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丽边寨行

2021-09-28 19:47邵媛媛
大学生 2021年9期
关键词:边检站边民瑞丽

邵媛媛

瑞丽国境线沿线分布着许多小寨子,有些看似普通,实则隐藏着国家间的正式通道、民间便道和水运渡口。

关门节期间,喊沙寨老人持戒修行

边寨喊沙,隶属勐卯镇姐东村,相传曾是勐卯古国京都,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喊沙奘房庄严雅致,是瑞丽著名的佛寺之一。喊沙寨是孔雀舞、傣族织锦、农民画的传承保护基地。我有幸见过孔雀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约相,当时他正在传习馆同芬兰舞团进行交流。相较女舞者的灵动活泼,男舞王的舞姿十分威武阳刚。喊沙寨中有一条边民往来便道,是瑞丽21处民间便道之一。

姐相乡的大等喊寨,被誉为“瑞丽江畔最美丽的大寨子”。奘房是大等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香火旺盛,至今不衰。电影《孔雀公主》中的傣王宫就取景于此。喊沙、大等喊两寨,虽然在勐卯坝久负盛名,却鲜为大众游客所知。

与喊沙、大等喊不同,银井寨可谓是瑞丽的网红打卡地了。银井寨距瑞丽城区11公里,以典型的“一寨两国”人文地理景观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银井寨与对面的缅甸芒秀寨原为一个寨子,1960年,中缅重新勘界划界,国境线从寨中蜿蜒而过将其一分为二。尽管从此分属不同国家,两寨百姓依旧往来如常。出于为边民往来提供便利的考虑,中缅两国开设银井通道为国家间正式通道。

“一寨两国”

3年前的暑期,我大部分时间都浸在银井,走村串户。此次故地重游,我显得轻车熟路,自然成了学生们的向导。

银井行从“一寨两国”景区开始,景区里的布岛族引来无数游客围观。布岛族是缅甸特有民族,布岛女子从小在颈间佩戴铜圈,随年龄增长和承受力增强,铜圈数量不断增加,脖颈也被越拉越长。景区布岛山庄共有6位布岛女子,其中有一位中年妇女,颈间项圈多达23个。这些布岛族妇女工作与生活合一,主要任务便是坐在门廊吸引游客。她们每月有1000元工资,出售手工艺品、与人合照的收入也归自己所有。

“一寨两国”景区内的塔群

緬甸布岛族妇女

为凸显“一寨两国”地理特色,景区里密集地排布着“一树两国”“一井两国”“一桥跨两国”“一塔佑两国”“一舞舞两国”“一球踢两国” 等景点和活动场地。景区西部外缘与芒秀寨一网之隔,走在石板铺成的边境小路上,芒秀的乡村景象尽现眼前。路面上写有中缅文对照的日常用语,立在这条路尾的一架大秋千,格外受游人青睐,随秋千摆荡于国境两侧。“一秋荡两国”离景区后门很近,出后门便可看见71号界碑和银井通道出入口。

银井通道

银井通道在朋友圈的出镜率与姐告国门不分伯仲。一道黄线,一根挡杆,一座界碑,此外再无任何物理屏障,与通道相连的“一院两国”甚至不见惯常的国界标志物,一条日用排水沟即是疆界。

对没有通行证的游人而言,缅甸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而对于边民来说,过境则犹如过马路一样普通,他们晌午穿过国界探亲、访友、赶集、务工,事毕便返回自己的国家。景区沿路小吃店的帮工几乎都是来自临近寨子的傣族青年,他们白天在店里做活,晚上回到家中休息。

正在通道口执勤的边检人员向我们介绍,几年前银井通道日均人流量仅有400人次,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为1000人次左右。除边民外,在附近工业园区务工的缅甸工人,也会经银井通道到缅甸移民局设立的办事处盖章。我在通道口碰到了刚刚盖章回来的阿吞,他中文流利,很愿意交谈,还大方地让我翻看了手中的暂居证和务工证。他在瑞丽市姐相乡一个家具厂做木工,每月有几千元收入。

