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星屹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孔子思想和情感的集中体现。在这本著作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的政治思想和相关的教育内容,对高校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原则方法内容的研究提供比较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汲取《论语》中有重要教育价值的理论,可以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论语》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论语》中包含了许多与大学生相关的思想教育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很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
《论语》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政治方面,二是在经济方面,三是教育方面。孔子处处以人为本的处世原则,没有过多的等级观念,即使对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也时常关心与帮助。《论语·乡党》中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即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論语》中体现的“仁”思想,随处可见“人本理念”:“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主要思想,能促进人内在价值的体现。这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新思想。
“忠恕之道”说明,诚信待人是人和人相处的基础,我们在对待别人时,必须要有与人为善的心思,要将团结友爱的品格贯穿到底,而且要有宽容待人的意识,争取做一个诚信宽容待人的人。这一思想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很多重要知识。
在个体取向上,《论语》重点关注的是具体的人。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对大学生的生存有所了解。而这种生存状态的了解,既有物质层面的了解,也有精神层面的了解,更有心理层面的了解。大学生学习《论语》,能从中逐渐思考人生的真谛,对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具体使命有正确的认识,让大学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和社会的接触度。在具体学习中,必须要积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引导、教育和沟通,让大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
在经济上,《论语·学而》中提出了“节用而爱人”的观点,体现了要爱护人民,平时减少财政支出。《论语·述而》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体现了孔子事事亲力亲为的品质,凡事先从自己做起,生活中主张一切从简的朴素性格。
在教育的问题上,孔子首先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这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具备尽职尽责的教育态度。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同时孔子在其他教育方式上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比如如何进行学以致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等。以上这些都是《论语》中关于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的世界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
大学生的学习通常包含很多方面,其中有人生观、价值观等。而《论语》中的人生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以及人生价值观奠定了理性认识基础。
孔子一向有着乐观的学习态度和重感情、讲义气的价值观,这值得后人深思。《论语·述而》中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说明,孔子把义气看作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人再富再贵,不讲道义,就是浮云,就是没有价值的。书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充分说明了君子更加关注道德和情感,而小人则更多关注个人利益。《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都体现出孔子无论何时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困难,我们不应该悲伤与退缩,应该保持冷静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我们通常会说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学生在为人处世中要站在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的角度上,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要互相理解,与大家共同生存与发展,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
《论语》中也提出了很多关于道德观的观点。道德观教育的基础是“孝道”,论语从几个方面具体描绘了孝顺的含义。第一是尊敬,在书中,我们通常能看到相关的内容。“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这是“敬”的表现,只有互相尊敬,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第二是在对待父母亲的问题上。“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这里所说的无违,并不是说对父母就要做到言听计从,不能对他们有任何的顶撞。如果父母有做错的地方,也要及时指出来,但是要用尊敬的态度,也就是尊重为上。“仁者爱人”的思想也是道德观方面的经典理念,只有做到人与人之间互帮互爱,有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才能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主要人才,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都在建设祖国的基础上添砖加瓦。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缺乏长远性的战略目标,因此,教授大学生《论语》方面的知识,可让大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领悟。
《论语》重视“孝悌”思想的传承。通过学习发现,《论语》中的“孝悌”思想在每一时代每一阶段都是存在的,目前由于存在利益多元化现象,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特征。对大学生来说,既要在当下追求一定的利益,但也要确保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贯彻到底,需要每个人去思考。在这方面,《论语》中的“仁爱”“忠恕”思想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启示。当代大学生要在《论语》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正直”“诚信”“责任感”“理想信念”意识,做到仁爱为本,要做到大爱,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论语》中蕴含的原则
儒学中曾提出“内圣外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领袖,一方面要有圣人高尚的心灵和才德,一方面对外也要施行王道。其中蕴含了很多教育的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宽容不愠、改过迁善的原则等,这些原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也称求实原则。《论语·学而》中提到,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在书中,孔子也提出了相关的论言:“仁者,其言也讱。”这就说明我们必须要做仁爱之人,说出来的话必须要慎重,并且说到做到。在《论语·宪问》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在言行一致上面,《论语》规定了君子应有的态度,这些都是要求学生做事要实实在在,要讲究诚信,说话做事谨慎算数,切忌说大话不做实事。在教育者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做到做事实事求是、保持言行一致,既不能说脱离实际的大话,也不能说违背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错话。作为教育者,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然后才能要求学生。
(二)改过迁善原则
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有过失没关系,要及时发现并不怕改正。在孔子看来,如果有了过错却不愿意改正,这才算是真正犯错误。孔子在书中还描述了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犯错没有关系,但是最为可贵的就是要及时改正错误。所谓的“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这些思想教育我们,人的一生没有不犯错的,犯了错应该正视并及时改正。一个人只有具备随时改过自新的优秀品格,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三)宽容不愠的原则
