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南民族大学 沙丽娜
德宏州芒市民族中学 曹富兴
第一眼看见社伍,跟普普通通的村民一样,健壮、朴实。这个土生土长的傈僳族汉子,言行常给人留下一种做事踏实和值得信赖的感觉。近年来,先后担任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恒底村娃底二组副组长、村党总支支委等职务的他,与其他党员干部一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与各族群众一同谱写了团结进步促发展的时代凯歌。
社伍所生活的赤恒底村娃底二组隶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鹿马登乡,这里位于中缅边境怒江西岸高黎贡山的西面台地上。赤恒底村的村寨大多依山而建,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怒族、白族等群众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生,受自然环境和历史等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高。
1995 年,由于福贡县缺小学老师,初中毕业后的社伍先后在赤恒底村王咀小学、亚朵小学等学校教书。编外教师每月只有120 元收入,为养家糊口,他还做过建房屋、修水沟和砌挡墙等工作。早在当代课教师期间,社伍便在村里老党员的带领下,认真学习过《中国共产党章程》。“边疆各族群众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入党不但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使命,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抱着这样的信念,1998 年社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2004 年光荣入党。
“党员带头干,村民才有希望。你有文化,成为党员之后更要以身作则、发挥特长,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不能忘记入党时在党旗下所做的宣誓,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和期望。”老党员当年的叮嘱,多年来一直在激励着社伍。1998 年以来,在党组织的培养下,社伍一路成长,先后做过赤恒底村民兵、团支部书记、娃底二组副组长等。常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对赤恒底村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并默默许下了“让家乡变美,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好”的誓言。
“与怒江很多贫困地区一样,赤恒底村过去也是‘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过江靠溜索,种地像攀岩’。”社伍说,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群众居住在“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上楼下圈”的简陋房屋里,社会发育程度极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 年,是怒江州脱贫攻坚的“上甘岭”。“村寨变美、人民生活幸福,一不能‘等靠要’,二不能‘一步登天’,必须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才能够一个个实现。只有乡亲们的生活居住条件改善了、收入提高了、环境整洁了,村寨的精神文明程度才会随之提高,那才是真正的山美、水美、生活美、文化美的美丽乡村。”
“在做群众工作上,办法永远比困难多。不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认真思考,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定能化解群众的疑虑,获得乡亲们的支持和理解。”在社伍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几个驻村干部宣传一下扶贫政策、落实几项扶贫措施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依靠群众的力量,激发大家勤劳致富的干劲儿,自觉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中来。
针对以往存在的村民对扶贫工作队配合度不高、不愿道出实情的问题,社伍和工作队队员们以“走亲戚”、过节日的形式,到贫困户的邻居家做客拉家常,一边了解村民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看法,一边从侧面了解贫困户的基本家庭情况,并对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分析和研判,制定村寨脱贫方案,为进一步实施精准帮扶打好基础。
社伍
在此期间,社伍与工作队员及时召开工作部署会,将村内各村民小组以网格化的方式重新安排工作责任,确保落实到人、挂包到户;规定每周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梳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当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赤恒底村娃底二组因地制宜发展草果、核桃、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业,以及生猪、黑山羊等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全村驶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党和国家对属于‘三区三州’的怒江州帮扶力度很大,特别是在政策、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社伍说,村里建档立卡户家庭子女读书有减免和资助优惠,看病减免力度大,建房有补贴,养殖有补贴,创业有贴息贷款,节假日有慰问……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多得数不清,每一项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了村民。“比如,我们就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建房补贴6万元,并在政府帮扶下办起了养鸡场。新房子有了,致富路也有了,像我们家这样的,在村里不是个例。大家都感慨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党的光辉照得到’!”通过村民们的不断努力,2018 年初赤恒底村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验收标准,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村党总支还带领赤恒底村村民着力将村寨打造成边境小康示范村。“目前,村党总支引导村民开展白芨种植,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目前已经种植100 亩,长势良好。”
自2005 年担任赤恒底村党总支支委开始,社伍便多次参加乡、县党代会和县委党校培训,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开阔眼界、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过程。工作务实、性格开朗又具备一定写作能力的他,还十分关心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
热爱民族文化的他,曾代表怒江州参加过“云南省少数民族射弩锦标赛”,而在村寨每年春节、阔时节的射弩比赛现场,也时常活跃着社伍的身影,与此同时,他还是赤恒底村无伴奏傈僳语四声部农民合唱团的成员。
多才多艺又熟悉民族文化的社伍在村委会和乡政府的推荐下,从2007 年开始承担着云南大学傈僳族研究基地赤恒底村村民日志记录员和影像记录员的工作,为推广傈僳族传统文化不遗余力,至今已出版两本著作。
走村入户了解情况
帮助群众
除了守护村寨文化,社伍也在为守护村民安全而奔走。2018 年被聘为赤恒底村护边员以来,担任护边队队长的他与村里20 多名护边员共同承担了在中缅边境村落的巡边护边工作,同时还负责调解村内大小纠纷,维护村内治安等相关事宜,带领村民做好维护路段、打扫卫生和清理水沟等公益事项。
新冠疫情暴发后,社伍与其他护边员终日轮流坚守在赤恒底村附近的中缅边境一条条出入境民间小道上,对来往百姓测量体温、发放口罩并普及抗疫防疫知识。简易帐篷旁就是他们每天站岗的办公地,困了累了就直接躺在路边休息。“村里哪里有险情,哪里有需要,首先冲在前的就是我们党员。这是必须的!”2021 年初,社伍在赤恒底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被推选为村党总支副书记,这让他更是感觉责任在身。“美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为村民继续服务我很开心。现在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我依然记得自己在入党时的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