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宇
摘要: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關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现状出发,探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课程培训改革以及普通话推广活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
关键词:思政教育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融合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现状
自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开始,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正式启动,相关研究也随之开启,大部分研究是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本身的研究,如仲哲明提出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宋欣桥提出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问题的研究,都是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本身的具体研究。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设备改进的探索展开,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设备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张雷、侯杰泰、何伟杰、文剑冰和王渝光等对录音设备进行评分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魏思、刘庆生、胡郁、王仁华等也对电子设备进行了探究。2007年开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全国逐步推广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叶军、王颐嘉、周鸣之、乔丽华等开始研究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施办法;还有一些学者基于方言区推广普通话的情况,提出改进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如杨玲分析了四川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齐影阐述了香港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情况。透过这些研究我们发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测试的方式方法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各地语言使用的影响上,包括软件和硬件的提升,对各地的方言和通用语言使用的影响。有部分研究谈及对学生的影响,该影响也大多集中在普通话相关课程对普通话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延伸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影响较少涉及。
实际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这充分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师、思政课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展开研究,如徐振祥、汪頔、尹晓敏、杨敏等研究了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另有学者探讨思政教育的效果,如杨洪泽探讨了思政教育的实效;闵永新分析了思政教育的现状。另有学者从不同职业视角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如冯刚提出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富成效;赵继伟从课程思政角度探讨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上述研究充分证明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思想政治素养合格,课程思政需融入教育的每个环节中。普通话水平证书是大多数学生的必考证书之一,同时也会接触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课程。可以在测试前和测试中融入思政教育相关内容,如何设计好该部分内容,让学生真正学深悟透,也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有关普通话水平测试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现有研究多从培训课程的课程思政着手,如符颖探讨了“教师口语”教学和实践中的课程思政;阎锦婷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探讨了课程思政的融入;王慧香主张将思政融入普通话教学;万光明从培训课程角度谈加入思政的教学内容改革。我们发现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培训课程,实际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各个环节都与思政教育密不可分,并可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相关要求,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点也承担着推广普通话的职责。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课程在高校普遍开设,不少高校考点根据考生需求设置了长期和短期课程。参加测试的考生基于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的需求,大多也选择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此外,在师范院校和汉语国际教育类相关专业,普通话是必修课。因此,普通话相关课程在高校覆盖面广、影响大,研究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可为未来教学与测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普通话水平测试,尤其是其培训类课程显然应被纳入其中。普通话水平测试一般分为四大项考试内容:读单字、读词语、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字词如何选择,短文选择哪一类型文章,命题说话讲什么主题,就可以融入大量思政元素。培训类课程与测试紧密联系,紧紧围绕测试内容展开,自然也可大量融合相应思政元素。此外,培训课程有大量练习,这些练习是否可以围绕特定主题开展,还是漫无目的仅凭语音分类设计?充分研究这些内容符合对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其思路之一便是“选取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1]。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资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资源。自1998年起,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是普通话推广周,在此期间举办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往往能激起师生较大的反响。2021年“普通话推广周”活动的主题是“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主题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通过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流合作,共同歌颂党的百年伟业,谱写新的时代篇章。南京审计大学每年开展推广普通话相关活动,除做一些常规咨询外,还会与朗诵、表演等结合。“先锋诗坛”系列活动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6年曾开展“南审先锋诗坛党旗飘飘诗会”,选取红色经典诗篇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既显示了普通话推广的丰硕成果,也体现出新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普及率高,师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培训和测试过程,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授课的效果影响较大,思政教师如能以标准普通话授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思政课程形式尚不够丰富,或部分课程对于思政是浅尝辄止。因此,研究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培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力弘扬红色主题的普通话教材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大有裨益。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教师授课