边寨人

勐卯坝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当下,边寨农户多从事跨境种植。他们以高价将自家土地出租给外地老板种植蔬菜、香蕉,再以低价承租缅甸临寨土地。保守者依然种植稻谷,敢为人先者则种植南瓜、豌豆等高附加值作物。跨境种植的半径远至瓦城(即曼德勒,缅甸第二大城市),由于那里的土壤和光照条件适宜西瓜生长,瓜熟季节比中国内地早两三个月,且沙度好、甜度高,不少傣家人选择到瓦城租地种瓜。因时差关系,缅甸瓜成为反季水果,市场价格高,而缅甸地租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几年前有些瓜农的年收入可达十几万。

久在瑞丽从事特色种植的外省人,也追随着边民们的生财之道,逐渐将租地范围拓展至缅北地区。外省人的优势在于生产技术好,劣势是缺乏人脉资源。一位银井瓜农告诉我:“论种西瓜,傣族人比不得安徽人,他们更会看地,更懂技术。但是,他们必须要找我们做中间人,缅甸人才肯将地租给他们。”得益于地缘、族缘、姻缘关系,一些边民兼职甚至专职从事起担保人的行业。

当下,银井人的生计方式日益多元,见识过世界的年轻一辈开始尝试有别于前代人的新颖生计,如开快递站等。

边防小学与“边境法庭”

银井寨中还建有“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和瑞丽“第一个涉外矛盾调解中心”。

银井国门小学占地面积超过4亩,教学楼红瓦黄墙,屋顶为傣式建筑样式,3年前才建设完工。银井小学设有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招收银井及周边村寨,还有缅甸一侧距国境线3公里以内的学龄儿童。据带我们参观小学的边检站梅同志介绍,学校现有学生150人左右,几乎均为傣族,缅籍学生数量接近总数的一半。缅籍学生多来自田比邻的芒秀寨,为便利这些“小留学生”来中国上学,边检站为他们办理了“出入境优先候检卡”,每日早上提前1小时,即7点为他们开放通道。

田野留念

銀井边防小学

银井小学为学校与银井边检站共建,于2009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边检站与学校互动频繁,不但参与学校军训、运动会、普法教育等活动,还设有专项基金资助缅甸贫困学生。个人出资助学也已成传统,边检站站长资助一名缅甸学生已有3年之久。

之前调研时,在学校大门口,我曾见几名靠在摩托车旁等待孩子放学的缅甸妇女,其中一位母亲拿着孩子的成绩单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妈妈们表示非常愿意把孩子送来中国上学,希望他们学汉语、写汉字,将来在瑞丽找到好工作,赚多一些的钱。我还曾向一位值班老师询问缅甸孩子的学习状况,他告诉我因为语言障碍,缅甸学生刚开始会比较费力,适应后会逐渐好转。“你们会不会跟缅甸的小朋友在一块玩?”球场上的中国孩子嘻嘻笑了,大概觉得我的问题有些奇怪,但还是回答了我:“关系好的小伙伴下课都在一块玩。”

位于银井公共活动中心的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成立于2011年。我们随梅同志参观了调处中心,里面的布局好似一个小法庭,难怪被边民称作“边境线上的国际小法庭”。座位上的标牌显示了参与调解的人员:主调人、缅方调解人、中方调解人、翻译及记录员。梅同志介绍说,主调人会根据纠纷性质在乡司法所、边防派出所和边检站之间调整,情况严重时会多方到场。中缅两方调解人则由村长、寨老组成。纠纷多为婚姻家庭、老人赡养、子女就学、财产分割、农田水利等日常生活矛盾。自成立以来,银井小法庭共调解各类纠纷190余件,调解成功率接近100%。