《论语》当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充分表露了人的宽容之心。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要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不怨恨,从心底宽以待人。孔子提倡人与人之间相处要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即使犯了错也应该宽容他们,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赦小过”就是宽容不愠原则的具体化。孔子还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说明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事物还在完成的过程中,不可以制止,事情过去了后就不要多批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的过失,做到理解和包容学生的缺点,并帮助他们改正,体现老师应有的“宽容不愠”的品质。
三、《论语》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借鉴《论语》中提到的各种教育方式,综合实际情况,创新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和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加快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开启新局面。
(一)因材施教法
我们在现代教育史上非常注重因材施教这一个观点。也就是在《论语》中经常提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意思是君子待人和顺友善,但不会盲目附和,人云亦云,小人虽常和他人保持一致,却是毫无原则、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明显表现了人的差异性,没有人能与人保持完全一致。孔子的学生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曾同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分别给出了三种不同答案,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在《论语》当中,子路和冉求分别在一段对话当中,向孔子求教了同样的问题。但是孔子在回答的时候,却给他们不一样的答案。公西华问为什么,孔子表示,冉求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需给予他适当的鼓励;子路做事急于求成,需要提点压制一下他。
由此可知,要提高教育水平,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从而分清教育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不仅要坚持教育的渐进性和連续性,也要坚持做到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努力获得最佳发展。
(二)实践教学法
《论语》中提出“行为”的中心思想,这里的“行”指的就是实践。《论语·学而》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表示孔子在教育中要求不要过分注重外在言语的修饰。孔子注重后天的实践和努力而不是先天的优势,在《论语·述而》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足以体现,没有谁是天生就聪明的,靠的都是后天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我们要增加实践,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验证书本的知识,同时也要理论结合实践。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知识。其实侧重于实践,也就是“行”。《论语》强调通过实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讲的就是社会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实践中的领悟和学习。
《论语》中的实践观教导学生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出真知,避免盲目的无方法的学习,少走弯路。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具有直接的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寓教于乐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出教育过程中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个体主观因素对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他认为当做某件事时个体的感觉是开心的,那么对所做的事也会更加努力和坚持,都是值得的,当然最后也会事半功倍。反过来说,当个体对自己所做的事付出很大的努力时,无论结果怎样,最终心情也都是踏实快乐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就是说虽然平时日子过得简单清苦,每日粗茶淡饭,但我也是乐在其中的。因做了不仁不义的事而得来的大富大贵,对我来说也是浮云,也是不开心的。在《论语》当中,我们会看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这也说明知道学习的那些人,远远不如喜欢学习的人,而喜欢学习的人远远不如那些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这体现出快乐学习的重要性,教育还是要让学生以其为乐,乐在其中才好!
综上所述,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谛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而且还要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如既往的热爱,结果就会事半功倍。同时教育者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在不断实践中创新教育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符合时代潮流特色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可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二也可让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大学生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这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大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促进自身“自强不息”精神的形成,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在困境中不断促进自己道德品质的提升,促进大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总之,《论语》中处处体现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大学生学习《论语》,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层面;大学生学习《论语》,能从《论语》中反映的相关思想出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促进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为国为民的人。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种宝贵的思想文化教育资源,对人们的思维方向、价值取向、教育理念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大学课程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学科。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借鉴《论语》当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关爱学生,把握学生的成长定律,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四有青年。
参考文献:
[1][2][3][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胡文明.《论语》所蕴含的教育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8-130.
[6]卢川.《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99-100.
[7]韩沛.《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8]马爱军.《论语》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7):150-151.
[9]邓球柏.《论语》与思想政治教育[J].长沙大学学报,2008(3):1-4.
[10]周能.《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0(10):64-65,69.
[11]刘晓军.《论语》学习思想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13(1):36-38.
[12]齐英乔.从《论语》修身思想谈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學报,2009(8):63-64.
[13]邓球柏.《论语》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初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