基于C2C模式的校园二手商品“双线”交易平台研究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协同“双线”式人才培养探索
关注字感培养,“双线”并进识字
余华小说中的“双线”父亲情结探析
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