责任编辑:丁莉莎

邵媛媛

瑞丽国境线沿线分布着许多小寨子,有些看似普通,实则隐藏着国家间的正式通道、民间便道和水运渡口。

关门节期间,喊沙寨老人持戒修行

边寨喊沙,隶属勐卯镇姐东村,相传曾是勐卯古国京都,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喊沙奘房庄严雅致,是瑞丽著名的佛寺之一。喊沙寨是孔雀舞、傣族织锦、农民画的传承保护基地。我有幸见过孔雀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约相,当时他正在传习馆同芬兰舞团进行交流。相较女舞者的灵动活泼,男舞王的舞姿十分威武阳刚。喊沙寨中有一条边民往来便道,是瑞丽21处民间便道之一。

姐相乡的大等喊寨,被誉为“瑞丽江畔最美丽的大寨子”。奘房是大等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香火旺盛,至今不衰。电影《孔雀公主》中的傣王宫就取景于此。喊沙、大等喊两寨,虽然在勐卯坝久负盛名,却鲜为大众游客所知。

与喊沙、大等喊不同,银井寨可谓是瑞丽的网红打卡地了。银井寨距瑞丽城区11公里,以典型的“一寨两国”人文地理景观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银井寨与对面的缅甸芒秀寨原为一个寨子,1960年,中缅重新勘界划界,国境线从寨中蜿蜒而过将其一分为二。尽管从此分属不同国家,两寨百姓依旧往来如常。出于为边民往来提供便利的考虑,中缅两国开设银井通道为国家间正式通道。

“一寨两国”

3年前的暑期,我大部分时间都浸在银井,走村串户。此次故地重游,我显得轻车熟路,自然成了学生们的向导。

银井行从“一寨两国”景区开始,景区里的布岛族引来无数游客围观。布岛族是缅甸特有民族,布岛女子从小在颈间佩戴铜圈,随年龄增长和承受力增强,铜圈数量不断增加,脖颈也被越拉越长。景区布岛山庄共有6位布岛女子,其中有一位中年妇女,颈间项圈多达23个。这些布岛族妇女工作与生活合一,主要任务便是坐在门廊吸引游客。她们每月有1000元工资,出售手工艺品、与人合照的收入也归自己所有。

“一寨两国”景区内的塔群

緬甸布岛族妇女

为凸显“一寨两国”地理特色,景区里密集地排布着“一树两国”“一井两国”“一桥跨两国”“一塔佑两国”“一舞舞两国”“一球踢两国” 等景点和活动场地。景区西部外缘与芒秀寨一网之隔,走在石板铺成的边境小路上,芒秀的乡村景象尽现眼前。路面上写有中缅文对照的日常用语,立在这条路尾的一架大秋千,格外受游人青睐,随秋千摆荡于国境两侧。“一秋荡两国”离景区后门很近,出后门便可看见71号界碑和银井通道出入口。

银井通道

银井通道在朋友圈的出镜率与姐告国门不分伯仲。一道黄线,一根挡杆,一座界碑,此外再无任何物理屏障,与通道相连的“一院两国”甚至不见惯常的国界标志物,一条日用排水沟即是疆界。

对没有通行证的游人而言,缅甸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而对于边民来说,过境则犹如过马路一样普通,他们晌午穿过国界探亲、访友、赶集、务工,事毕便返回自己的国家。景区沿路小吃店的帮工几乎都是来自临近寨子的傣族青年,他们白天在店里做活,晚上回到家中休息。

正在通道口执勤的边检人员向我们介绍,几年前银井通道日均人流量仅有400人次,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为1000人次左右。除边民外,在附近工业园区务工的缅甸工人,也会经银井通道到缅甸移民局设立的办事处盖章。我在通道口碰到了刚刚盖章回来的阿吞,他中文流利,很愿意交谈,还大方地让我翻看了手中的暂居证和务工证。他在瑞丽市姐相乡一个家具厂做木工,每月有几千元收入。

