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5 — 0047 — 03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空想社会主义国家观、古典自由主义国家观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身关于国家的学说。
(一)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黑格尔作为近代第一位将国家和市民社会区分开来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指出,“国家的目的就是普遍的利益本身,而这种普遍利益又包含着特殊利益,它是特殊利益的实体,要使个人私利服从社会的共同利益,人们的行为遵循普遍的道德伦理,市民社会必须以国家为前提。市民社会仅有警察和法律保护私有财产和秩序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这一更高的伦理实体引导和管理市民社会”。〔1〕
可以看出,黑格尔认为国家是比社会更高级的存在,国家对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黑格尔将市民社会和国家进行区分,是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重要内容,对于“理性”的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空想社会主义国家观
以圣西门、傅立叶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国家观,他们对私有制度及其对人们带来的剥削进行深刻的批判,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抨击,在此基础上,更深入的探究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各种问题,由此认识到国家的本质。
托马斯对岛国(小国)寡民、民主管理的描述,圣西门对提高无产者福利待遇的“实业制度”的倡导,傅立叶对“和谐制度”的想象,欧文对“劳动公社”联合体的建设都为人们展现了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美好愿景。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这些设想并没有实现,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没有提供实现这些设想的合理的途径和方法。但他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对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批判,可以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三)自由主义国家思想
自由主义国家思想包括以洛克、密尔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国家思想和以罗尔斯、 德沃金为代表的的新自由主义国家思想。
洛克设想了一种生而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们为了更好、更安全的生存下去,便将除生命、财产、自由之外的其他权利上交给国家,接着在人们获得社会中产生一批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他们代表国家行使有限政府的职能,我们称之为“契约精神”; 密尔则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自由必须与权力联系起来,决定以代议制政府的形式,使国家权力属于每个公民,每个公民都可以作为国家的主权者,他们关心国家事务,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罗尔斯提出了“公平的正义” 理论。〔2〕论述国家存在的合理和合法性,国家是在完全自由与公平的前提下,人们的理性选择,倡导“国家中立”;德沃金在平等的视角下,论述了国家范围内公民平等的有限性,强调必须保证“国家中立”。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各思想家、哲学家的国家学说,经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学说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 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条件下,人们的物质产品极度匮乏,这是一种最原始的社会状态,人们共同劳动,平等分享劳动产品。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劳动能力和水平的差异,使原来的完全平等的社会状态被打破,人类社会必然会出现分化,原始的社会制度必然要解体进入到私有制社会,人们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就会分裂为相互对抗的阶级,阶级矛盾不可抗拒的存在于人们之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进化,促使社会职能进一步细化,就需要专门进行管理的专门的机构——政府和武装部队, 因此一个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和群众的、以专门从事阶级压迫和统治的特殊机构成立了——警察、监狱、法庭等。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学说
“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 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 资本家的国家, 理想的总资本家。”国家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用于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暴力统治的工具。
国家是放大了的社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而社会又是由人组成的,是人的生命共同体,因此,我们可以把国家的本质归结为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社会的发展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人的发展遵循人性的基本定律——趋利避害。因此,为了避免人们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相互伤害,需要通过实施国家职能,达到维护共同利益的目的。国家是人们“利益博弈”而相互妥协的产物。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学说
“允许公民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实现他们的公共权利和义务 ……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公共权力在每一个国家里都存在。”现代国家总是以一定的区域进行划分的,国家对内更多的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意志和要求,对内职能主要有: 政治上维护保障制度,兴办公共工程, 保护环境等。对外就是维护本国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同时要求本国公民认真履行义务,以扩大区域内的可分配利益,防止对外的利益亏损。对外职能主要体现在: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 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演变学说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一旦产生,也是时刻在变化的,国家总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斷发展的,它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演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孕育了传统国家, 大工业时代是现代国家出现的标志。
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和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为例,它们分别演绎了两种通向现代国家的路线。西方路线是: 城邦国家—初级封建国家—等级制国家—绝对专制主义国家—现代民主共和制的民族国家; 中国路线是: 封建国家—王朝国家—现代民主共和制的民族国家的曲折发展。
无论是何种路线,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我们可以概括出国家发展的一般路径,可以预测国家的最高形式是民主共和国, 民主共和国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
(五)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消亡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在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资本自从一产生,从头到脚的每个毛孔里都渗着血”。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存在着个别生产的有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使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出现不间断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因而,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会走向灭亡,共產主义社会必将实现。马克思要求无产阶级应当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 并且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由此,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 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国家最终会走向走向消亡。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国家理论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并要求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继续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一)有助于合理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是扩大的社会,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产生的。国家运用公权力,将社会矛盾限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有时也会因为国家的介入,使社会系统逐步丧失自治能力,形成国家治理依赖,引发贪腐、浪费等问题,激化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矛盾。
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互相斗争的关系,会长期存在。国家不消亡,就不会消失。然而,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为处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期望最终能够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思想给予我们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很大的启发:应当对国家职能展开新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国家发挥社会职能的范围,不能管得过多、过宽,使其在既定的合理范围内行使,给予各种社会组织更大的独立自主性和自由运转空间;社会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序的、依法的经济活动。即便有些领域只能够依靠国家来管理,社会尚且不能控制,那么,国家管理社会的手段也有必要“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作用”。
唯有在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蕴含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把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社会,才能达成社会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唯有如此,方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强国,使二者双向促进,最终实现有机统一。
(二)有助于确立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
国家的前提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形成的动力所在。 因此,国家制度的制定者和国家权力的拥有者必须为人民大众。如果国家制度背离了人民的真实意愿,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必须由人民作为国家权利的承担着与执行者。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强调国家治理的第一主体必须是人民,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只有国家治理的权利真正的属于人民所有,人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由此人民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原则是注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坚持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近代,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家残酷的压榨愈演愈烈,工人阶级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其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与此同时,他们的力量也逐渐壮大,无产阶级最终“被推向革命”。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共产主义者的革命首先应当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其次,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而且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大力发扬人民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
(四)有助于提升国民对国家的认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遭遇的是全方位的挑战,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包括国家认同在内的“软实力”重建和提升的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实现社会整合,是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国家认同”,是指对生活于其中的、作为认识客体的国家持有肯定性的态度、认识、情感及信念。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的民意基础,也是国家兴旺的重要前提。那么怎样才可以提升国家认同呢?提升国人福祉,增强国人的政治认同感是有效的措施。
新时代,我国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有三个途径:一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软实力。支撑着中国梦的实现、支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利于国民形成思想共识、汇聚精神力量,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二是吸纳和融合外来进步文化。文化不是单一性的、统一的或是自发性的。文化同时也包含外来因素、差别性。因此,只有善于学习的文化,才能维持其活力及生命力,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深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联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公民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引导我国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彰显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形成正确的国家观,产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进而增强公民国家认同。
〔参 考 文 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1.
〔2〕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
〔3〕何怀宏.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 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郁建兴.黑格尔的国家观〔J〕.政治学研究.1993,(03):65-72.〔责任编辑:侯庆海〕