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龙
(甘肃省平凉市精神卫生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骨折临床医学方式主要采取保守治疗,随着现代手术疗效与安全性的不断提高,使得外科手术成为很多骨折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1]。骨折手术能够提高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加速骨折愈合。但是,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法,术后会引起很多并发症,而术后肿胀是骨折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一定影响。常规的西药干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随着中医药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推广应用发现,中医药在预防骨折术后肿胀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2]。
活血消肿汤是中医中的经典方,主治瘀血阻滞,具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作用。本研究针对活血消肿汤在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干预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2.3±8.5)岁。入选标准:年龄>18岁,经X线检查确诊为骨折且符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肺肝肾器质性疾病、凝血系统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病理性骨折、严重营养不良、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2)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干预:20 mg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天1次,连续用药1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活血消肿汤。配方:川芎、桂枝、土元、地龙、泽泻、猪苓、泽兰、川牛膝、路路通各10 g,当归、丹参、茯苓各15 g,黄芪、鸡血藤各20 g,加水煎服,1天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症状的缓解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以及VAS的评分变化。本次研究患肢肿胀缓解情况的评价标准:优:患肢肿胀完全消失;良:肿胀程度与干预前相比缓解程度≥50%;差:未达到上述标准。中医症状积分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准则》中的相关标准。VAS评分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单位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肿胀症状的缓解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症状缓解情况Tab.1 Swelling relief situation of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以及VAS评分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以及VAS评分的变化情况 (分)
术后肿胀是骨折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若肿胀持续时间较长,会影响伤口愈合,引起伤口感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临床医学认为,骨折术后肿胀的发生主要与骨折和手术切口有关,骨折及手术切口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血管内的液体渗透至组织间隙引起水肿症状[3]。由于疼痛症状导致肌肉痉挛,引起体液回流受阻,进一步导致血管通透性升高,加重水肿症状。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消炎、抗渗出治疗[4]。七叶皂苷钠是一种调解神经系统的药物,具有消炎、抗渗出、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于脑水肿、术后肿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采用单药治疗时的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提高其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认为,肿胀主要是由津液失常所致,经络受损而气血离经,瘀滞于皮肤腠理。骨折导致气血亏虚,津液失常而气机失调,经络闭塞,水液停滞而引起肿胀症状,因此中医对于肿胀主要采取活血消肿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在西药的基础上采用活血消肿汤治疗术后肿胀,效果十分显著。活血消肿汤中的黄芪具有利水消肿功效,当归具有活血益气的功效,两者是方中的君药;而鸡血藤、川芎、丹参以及川牛膝是方中的臣药,能够强化活血化瘀的效果;茯苓、猪苓、泽泻、泽兰是方中的佐药,能够提高消肿效果;桂枝、土元、地龙以及路路通则是方中的使药,能够达到温经活络功效,诸药合用能够达到补气血、消肿的功效[5]。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肿胀症状的缓解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以及VAS评分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活血消肿汤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骨折患者的术后肿胀症状。
活血消肿汤能够有效改善骨折手术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