需使用规范汉字和普通话,申请教师职业资格证或评定教师职称的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也有明确要求,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要求达二级甲等及以上,非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要求达二级乙等及以上,但尚有不少高校教师未能达标,或勉强达标,授课时常发生学生听不懂或听得很费力的情况。教师普通话水平不仅影响其教学效果,让自己的精心准备付诸东流,且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特定教师的语音语貌对其个人魅力展示的影响是巨大的,方言口音浓重的教师易给学生留下不专业的印象,学生难以信服一位其认为不专业的教师。因此,普通话水平不仅影响授课效果,也影响教师所有教学效果的最终呈现,甚至影响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对理论水平要求高,教师需进行大量科学论述。没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加持可能出现词不达意,甚至导致歧义,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确性。其他科目的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有方言口音,或许会产生独特的幽默效果,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趋向严肃,该类课程不宜以插科打诨的方式呈现,包括一些课程思政内容,教师也应严肃对待。教师普通话水平若未达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如果能通过普通话培训和测试来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则无论是思政课的讲授,还是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部分内容,都可以获得应有效果,甚至大放异彩。教师可通过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了解自身的真实普通话水平,发现自身的语音缺陷,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同时以测促学,为提高测试等级,可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接受专业指导,如纠正语音中的系统性缺陷,练习儿化音、轻音的发音等,这些都可以切实提高普通话水平。南京审计大学不定期举办本校教职工普通话义务培训班,测试员免费为有需求的教职工进行指导,采取约20人的小班短期教学,深受欢迎,反响热烈。可见,高校教师对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切实需求。
(二)增加思政教育内容,做好普通话课程思政
传统普通话教学过程中存在仅讲授理论知识、进行机械语音练习等问题,尤其是测试的第四项说话部分的练习,很多素材均为老生常谈,既无艺术感,也无道德情操引领。网络上流传的番茄炒蛋素材可套用全部30题命题说话的段子,说明我们的说话题材缺乏新意,没有立意,只剩单纯的应试需求,只重语音,不注重内容等问题。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普通話测试培训、口语练习等课程中都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练习第三项短文阅读时,可多朗诵红色经典文章和诗歌;练习第四项命题说话时,可学习如何讲好党史故事、如何学习先辈楷模的英雄事迹等,这些经典内容既可练习普通话发音技巧,也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学生的练习和演讲营造出课程思政的积极氛围。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易显刻意和生硬,通过上述有技巧、有趣味的小练习可润物无声地嵌入思政内容。学生还可就某话题自由发挥,可很好地激发其表达欲,既有方向指引,亦无拘无束。教师既在练习中了解并掌握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又“将思政元素融入普通话语音课程的教学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
(三)添加思政教育元素,点亮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衡量考生语音语貌的考试,比较单调乏味,考生在测试过程中经常会讲一些毫无意义的无效话语,测试员仅考察学生的发音与语法,对内容则无评分资格。“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员众多,且分布很广,选用合理的测试模式是测试组织者必须考虑的问题。”[4]虽然评分规则也在不断完善,但只能规定不允许离题和重复这种不利于考察语音的规则,未能着眼于立意和深度等问题。长此以往,普通话水平测试变得机械、单调,对学生普通话真实水平的提高也无益。自2004年教育部语用司发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库一直没有改变,部分题目已成老生常谈,考生毫无兴趣,应试时也疲于应对,特别是命题说话,经常出现无话可说或讲得笑场等情况。然而,评测音档的测试员“在实际测试中把握等级的特征,对一些关键等级间的界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以保证测试不偏离等级标准”[5],却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完全不考虑,也没有评定权限。
我们认为,测试的题库中完全可以添加思政元素,尤其是第三项朗读短文和第四项命题说话,可选择红色经典篇章,如红色家书,很多革命先辈的家书字字泣血,精神永传,同时文字隽永,饱含智慧和担当,既是我们学习党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了解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生动载体。第四项命题说话,给考生提供一些思政命题,引导考生讲述一些积极进取的正面内容,取代原有的家长里短和无病呻吟。如原有命题“我尊敬的人”可改为“我尊敬的英雄”,在以往测试中,学生就此命题几乎全部谈论自己的老师和家人,改为“我尊敬的英雄”后,一定可以听到更多党员楷模的优秀事迹,同时会使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学习更多有关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传承红色基因血脉,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增添更多的思政教育色彩,让考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再一次接受思想的洗礼,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新的认识,从而端正态度,锐意进取。
(四)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链接思政教育专题
普通话相关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促使当代大学生更了解普通话的普及情况,认识普通话的重要作用,从而起到推广普及的目的。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往往鼓励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互动。活动过程中,师生可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愿意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南京审计大学普通话培训测试站举办过各类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如测试咨询、义务培训、经典诵读和公益活动等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主题,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现场气氛都很热烈。
在此类活动中链接思政教育专题,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宣传了思政教育重要内容,为活动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如“文心推普咨询日”活动已连续开展六届,每一届主题不尽相同,但都紧紧围绕国家民族等重要议题。如2020年的主题是“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在此主题下,活动可分享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人故事,既宣传推广了普通话,又再一次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师生了解普通话推广相关内容的同时,也深刻铭记和倍加珍惜我党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伟大成就,并努力从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进一步感受到党的伟大,更加拥护党的领导和坚信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树立主人翁意识并投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新征程中去。
四、结语
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实践融合探索,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尤其是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关课程授课教师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教会学生从人文科学方面提炼思政元素”[6]。此外,从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组织具有思政特色的培训和测试工作,以便更好地探究普通话水平测试资源的思政内涵。
参考文献:
[1]付颖.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口语》创新教学与实践探讨[J].科技教育,2021(20):160-162.
[2]万光明.课程思政背景下“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视听,2020(9):244-245.
[3]阎锦婷.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J].传播力研究,2020(14):170-171.
[4]叶军,王颐嘉,周鸣之,等.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16):142-148.
[5]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3):32-37.
[6]杨萍.《普通话口语表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4):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