边寨人

勐卯坝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当下,边寨农户多从事跨境种植。他们以高价将自家土地出租给外地老板种植蔬菜、香蕉,再以低价承租缅甸临寨土地。保守者依然种植稻谷,敢为人先者则种植南瓜、豌豆等高附加值作物。跨境种植的半径远至瓦城(即曼德勒,缅甸第二大城市),由于那里的土壤和光照条件适宜西瓜生长,瓜熟季节比中国内地早两三个月,且沙度好、甜度高,不少傣家人选择到瓦城租地种瓜。因时差关系,缅甸瓜成为反季水果,市场价格高,而缅甸地租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几年前有些瓜农的年收入可达十几万。

久在瑞丽从事特色种植的外省人,也追随着边民们的生财之道,逐渐将租地范围拓展至缅北地区。外省人的优势在于生产技术好,劣势是缺乏人脉资源。一位银井瓜农告诉我:“论种西瓜,傣族人比不得安徽人,他们更会看地,更懂技术。但是,他们必须要找我们做中间人,缅甸人才肯将地租给他们。”得益于地缘、族缘、姻缘关系,一些边民兼职甚至专职从事起担保人的行业。

当下,银井人的生计方式日益多元,见识过世界的年轻一辈开始尝试有别于前代人的新颖生计,如开快递站等。

边防小学与“边境法庭”

银井寨中还建有“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和瑞丽“第一个涉外矛盾调解中心”。

银井国门小学占地面积超过4亩,教学楼红瓦黄墙,屋顶为傣式建筑样式,3年前才建设完工。银井小学设有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招收银井及周边村寨,还有缅甸一侧距国境线3公里以内的学龄儿童。据带我们参观小学的边检站梅同志介绍,学校现有学生150人左右,几乎均为傣族,缅籍学生数量接近总数的一半。缅籍学生多来自田比邻的芒秀寨,为便利这些“小留学生”来中国上学,边检站为他们办理了“出入境优先候检卡”,每日早上提前1小时,即7点为他们开放通道。

田野留念

銀井边防小学

银井小学为学校与银井边检站共建,于2009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边检站与学校互动频繁,不但参与学校军训、运动会、普法教育等活动,还设有专项基金资助缅甸贫困学生。个人出资助学也已成传统,边检站站长资助一名缅甸学生已有3年之久。

之前调研时,在学校大门口,我曾见几名靠在摩托车旁等待孩子放学的缅甸妇女,其中一位母亲拿着孩子的成绩单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妈妈们表示非常愿意把孩子送来中国上学,希望他们学汉语、写汉字,将来在瑞丽找到好工作,赚多一些的钱。我还曾向一位值班老师询问缅甸孩子的学习状况,他告诉我因为语言障碍,缅甸学生刚开始会比较费力,适应后会逐渐好转。“你们会不会跟缅甸的小朋友在一块玩?”球场上的中国孩子嘻嘻笑了,大概觉得我的问题有些奇怪,但还是回答了我:“关系好的小伙伴下课都在一块玩。”

位于银井公共活动中心的涉外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成立于2011年。我们随梅同志参观了调处中心,里面的布局好似一个小法庭,难怪被边民称作“边境线上的国际小法庭”。座位上的标牌显示了参与调解的人员:主调人、缅方调解人、中方调解人、翻译及记录员。梅同志介绍说,主调人会根据纠纷性质在乡司法所、边防派出所和边检站之间调整,情况严重时会多方到场。中缅两方调解人则由村长、寨老组成。纠纷多为婚姻家庭、老人赡养、子女就学、财产分割、农田水利等日常生活矛盾。自成立以来,银井小法庭共调解各类纠纷190余件,调解成功率接近100%。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边检站边民瑞丽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valuation of Post-Marke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China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Local Existence and Global Nonexistence Theorems for a Viscous Damped Quasi-Linear Wave Equations
Enlightenment from WHO Pharmacovigilance i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harmacovigilance System
最美“国门警花”——福州机场边检站女子旅检科
《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