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迪/文
流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是将罪犯放逐到荒僻或者条件比较恶劣的边远地区,以这种方式对罪犯进行惩治。
古代的生产力与经济水平并不发达,与中原地区相比,偏僻的边远地区经济更加落后,环境更为恶劣,医疗资源也十分匮乏。而且,古代交通不便,罪犯要去往流放地,必然经历长途跋涉,很多人可能根本无法抵达目的地,在路上就病死了。即便坚持到了流放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气候,大多数人也很难适应。被流放的人,很有可能再也无法回到家乡了,所以他们无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会觉得备受折磨。
那么,古代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流放地,又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历史名人曾经被流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房陵,位于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流放地之一。史书中记载这里的地势“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因此得名“房陵”。从这个描述中能看出,房陵地势较高,交通十分不便,加上温度、湿度高,山林之中瘴气重,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流放地。
在历史上,房陵可以称为流放地中的VIP,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流放到这里的,多是皇亲国戚,甚至还包括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所有别国的君主斩尽杀绝,赵国的君主赵王迁受俘后,就被流放到了房陵的深山中,直到死去。到了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也曾经被流放房陵,他就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显。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经有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首充满郁愤与悲壮之感的诗作,正是作者被贬潮州途中所作。“左迁”是降职的意思,韩愈因一封奏章获罪,仅在一日之内,就被贬谪到八千里之外的潮州。家乡遥远不可见,大雪之中马儿也止步不前。韩愈怀着无限悲凉的心情对侄子孙湘说,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就在潮州的瘴江边,准备为我收尸骨吧。
韩愈在潮州任刺史7个多月后,就调任了别处。但就在这段时间里,他为政有方,造福百姓,不仅维护法制,发展教育,还解决了当地江中的鳄鱼之患,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那条江改称为“韩江”,一直沿用到今天,韩愈也成了潮州这座城市的一个文化印记。
椰林树影,水清沙白,海岛风光,度假胜地,现代人心目中的海南,绝对是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但在古代,这里却是孤悬海外的荒蛮岛屿,是真正的天之涯、海之角,边陲之境、闭塞之地。宋朝著名文人苏轼有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以自嘲的口吻回首他一生漂泊坎坷的贬谪经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果你问我平生功业都在何方,那便是黄州、惠州和儋州。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被贬之处,最后一个儋州,便是在海南。
同样曾被贬海南的唐朝文人李德裕,在他的诗作《登崖州城作》中,描述海南崖州距离京城之遥远,“鸟飞犹用半年程”。被贬到海南岛的文人名士很多,他们的到来,客观上也传播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对海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其中,苏轼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宋朝时,海南还处于半开化状态,当地人缺乏医学知识,又非常迷信,依靠术士治病,苏轼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风俗,亲自采药,撰写医学笔记,为百姓治病。他还带领当地民众挖井取水,使他们不必再饮用不洁净的积水。除了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习惯,苏轼还劝说他们重视农耕、发展农业。他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在儋州开学讲义。苏轼对于海南文化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永远在历史的书卷中熠熠生辉。
经常看清宫剧的人,一定对宁古塔这个遥远的“苦寒之地”感到十分熟悉。宁古塔一词其实是满语,与“塔”并没有什么关系,本意是“六个”,同时也是满族传统姓氏之一,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朝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抗清名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著名文人金圣叹的家属,还有著名诗人吴兆骞,都曾经被流放到宁古塔。
吴兆骞因一场科场案被无辜牵连而遭流放,临行前,他的好友作诀别诗相送:“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一句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写尽了宁古塔的荒僻与可怕。吴兆骞曾这样描述自己去往宁古塔的路途,“无日不行山水间,亦无日不行风雨间。”从京城出发,历时4个多月才抵达,可见路途之遥远,也可想象过程之艰辛,能够侥幸到达目的地,已经是幸运的了,还有许多人不幸命丧流放途中,成了这段封建社会残酷历史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